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被棒子攆回家了,心情不好,寫個番外玩玩,解釋一下“鳳”與“凰”在本書中到底用的對不對。
......
——————————
在引子那一章,孟蒼生規勸李顯,對李裹兒用到了:“有雛鳳降世,本是喜事,殿下何必徒增傷悲?”的句子。
有的書友指正,此處應是“雛凰”。
....
首先,鳳雄凰雌。
這無可厚非,康熙字典點有明確解釋,蒼山就不抄書了。
大抵意思就是,鳳為雄,百鳥之王;凰為鳥群,逐鳳而居。
李裹兒顯然是個丫頭,自然要用雛凰。
嗯....
咋說呢,按照說解,還有康熙字典的注解,確實是這么回事。
不過,貌似沒有這么用的,至少蒼山看的史料典籍也不算少了,只發現有叫雛鳳的,還沒見著雛凰。
因為什么呢?
不是古人用錯了,而是沒人敢這么用,這是有“避諱”的。
“凰”這個字,最初的意思就是“皇”,是從“皇”字演化而來的。
“鳳凰”一詞在早期一律寫作——“鳳皇”。
在遠古時期,天皇、地皇、人皇、提挺、通姓、有巢、燧人、伏羲、蚩尤共稱九皇。
按昭“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皇位傳統,這九皇應該也都是同姓族人,而他們的姓氏就是風(鳳),正應“鳳皇”二字。
“鳳凰”最初當然是分開用的。
可是,很可能從夏周時期,“避諱”之俗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漢代,應該就沒有敢這么用了。
因為儒家理教的興起。孝禮:天地君親師逐漸成為正統大道,對先人與統治者的避諱也就成了社會的普遍認知。
“凰”同“皇”,再叫“雛凰”那就是找死了。
估計皇帝本人可以這么咬一咬字眼兒,畢竟他是老大。
另外,懂這兩字區別的文人私下里恭維,偶爾也能叫一叫。
別人...
應該就沒有。
孟蒼生當著李顯的面管李裹兒到“雛皇”,估計就算孟蒼生敢叫出口,李顯也不敢接。
“雛皇?”
你要干嘛?嫌我死的慢是吧?
....
好了,這屬于生僻知識,怪蒼山沒解釋清楚,理所當然了。
多說一嘴關于“避諱”。
避諱,是古社會的一種現象,當然,也不是什么都避。
有三個原則: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春秋為尊者,就是當代帝王。有的時候嚴一點,本朝歷代皇帝都得避諱。
比如劉秀時代的秀才,就不能叫秀才,而改稱茂才。
宋仁宗趙禎登基之后,為了避諱他老人家的名字,饅頭原本的古稱“蒸餅”,就改成了“炊餅”,也就是武大郎賣的那個東西。
再比如十全老人乾隆爺,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
而有的時候,連皇后也得避諱。
像劉邦屋里的婆姨呂雉當了皇后,百姓再遇到“雉”就得改叫“野雞”了。
為親者諱。這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先人祖先唄。
比如說,大書法家宋徽宗,他在抄千字文的時候,就不能寫“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而要改成“天地元黃....”為的就是避諱先祖。
所以,哪天各位要是有幸見著徽宗抄的千字文,一瞅....什么?
天地元黃?
肯定是假的啊,連字都寫錯了,有沒有文化啊?
可別,人家那是避諱祖先,正因為是元黃才有可能是真的!
當然,這個“為親者諱”屬于“私諱”,“親諱”也就是本族避諱,外人是沒法約束的。
可有意思的是,就因為這個“私諱”,唐代大詩人李賀的老爹叫“晉”,與“進”同音,于是這哥們倒霉了,一輩子不能考進士。
杜甫的母親叫“海棠”,老杜寫了那么多詩,卻沒有一首誦海棠的詩。
他老爹叫杜“閑”,于是,杜甫一生的詩作文章沒出現過一個“閑”字。
為賢者諱,這個更好理解。
什么孔子、孟子、老子、三皇五帝,外加周公......只要能稱得上先賢圣人的,他們的名字都得避諱。
不過時代不同,避諱的程度也不同,可不是一刀切。
大興文字獄的時候,當然嚴厲。一般情況下還算過得去,不至于避諱的你連讀懂一篇文章都費勁。
比如說孔圣人,名孔丘,宋朝就有官方制書下令全國避諱,到了明朝好像就沒有。
而清朝最嚴,連天下姓“丘”的都得加一個耳刀旁,改成“邱”姓。而且還不能讀成“邱”,讀什么蒼山忘了,反正挺奇葩。
而到了現代,“丘”和“邱”姓都有,就是清朝的遺留。有的家族沿用“邱”姓,而有則是不服管教改回了“丘”姓。
......
就這樣了,兩點了,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