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家日常  第六百三十四章 殿前忽悠

類別: 古代言情 | 經商種田 | 古代農家日常 | 坐酌泠泠水   作者:坐酌泠泠水  書名:古代農家日常  更新時間:2018-08-16
 
小朝會其實就是三四個趙晤信任的大臣,每次下了朝后留下來,跟他一起討論一下不能當著大臣們的面處理的事情。而這三四個大臣,都跟齊伯昆一樣是在趙晤做皇子時就跟著他的,都有從龍之功。

齊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給趙晤,這些臣子自家又沒有子孫有資格爭那狀元之名,自然樂得個順水人情,紛紛附和齊伯昆的提議。

趙晤當時那叫一個開心啊,終于可以封他最喜歡的作者大大做狀元了。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齊伯昆最看重的孫子,以補償齊伯昆的這番好意。

殿試后的面圣,實際上就是再一次確認這些進士是否有真材實學的一個過場。尤其是一甲三位,皇帝通常是問得最多的。

此時面對杜錦寧,趙晤有一肚子的話要問她。

比如話本里所寫的再生稻、雙季稻和綠肥等問題,以及話本的后續情節;比如杜錦寧在策問里所說的農業問題、航海問題和國際貿易問題。

因為一直沉浸在話本的情節里,趙晤最想問的還是農業問題。航海與國際貿易不過是錦上添花,有也可,沒有對于大宋也沒多大影響。

可農業不同啊,那是國之根本。如果農業發展得好了,所有的百姓都有飯吃有衣穿,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北邊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對大宋輕舉妄動。如此一來,就國泰民安了。

做皇帝的,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國泰民安嗎?

趙晤掃視了一排十個低著頭的新晉進士,開口道:“杜錦寧,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強農事管理。那么你說說,如何管理?具體該怎么做?”

聽到趙昶的問題,排在后面五位的進士倒沒什么想法,而排在第三位的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兒,以及排在第四位的那位姓鐘的進士,都是心里一喜。

他們一直覺得杜錦寧是靠著家里的背景才能拿到第一名的。殿試雖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不過因為試卷都是閱卷官批閱的,皇上不過是看一看前十名的文章,所以想要做手腳,也不是不行。

現在皇上問這么一個關于農業的問題,又具體到如何操作上,這可是問到點子上了。兩人看杜錦寧這相貌這氣度,再加上會試、殿試都得了第一,下意識就覺得她是哪個大世家的子弟,家里手眼通天的那種。這從小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能知道如何種田?殿試的第一篇文章,還不知道是哪個做槍手替這小子寫的呢。

現在面對面問上了,要是杜錦寧答不上來,露出不學無術的端倪,就算皇上看在他家的背景上不治他的罪,他的狀元名頭也肯定沒有了。到時候第三名就成了榜眼,而第四名也擠進了一甲,他們的好運就來了。如果那叫齊慕遠的也露了怯,他們一個狀元,一個榜眼都是有可能的事。

兩人都豎起了耳朵,就等著看杜錦寧出丑。

這頭杜錦寧卻是樂了。這是問到了她的老本行上了啊。這話題要說起來,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呢。最重要的是,現在能把趙晤忽悠好,她想做什么官就不難了。

“回皇上,要想把農田管理好,需得從好幾個方面入手。比如農耕用具。犁田、耙田、播種、收割,再加上用水車進行水利灌溉,都得有好使的家什農具不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好使的開墾用具,咱們大宋的許多荒地就能被開墾出來;有好的水利設施,許多旱地也能種上水稻;有好用的播種或收割用具,許多人力就可以被解放出來,從而耕種更多的農田。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趙晤一聽就來了興致。

有了《種田記》和殿試那篇文章墊底,他絲毫不覺得杜錦寧這是空口白話、胡吹大氣。事實已經證明,杜錦寧在話本里寫的再生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能夠增產增收的。那么杜錦寧在金鑾殿上所說的話,難道還能是信口開河不成?

他興致勃勃地問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話聽著新鮮。你剛才所說的那些,就是科學技術嗎?”

“不止。這科學技術不光指工具的改進,還指種子、肥料等方面的改進。皇上也知道糧食是種子種出來的,種子的好壞至關重要。遇上不好的種子,不管你把田地伺候得再精致,也收獲不了多少糧食。”

趙晤贊同地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對于立志于要做皇帝的皇子來說,農事是需要他特別關注的事情。所以趙晤雖然也錦衣玉食,但對于農事并不陌生。

“那么如果咱們讓人反復實驗,改良稻種,研究出更高產、抗寒抗熱和抗病性極好的種子,是不是就能讓糧食增產增收呢?肥料也一樣。大家都知道人的營養是需要均衡的,需要米、肉、蔬菜、水果搭配著吃,才不容易生病。莊稼也是如此。但我看莊戶人家種田,就只使一種肥料,這就導致了莊稼不能長得更好,從而生產更多的糧食。”

聽杜錦寧在那里侃侃而談,趙晤和齊慕遠還好,還能保持淡定,可一眾進士就聽得一愣一愣的。

這小子打哪兒知道的這么些理論,敢在皇上面前信口胡謅啊?還營養均衡。莊稼也需要營養均衡?沒聽說過啊。

倒是有那一兩個深知農事的進士若有所思。

“你剛才說需得從好幾個方面入手。除此以外,還有哪些方面?”趙晤又問。

“草民的文章里也提過,種田需得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適合種什么,可能當地的莊戶因為見識淺薄,只知道遵循祖輩的種植經驗,因循守舊,不知改進。這就需要朝庭派懂行的人去,研究當地的氣候風土,推廣更適宜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以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比如某個地方特別適宜種植棉花,那咱們是不是讓他們專門種棉花而不種糧食呢?京城這邊適合種糧食的耕地就可以不再種棉花,全部都種糧食。到時候拿糧食換棉花,既能為大宋增產創收,又能保證當地百姓因增產而生活得更好。”

杜錦寧拱了拱手:“這些要說清楚,需得費不少時間。如皇上不嫌草民羅嗦,草民回去之后擬一個折子,專門詳談這個問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