如果從元召內心來講的話,其實他還并不想在今年就正式進入朝堂。長樂塬上許多計劃好的事剛剛鋪開攤子,千頭萬緒差錯不得。而且在他心目中最為重要的長安學院發展,尤其不能耽擱。
長安學院,在他未來的計劃中,將會對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的影響。無論傳授學問、學術研究還是百科發展,這個已經匯聚了許多優秀人才的地方,隱藏著巨大的潛力,雖然現在還極少有人意識到它在未來的作用,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被這個地方所吸引,從山南,從河北,從東海之濱,從西南之地……慕名而來者,每天都絡繹不絕。
在這一方面,元召其實非常感激董仲舒那老頭兒。董仲舒治學大半生,桃李滿天下,曾蒙受他講學或者掛名為其弟子者,不下幾千人眾。這些人中不乏飽學之士或者是天下大儒,聽到董師的傳書招喚,自然是毫不遲疑就打點行裝上路而來。
當然,主父偃、東方朔、司馬相如、徐樂、終軍……他們這些人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交游故舊,曾經學長,呼朋引伴,共襄盛事。
無論是董仲舒、主父偃還是司馬相如諸輩,都是海內有望之人,當今文壇令人仰望的存在。有他們所在的地方,自然是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更何況,長安學院的全稱可是“長安皇家學院”!當今天子御筆親書的金字招牌在那兒明晃晃地掛著呢。這樣的分量,在天下文人士子的心目中已經是極其沉重了。
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將來打長安學院學成出來的人,從某一個方面來說,那可是名師督導、天子門生啊!不管是在仕途發展還是個人學識所成,可謂一條終南捷徑,將來前途未可限量。
當今天子“唯才是舉”的用人口號已經提出來將近十年了。現在的事實已經表明,這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看看現在朝堂上那些朱紫之輩中有多少是從布衣或者是低層官吏中脫穎而出的,就會明白,朝堂重臣必將會越來越要求嚴格,唯有才者居之爾!
而自從入春以來,朝野內外都議論紛紛的關于長樂侯元召即將正式登上朝堂一事,雖然褒貶不一說法各異,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這一個早些時候流傳的說法,正在被漸漸的證實。
其實不管是朝堂上的大多數大臣們還是民間人士,心里都有一桿秤。按照這位年輕侯爺對大漢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做出的貢獻來說,他早就有資格堂而皇之地在含元殿上參與朝政了。
只不過,前些年他的歲數實在是太小了。雖然說戰國時期有甘羅十二拜相的傳說,但那畢竟是列國紛爭的時代。而今大漢一統,建章立制,在一眾高冠博帶的大臣中間排列著一個小孩子,終歸看上去有些太過于妖孽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元召自己堅持不入朝,雖然頂著一個尚書令的頭銜,但很少見他利用這個職位來做什么事。正因為如此,在一些朝廷大臣們心中,對他這般知道自己輕重而不隨便逾越的行為還是很滿意的。
只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新設立的尚書令這個職位,在皇帝的官制改革中,到底處于多么重要的地位。元召卻比誰都明白,自己真正一旦正式執掌尚書臺,必然要秉承皇帝的旨意,把他設立內朝機制的權力發揮到最大,那樣一來,內朝與外朝三公九卿之間的矛盾將會嚴重對立,而他就將成為處在風口浪尖兒上的人物。
在心中的一些部署并沒有完成之前,元召還不想去做皇帝手中的這把利劍或者是靶子。如果他那樣做了,提前介入朝政,那么將會陷入無休止的權力斗爭中,根本就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幾年想做的事。
因此,元召寧愿頂著一個虛銜兒,把皇帝賦予內朝臣子的巨大權力推給尚書臺的常侍和侍中們,而尚書令這個尚書臺的主官,世人倒似乎已經忘記了他的存在。
即便是所有人都忘記了也沒有關系,只要皇帝一個人還記得就行。而且,皇帝劉徹不僅記得,他無時無刻不想讓元召去把這個重任擔起來。為此,可以說是為其量身打造的這個新官職,那方大印在匣中,已經等待了好幾年的時光。
不久之前的長樂塬君臣會面,在秘密交談的時間里,討論得最多的其實并不是大軍西征的事,而是元召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正式的走馬上任踏入朝堂。
雖然元召覺得自己在二十一歲的年齡就站到含元殿的九龍臺階下還有些早,但他在認真的想過之后,終于還是做出了決定。
皇帝的催促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元召已經預感到,大漢朝最激烈壯闊的時代馬上就會來臨了!時不我待,他必須要抓住最合適的時機,站在風口浪尖,去引導大浪的方向,以最精準的手段,使其不能偏離一點兒軌道。否則,如果重新回到歷史的輪回中,那他這么多年做出來的努力,將會沒有一點兒意義。
在還沒有人所知道的將來,元召非常相信自己對時間節點的判斷。赤火軍和黑鷹軍的兩面出擊,如果沒有特殊的意外,必定會大獲全勝。而且這次勝利,將會比漢朝的任何一次對外戰爭都要意義重大。
原來歷史時空中的大漢軍西征,即便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最終還是取得了那么輝煌的勝利。那么現在,在糧草后勤供應充足,提前情報打探詳細,出征軍隊士氣高漲,各類武器作戰裝備更加精良……等等有利條件下,如果還不能取得大勝的話,那么元召寧愿自己從來沒有來過,也不用白費這些力氣!
既然勝利已經可以預期,那么接下來大漢帝國的大好局面,就非常值得期待了。天下如棋局,落子應無悔!這樣的一盤好棋,再往后,就必須要有最高明的國手來斟酌布局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也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把握好了,那么自然就可以按照元召從很多年前規劃好的局面去發展。如果一個不慎,抓不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那么極有可能重新回到原先的軌道。皇帝這條巨龍,在志得意滿的極度膨脹之后,為了權利和欲望,將會釋放出怎樣的破壞力,誰也無法預測。到了那個時候,即便是元召,想要與皇權對抗,他自問也將無能為力!
這段大好的時間點,將并不會很長,從這次河西戰役即將取得的勝利直到下一次與匈奴的徹底決戰,也就是幾年的時光而已。這段時間,就是最好的改變歷史走向的機會,元召等待多年,自然是天下唯我,當仁不讓!
皇帝劉徹對于元召終于答應正式走上朝堂,非常高興。這位識貨的皇帝現在心中無比感激的就是那位已經逝去多年的竇太后,正是她慧眼識珠首先發現了元召,而把他用榮寵的手段留了下來。現在再回想起來她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許多話,皇帝竟然有自愧不如的感覺。只憑著這一點,他就早已經消解了曾經對竇太后暗存的怨氣,每當祭祀先帝時,都會特意在心中對這位睿智識人的太后表達一份特別的敬意。
皇帝劉徹有著廣闊的胸襟,更有著無與倫比的馭人之術。他那雙明察秋毫的眼睛里可是不揉沙子的,元召胸中所藏的東西,還遠遠的沒有展露出來啊。這樣才大如海的人,不好好的利用,那才是傻子呢!
不貪心,不貪功,知進退,懂分寸……已經慢慢成長起來的元召,皇帝的目光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這樣的人物,要以什么樣的方法駕馭,他曾經想了不止一次。
而今,元召既然已經答應了開始他的朝堂之路,皇帝也終于做出了決定。元召,只能以情意籠絡而絕不可以力迫之。以長公主下嫁,其實在很早之前就是衛皇后和他商議過的事。以大漢公主之尊,皇帝當然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獨一無二的元府女主人,只不過,礙于元召的堅決態度,最后皇帝和皇后選擇了妥協。
元召在入朝之前,必須成親,完成人生的大事。而他將會同時迎娶兩位如花美眷,不分大小一碗水端平,各自分府而居。
利安公主自然是入住安國侯府,那里將是她和安國侯的愛巢。而蘇靈芝將會被迎娶進長樂侯府,作為長樂侯的夫人,以后她的兒子將會繼承長樂侯的爵位。
元召其實是非常無奈的。按照他的想法,既然素汐和靈芝都鐘情于他,而自己也曾經承諾過不會辜負她們,那么大家都住到一起好了,一家人多么熱鬧嘛。然而這個時代的禮法,偏偏就不能遂其所愿。這讓他在暗暗偷著樂這個時代可以左擁右抱的同時,不免心中有無限的遺憾吶……!
萬惡的封建禮法啊!元召暗自咒罵。然而讓他更想不到的還在后頭呢,麻煩馬上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