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20-06-21
 
二月十六,朱棣在北平原燕王府,現行在所召開朝會。

原來的燕王府就成為了大明新的政治中心,大半個朝廷的文武官員舉行了第一次大朝會。

朱瞻基原以為自己跟這次的朝會毫無關系,但是卻沒有想到,朱棣讓他也參加了這次的朝會旁聽。

因此,他的幼軍和羽林衛的斥候比試,他也根本沒有機會旁觀了。

不過,為了怕那些幼軍不盡力,他委派了李亮代替他出席這次的比試。

這次的朝會主要內容就是處理北征事務,但是也處理了一些這段時間的朝廷的大小事務。

行在所這里就變成了整個北伐軍的司令部,大小命令從這里發布了出去,整個北平也因此開始活躍了起來。

當天下午,都督劉江、朱榮就被朱棣任命為前鋒,明日率先離開北平,由中路踏上了前往大漠的行程。

朱瞻基也旁聽了五軍都督府與兵部聯合做出的戰爭計劃,第一次正式接觸了這個時代的調兵遣將。

在后世,周游的手下有十萬保安,超過兩萬人的雇傭軍團。

但是在那個時代,他有自己的軍事衛星,有自己的通訊網絡,也有自己雄厚財力支撐起來的后勤部門。

不管是天氣,運輸,彈藥供應,食物供應,都有超級計算機統一統籌。

可是這個時代,什么都沒有,一切都需要靠人力來堆。

就連最基本的交通網絡,現在都沒有,大部分地區,都是沒有人煙的地區。

所以,現代戰爭與古代戰爭,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是以后世的眼光來看現在的戰爭,統籌安排跟過家家一樣好笑。

北征的第一步是在張北集合,朱棣在大軍出征大漠之前要進行大閱兵,這種閱兵不是為了炫耀武力,唯一的目的是鼓舞士氣。

后世的士兵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戰爭,可是現在呢?大部分人當兵的目的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所以,朱棣的御駕親征,第一步就是閱兵,給士兵發銀錢,只有這樣,士兵才有戰斗的動力。

以后世的運輸條件,從北平到張北縣,不過兩百多公里,四百五十里左右,只是幾個小時的事情。

但是現在,步行卻需要整整十天。

士兵帶著自己的武器,一天正常行軍只有三十公里。即使現在道路通暢,也只有四十公里,如果想要再快,只會把士兵累垮了。

這個時代的軍人忍受能力絕對高于后世,但是身體條件有限,一年到頭連肉都吃不了幾頓,身體能有多好呢?

在草原作戰還是好的,有專門的輒重營。像沐英他們在西南打仗,山高路窄,士兵們需要自己背著兵器,背著干糧和被褥,一天行軍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就已經是極限了。

這次北征,幾十萬大軍行軍,每一個衛的后勤供應,休息場地,糧食配給,醫療治療,突發狀況應對,全部需要用人來安排。

光是為了保持相互之間的通訊,就需要百分之五的士兵來專門負責,這個數字是朱瞻基一開始根本不敢想象的。

后世只需要一個衛星,總指揮部千里之外就能把命令下達到每一個班組,甚至是每一個士兵身上,但是現在用幾萬士兵,才能勉強維持這幾千里戰線上,每一個衛相互之間的聯系。

朱瞻基也真正認識到了,為什么看歷史書的時候,那些元帥,軍神比拼的并不是誰厲害,而是誰犯的錯誤少。

像三國演義寫的那些大將打了士兵打,完全是扯淡!

后世的所謂四大名著,不要說還沒有寫出來,就是寫出來了,也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網文,YY小說。

第一天的會議,只是確定了前鋒營先出發。然后就是一直在安排各個聯絡處,建立通訊系統,最后一直忙到了深夜,才安排好了各軍衛的補給系統。

朱瞻基一直到快子時,才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腦袋里面亂糟糟的一團,被這落后的戰爭模式攪的頭昏腦漲。

看到一直等著他的李亮,朱瞻基也有些有氣無力了。“今日比試結果如何?”

李亮卻滿是興奮,笑道:“殿下,幼軍雖幼,今日卻是大出風頭。羽林衛的斥候,只會粗略的觀測,逃跑,隱跡。他們根本不懂得觀星術,不知道野外生存,不知道野外偽裝,更不知道如何不用開口傳遞信息。趙大人原本對幼軍不屑一顧,但是一日比試下來,卻已經將幼軍這兩百人當成了寶貝。”

“那就好,今日疲累無比,快讓人把補湯給我端上來。”

躺在滾燙的大木桶里,秋月幫朱瞻基按著頭,冬雪幫朱瞻基端著用人參、麥冬、天冬、生地、熟地這個人參固本丸藥方燉出來的野雞湯。

吃完了整整一只野雞,又出了一頭的汗,朱瞻基卻開始覺得回神了。

打坐了半天,他的腦袋里一直想著這個時代落后的戰術安排,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因為這跟他熟悉的戰爭模式,不是相差了一個時代,是整整差了六百年。

哪怕他在后世對軍隊的訓練,戰術安排有一些了解,但是現在,后世的經驗完全不適用。

他需要從頭開始學起,至于改革,那也最起碼要等他把現在這一套摸熟悉才能談改革。

第二日的軍事會議,依舊是在安排輒重營的補給路線,輒重營不僅不能成為行軍的負擔,還要為近百萬人服務,想要安排好,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二月十八日,左軍大都督柳升領虎符,任征虜大將軍,率神機營由東路北征。

朱瞻基看了地圖,這個東路大致就是沿后世的錫林郭勒,前往呼倫貝爾一帶。

后世的呼倫貝爾一帶如今是韃靼的聚居地,四年前,是他們作亂,被朱棣給打服了。

韃靼可汗本雅失里被趕走,原本的國師阿魯臺臣服了朱棣,并且被朱棣封為了和寧王。

但是他們的衰落造就了瓦剌的崛起,瓦剌此次犯邊,嘴上叫的是要對付韃靼阿速特部的阿魯臺,但是實際上在窺探如今在大明統治下的奴兒干都司。

阿魯臺在四年前被大明打的一蹶不振,此次被瓦剌人威脅,只能向大明求援。

阿魯臺既然臣服,大明自然不希望他被直接消滅,然后讓瓦剌勢力變的失去了控制。

原本朱棣并不想讓阿魯臺參戰,因為他怕阿魯臺會反戈一擊,與瓦剌夾擊明軍。

但是在出征之初朱瞻基與朱棣的長談之后,朱棣決定給阿魯臺一個機會,順便也想看看對方的誠意。

但是他也不敢大意,所以派了四年前把韃靼人打廢的柳升的神機營與他們匯合。

對付韃靼人,柳升的神機營有了經驗和心理優勢。韃靼人也畏懼柳升,所以由他主持東線,朱棣還是很放心的。

出征之前,朱瞻基也代表朱棣前往柳升的神機營犒軍,此次犒軍不涉及銀錢,只是宣讀了由胡廣撰寫的出征書,吃了一頓肉飯。

這個出征書其實就是所謂的正義之戰宣言,哪怕現在是大明率先出軍,也要給自己貼上正義之師的標簽。

朱瞻基也借這個機會,觀看了如今全世界應用最廣的火炮和火銃。

如今的大炮全部是銅管,最小的不過五斤重,最重的卻有七八百斤,口徑在一百一十毫米左右。

神機營編制只有五千人,但是在朱棣的支持下,如今卻達到了近兩萬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炮兵,四分之一是火銃兵,另有四分之一是騎兵,還有一部分是工匠和服務人員。

火炮可以用銅鑄,火槍卻是用鐵匠打造。槍管采用了雙層鐵管封閉,外面用鐵條箍緊。

相比后世的土銃,因為工藝的問題,還要落后許多。

不過在子彈方面,如今的工匠卻開發出來了獨彈和散彈,大炮更是有開花彈。

朱瞻基原本還想借機會賣弄一下自己的黑火藥知識,可是如今接觸了才知道,原來在明初的時候,黑火藥已經有了超過三十種不同配方。

火銃,火炮,包括煙花和鞭炮,雖然都是用黑火藥,但是每一種黑火藥的配方都不一樣,都是最適合其用途的配方比。

這個時代的人們雖然沒有多少化學知識,但是絕對不缺少試驗精神。只是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只能靠經驗來操作,而留不下書面的知識。

這個發現也讓朱瞻基改變了原本的計劃,他決定不再研究黑火藥,而是直接過渡到硝化棉方面來。

因為硝化棉是黑火藥之后,最合適的槍炮用火藥。

不過這個時代,硫酸和硝酸的獲得都很難大規模生產。

前世的周游進行過基礎工業的整體投資,對三酸兩堿都有一些了解。

在唐代,道士們就通過干餾石膽(膽礬)而獲得硫酸。

但是硫酸易得,硝酸難求。

因為全世界硝石的儲量都不大,除了智利和印度以及西北地區,其他地方都很少。

道士們獲得硝石的最主要渠道,主要就是通過煮廁所的土,而且這種方法獲得的硝石純度很低。

而火藥的改進,卻是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必不可少的基礎。

朱瞻基也在考慮,未來要不要帶著鄭和先去一趟美洲,把安托法加斯塔那里的硝石礦給開發出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