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三十六章 環境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20-06-21
 
天色微微亮,一宿未眠的伙頭軍就已經做好了早餐,今天的伙食相比昨天要差了許多。

昨天那是屬于開拔飯,白面饅頭,肉片湯,要是天天這樣吃,大明算是養不起這么多軍隊。

今天的饅頭依舊是四個,不過卻是雜面饅頭,然后一人一碗稀米粥,一直要到日落才能吃第二頓飯。

行軍期間,天亮而行,日落而宿。

最辛苦的就是伙頭軍了,他們被分成了兩撥,不是在趕路,就是在做法,所以可以隨船前行。

分配完了早上的伙食,他們就拆了鍋灶,將大鍋往船上一放,首先開撥。

而另一撥,已經走到了前面,等大軍傍晚趕到之時,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

進入了運河,京衛三大營的騎兵就排在了運河兩岸,左邊五軍營,右邊三千營,神機營分成了兩撥,一邊一隊。

除了三大營,另外還有羽林衛,錦衣衛等將士也都一同護衛。

朱瞻基一大早會見了自己的幼軍領隊張鳳山和羽林左衛的指揮僉事趙永亮。

羽林衛行軍手五軍都督府統一安排,自己不需要插手。

但是幼軍兩百人這次則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把這次行軍當成了訓練。

他們每日不僅需要步行八十里,還需要自己做飯,隱蔽行蹤。在大軍抵達北平之前,他們就要在前面抵達。

雖然任務艱巨,但是經過三年高強度訓練的他們,應該能達到朱瞻基的要求。

別的士兵一天吃兩頓飯,他們吃三頓飯,還天天有肉,光是看體格,他們都比一般的大明士兵要更強。

何況,現代特種兵的訓練模式,讓他們掌握了比其他大明士兵更多的技能。

這個種子,朱瞻基希望能真正發芽。

船隊繼續前行,朱瞻基留在了朱棣的座船上。看著他接見各部將軍,策劃各種戰略,朱瞻基一直很少插話,只是內心一直將不同的時代的戰術和方案拿著對比。

在現代社會,他雖然沒有親自帶過兵,但是手底下有幾萬人的雇傭軍不對超過十萬人的保鏢隊伍,各種戰術報告看了許多。

現在兩邊一對比,去除時代的差異,就能得出方案的優劣對比。

朱棣的確是一個戰爭狂,遇到現在要打仗,他的精神就亢奮無比。

雖然每天幾乎從早忙到晚,但是他沒有意思疲憊的感覺。

每天下午駐扎以后,他都還要騎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馬,進行恢復訓練。

朱瞻基每天也在訓練,不過他基本上訓練的是自己的射術。

刀槍棍棒這些武器,在他前世變成了一個武學宗師之后,他的經驗和技巧都已經足夠了。

唯獨射術是他從來沒有訓練過的,前世就是偶爾玩玩古代長距離武器,玩的也是弩而不是弓。

所以來到大明朝以后,他也從小就開始這方面的訓練。

不過,玩慣了槍,弩,現在再來玩弓,他總是提不起來多大的興致。射術只能說在水準以上,卻也算不上神射手。

即便是這樣,朱瞻基的射術已經很讓人驚訝的了。

明代初期的弓箭還是以蒙古弓為主,下弦后幾乎變成一個圓,上弦后才有點像反曲弓。另外單體弓,反曲弓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弓箭兵在軍隊里一直不是主流。

因為從朱元璋時代起,明軍就非常重視火器的使用。

如今的安遠侯柳升,就是如今大明的火器專家兼炮兵司令,只是以前的朱瞻基為了避嫌,一直沒有機會了解如今的大明軍隊火器發展詳情。

他只知道現在已經有了散彈炮,還有了三眼銃,但是只要想到現在的火藥還是黑火藥,就知道威力如何了。

朱瞻基經常也在后悔,早知道要穿越到大明來,就多看一些化學資料了。

以前他的電腦里,各種武器的制造方案,彈藥配比都有,他卻只是大致看了看,現在都已經快要忘記完了。

而且,即使一些彈藥的名字熟悉,也知道如何制造,更艱難的是沒有原材料啊!而化學原材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這天傍晚,船隊停在了黃河岸邊。

這個時代的黃河入海口不在山東,而是在后世的江蘇境內。

從遠古開始,黃河就如同一根擺動的柳條,入海口從北到南,從南到北,來回擺動。最北抵達后世的天津清河入海,最南到江蘇的連云港以南入海。

如今這個時代,黃河就是在江蘇入海。

大軍過河不像出發的時候船只都準備的好好的,最低也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把所有的人馬都運過河。

天氣晴好,不僅沒有風,太陽照的人還能感到一絲暖意。

朱棣和朱瞻基坐在船頂,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聊起了此次要討伐的瓦剌部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

北元在大明幾十年的打擊中,最后一任皇帝坤帖木兒汗原本被大臣鬼力赤流放到如今的濟州島。但是后來又直接殺掉。

至此,在朱瞻基穿越過來的那一年,北元已經變成了歷史。

北元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除了兀良哈勢力稍弱,瓦剌和韃靼一直在跟大明作對,但是同時也在互相競爭領導權。

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在唐努烏梁海一帶。

三個部落經常互相殘殺,也時常滋擾明朝邊境。

兩大氏族雖然將大明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敵人,但是相互之間的斗爭也無比激烈。

但是由于他們都已經退出了漠南,所以對大明的破壞力有限。

朱棣在靖難時期就與號稱韃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登基之后派遣使節去招撫韃靼、瓦剌各部,并在韃靼游牧地區建立了一些羈縻衛所,試圖用朝貢貿易的手段綏服蒙古。

大明靖難之后國力沒有恢復,只能用分化拉攏的方式在兩大部落之間摻沙子。

永樂六年,元順帝的曾孫本雅失里在韃靼稱汗,對明采取強硬態度。永樂七年更斬殺明使,又擊敗當年丘福的北征軍。

朱棣才不得不于永樂八年親自北伐。

出師之際,韃靼已經內訌分裂,朱棣先后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臺兩部。

戰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殺,阿魯臺遣使朝貢。

勢大的韃靼被擊敗,但是造成了另一部瓦剌的崛起。此時的瓦剌大汗馬哈木以對抗大明為口號,號召各部落歸順。

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朱棣絕對第二次親征。

朱瞻基對歷史不熟悉,他只記得朱棣五次親征,是楊廣之后,當上了皇帝,還唯一親自領軍出戰的皇帝。

就連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沒有御駕親征過了。

此后的幾任明朝皇帝雖然也御駕親征,不過都是一些打醬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個笑話。說的是御駕親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內蒙的交界處等消息,還好意思說御駕親征。

就連不靠譜的正德皇帝,說御駕親征就御駕親征,好歹也跟著大軍去了前線,還親自殺死了一個敵人。

因為對歷史不熟悉,所以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并沒有一個穿越者的優勢。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親征,最后還死在了親征回來的路上。

那也就說明,他的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

即使是打贏了,也只是一場戰役打贏了,戰略目的卻沒有達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報,希望能夠在戰略方面,幫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營在后世的杭愛山一帶,占據了一直到貝加爾湖到中亞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們的人口并不多,只有兩百萬人。

說起來只有大明的軍隊人數多,但是他們是游牧民族,打不贏就跑。在如今這個落后的時候,想要追上他們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敗了韃靼,讓阿魯臺俯首稱臣。

此次北伐,阿魯臺也積極響應,愿以韃靼部族協助大明攻擊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魯臺,很怕阿魯臺反戈一擊,與瓦剌部落前后夾擊明軍。

如今的朱棣,就是處于這樣一個左右猶豫的境地。

朱瞻基卻極力說服朱棣接受阿魯臺的請戰,不管他們出不出力,最少他們的出動,可以給大明軍隊的東翼減輕不小的壓力。

在這個時代,五十萬大軍要跋涉幾千里,從北平一直走到烏蘭巴托去作戰。后勤補給,人員疲累,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但是人數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給瓦剌部落塞牙縫去的,在馬上作戰,明軍還是不如他們那個在馬背上生長的民族。

“韃靼部落雖然現在臣服我大明,卻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讓他們獲知我大明的進軍路線,戰略意圖,若是反戈一擊,只會讓我們陷入危險的境地。”

朱瞻基卻道:“皇爺爺,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義是什么?”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