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著陸舟的腳步,一行人從主樓移步到了裝配中心的廠房內。
當站到廠房門口的瞬間,張建榮院士看著廠房內的一切,整個人就像是中了石化術一樣愣在了那里。
至于他身后的兩名研究員也是一樣,嘴巴張大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只見廠房內一臺臺工業設備就像運轉不停的齒輪,在完全無人化的生產線上高速運轉著,將原材料加工成所需的零件并進行裝配。國內的加工基地他們見過不少,但能將自動化做到這種程度的工廠,他們還是頭一回見到。
沒有去管呆愣在那里的三位,陸舟看了眼手機,拇指在屏幕上快速戳了幾下。
小艾:
很快,一臺agv物流車托著一座直徑約兩米的圓柱體,廠房側面的活動門緩緩開了出來。然后開到了兩臺已經完成加工的磁流體發電機組旁邊,由等待已久的機械臂完成了最后的裝配。
好不容易才從詫異中回過神來,張建榮院士合上了嘴巴,又緩緩地張開。
“……這是?”
走到了那臺造型古怪的設備旁邊,陸舟伸手在那個圓柱體上敲了一下,笑了笑說道。
“這就是你們在圖紙上看到的那個聲聚變反應堆,以及配套的磁流體發電機組。這里的造型可能看著還稍微簡陋了點,不過反正是裝在航天飛機里面,丑不丑也就無所謂了。”
站在張建榮院士旁邊的研究員忍不住問開口問道:“這玩意兒是剛才造出來的?”
陸舟簡單地回了句說。
“算是吧。”
準確的來說,是在半小時前造出來的。
兩臺磁流體發電機組以及反應堆堆芯容器都是同時開始生產的,在陸舟離開這里的時候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而在生產這三樣組建的同時,旁邊的真空隔離室也沒有閑著,在高溫下對堆芯模具進行了澆筑和封裝。
等到陸舟帶著三人來到這里的時候,小艾已經完成了對兩臺磁流體發電機組的裝配,以及堆芯和堆芯容器的無縫接合。至于最后的組裝環節,對于它來說已經算不上的挑戰,很輕松便完成了。
定了定神,張建榮院士開口問道。
“可以為我們演示一下嗎?它的運行。”
“當然可以。”
說著,陸舟對著廠房里的攝像頭打了個手勢。
在看到了主人的手勢之后,領會其意的小艾立刻操作著幾只機械臂,將線路連接到了反應堆上,
控制程序在先前已經安裝好了,最后的調試也已經完成,隨著加熱裝置與超聲波生成裝置的啟動,整個設備進入了預熱狀態,開始為堆芯的啟動做準備。
安靜地等待了大概十分鐘左右,堆芯內的液鋰已經被加熱至數百度的高溫,在聲場的驅動下緩緩流動。
而與此同時,進氣口開始放出被加熱至等離子態的氘氚混合氣體。這些不安分的氣泡在從容器底部漂升至上方的途中,在超聲波聲壓的作用下不斷地塌縮放大。
緊接著,伴隨著一聲微不可查的嗡鳴,只看見位于反應堆兩側的綠色信號燈亮起,龐大的電能從同樣完成預熱的磁流體發電中涌出,通過專用線路輸往廠房外……
等待了半天都沒看到什么特別的反應,張建榮院士忍不住問了句。
“已經啟動了?”
陸舟點了點頭,用肯定的語氣道。
“已經啟動了。”
旁邊的一名研究員小聲吐槽了句。
“我怎么一點感覺都沒有。”
聽到這句話,陸舟笑了笑說。
“這里當然看不到什么,咱們到外面去看吧。”
說罷,陸舟轉過身去,帶著心中揣滿了疑惑的三個人,走到了廠房外面。
穿過廠房的大門,一股喧囂的風兒吹來。
正疑惑著這風怎么從東邊刮來,循著那源頭看去的王院士,整個人頓時愣了下。
只見在距離廠房不遠處,幾臺高高聳立的風車,正平穩地轉動著。
風力發電機?
等等……不對!
眉宇間閃過一抹震撼,張建榮院士立刻開口道。
“這些……是那臺反應堆供的電?”
陸舟的點頭,印證了他心中的猜測。
“當然。”看著不遠處的那排高聳的風車,陸舟笑了笑說道,“測試聚變電池產生的電能我們總得找個地方消耗掉,這附近又沒有湖泊或者河流,我們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了。”
來不及宣泄心中的震撼,張建榮院士猛地轉頭看向陸舟,急忙問道:“最大功率多少?那臺聲聚變裝置!”
陸舟想了想,開口說道。
“理論上極限功率能夠達到100mw,只需要控制氘氚混合氣體的注入速率就可以做到,不過這玩意兒發電成本有點貴,而且目前這里也找不到地方消耗多余的電能,我就不和你演示了。”
說到這里,陸舟做了個無奈的表情。
10mw的電能還可以通過外面那幾架風車“吹掉”,真要把功率提升到100mw,只怕他也只能找個激光發射器,把能量轉換成激光射天上去了。
雖然這句話說的輕描淡寫,但聽完了陸舟的這句話之后,張建榮和他身后的兩名研究員,臉上紛紛露出了震撼的表情。
這個數字或許不算很高,現在不少火電站都能達到五六百兆瓦,但要知道這玩意兒可不是用來給固定設施供電的,而是“便攜式”的可控聚變電池!
以尼米茲航母上的2座a1g壓水堆外加4臺汽輪機為例,加起來的最大總功率也才達到了194mw而已,而且單套設備的重量已經到達了900噸!
這聚變電池雖然看起來也不輕,但重量怎么也不至于900噸那么恐怖。
而且最關鍵的是體積。
至于核電裝置上艦最大的一個因素之一,便是如何精簡發電裝置的體積。以這臺聚變裝置在體積能量密度和質量能量密度上的優勢,毫無疑問已經將世界主流核動力航母上使用的裂變堆甩開了至少半條街。
而且最令張建榮院士詫異的還是,這玩意兒還只是初代的聚變堆電池。
這要是等這技術發展成熟了,等最大功率和穩定性都上去了,那還得了?!
至于站在張建榮院士身后的兩名研究員,臉上的表情除了震撼之外,更帶上幾分復雜。
其實在來這里之前,他們是不相信那個叫聲聚變裝置的玩意兒真能輸出電能的。
然而此時此刻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事實,卻是將他們原本堅定不移的想法,粉碎的一干二凈。
即便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他們依然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做到了。
確實完成了可控聚變的小型化。
確實完成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