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溝到周家村有七八十里地,光靠趙蕓香娘兒倆的兩條腿,要走上大半天。趙蕓香趕時間,只好先借老爹的自行車用一用。
趙蕓香先去鎮上接了兒子周家勝,剛好今天是星期六,周家勝從下午開始放一天半的假。
這些天來,周家勝和文梓青已經很熟了。每個星期,周家勝都會跟著舅舅回趙家溝。
文梓青第一次見到周家勝的時候,直接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前世那個丑陋的周家勝,小時候竟然長的這么玉雪可愛。
人和人之間,或許真的有緣分。文梓青雖然冷冰冰的,周家勝卻很喜歡他,一有空就在文梓青身旁轉來轉去。在周家勝的心里,覺得學武中的文梓青既酷氣又威風。沒多久,文梓青和周家勝就成了好朋友。
趙蕓香帶著孩子們在弟弟趙國輝家吃了中飯,拒絕了趙國輝翹班送他們的好意,直往周家村趕。
前天秋菊嬸讓人捎信給趙蕓香,說生產隊今天下午在曬谷場旁的屋子里分糧食和錢。那個年代,生產隊分糧食可是件大事,家家戶戶都會到場的。
眼見著時間不早了,趙蕓香顧不得回趟家,騎著自行車,帶著兩個孩子直接去了曬谷場。
周家村六個小隊,每個小隊都有一塊五百平方米左右的曬谷場。農忙的時候,從田里割下來的水稻脫了粒,直接往曬谷場上拉。
為了方便收攏晾曬的糧食,曬谷場的地面非常平整,一點坑坑洼洼都沒有。
每到農忙的時候,各小隊的隊長會分派出兩三個五十來歲的嬸子們做晾曬的活。早上太陽一升上天空,嬸子們先在曬谷場地地面上鋪上一席席竹片編織的席子,等到田間脫好粒的濕稻谷一到,就把稻谷往席子上倒。
為什么要等到太陽升空才鋪席子,這里面也有講究。于源縣的秋天,夜里會有露水。太陽出來的時候,露水會被蒸發,鋪好的席子才不會被露水沾濕。
農忙的時候,曬谷場上負責晾曬稻谷的大嬸們,個個手拿一支長柄的木爪籬,飛快地把成堆的稻谷攤開在席子上。
席子上薄薄一層濕稻谷在烈日的暴曬下,加上大嬸們用木爪籬時不時翻弄下,兩天時間就能曬干。
生產隊的曬谷場邊上,有幾間又大又結實的房子,這就是生產隊的隊部,那個年代,鋤頭,鐮刀,殺蟲用的噴霧器都屬于集體的重要財產,曬谷場邊上那間小的屋子,就是小隊的工具間,供生產隊堆放鋤頭,鐮刀等工具用,還有一些沒用完的農藥也放在這里。
另一間大的房子就是小隊的倉庫,每一季收獲的糧食處理好后就堆放在這里。倉庫很大,每一季收獲后,村民們在倉庫里先把稻谷用風車扇上一遍,去掉秕谷,顆粒最飽滿的拿去糧管所交公糧,剩下次一等的等會計算好賬后才統一分給隊員們。
那個年代的農民非常實誠,交給國家的公糧都是最好的,絕對不會有弄虛作假的事情發生。
趙蕓香所在的小隊是第一隊,曬谷場旁的屋子比別的小隊多了一間。除了大倉庫和工具間,剩下的一間刷了白灰,整的亮堂堂的,是周家村的大隊隊部辦公室。
平時,大隊長周春亮和村會計周志剛就在這里辦公。
第一小隊有四十來戶人家,周家老太婆吳金鳳和周家幾兄弟都在這個小隊里。
趙蕓香還在半路上的時候,分糧食的倉庫里已經吵成了一鍋粥。
事情的起因正是吳金鳳。
剛吃完中飯,隊員們就來到了曬谷場。今天除了分糧食,還要分錢,隊員們心里都很激動。
農村里的日子苦啊!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后,到快過年的時候手里才能有幾個活錢。糧食也是一樣,大頭的都是到年底才分,哪一家平時不夠糧食吃,就去找隊里借。生產隊長會根據每一家的實際情況,讓村里的會計做見證,借給隊員們賴以活命的糧食。
生產隊長的權利很大,如果是偷奸耍滑的隊員,生產隊長有權利不借糧或者少借糧給他(她)家。對于干活勤快做事任勞任怨的隊員,隊長也會照看多幾分。
正因為隊長手上有這些權利,平時安排隊員出工,也沒人敢偷奸耍滑,更沒有不聽指揮的事情發生。
年底分糧食的時候,會計在分糧前,計算好每家應該分的糧食,再看著每家的借條,把隊里借出去的糧食統一扣回來。
每個小隊總會有幾戶特別困難的家庭,有的是因為家里勞動力不足,老人孩子多;有的是因為家里有病人,把一大家子拖累了。到了年底分糧,這些困難戶扣掉了平時向隊里借的,根本不剩一星半點,甚至還要倒找補給隊里糧食或錢。
第一小隊也是這樣。每年分糧的時候,總會有幾家哭窮,隊里也會看著各家的情況做出一些應對措施。
第一小隊今天分糧一點都不順利。
秋香嬸子家是第一小隊出了名的困難戶。秋香的男人周其家是第一小隊的耕田手。
農村里耕田用的是牛力和人力的結合。在老黃牛身上套上耕田用的犁,耕田手站在犁上,手拿皮鞭,時不時抽打一下,控制好牛走的方向。
黑油油的泥土在鐵鏵犁的兩邊緩緩綻開,是所有農村人最喜歡看的美景。
耕田手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周其家帶著老黃牛耕過的田,又松又軟,讓下一茬稻谷的種植省了不少心。
兩年前一次出工,隊里的老黃牛不知怎的發了瘋。
周其家去阻止,卻被狂奔的黃牛帶翻到地上。周其家也算倒霉,地上剛好有一塊突出的石頭,周其家的背摔到了突出的石頭上,斷了一截脊椎骨。治療了一個多月后,周其家的外傷好了,雙腿卻失去了知覺。
周其家是家里的壯勞力,他在床上躺了兩年,秋香拉扯著四個從三歲到八歲的孩子,一個人的公分根本養不活一家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