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在座的是國子監的師生,朱瞻基絕對不敢隨便賣弄。
但是今日在座的都是工部大佬,所以朱瞻基才敢在他熟悉的領域,來給這些大佬上一節課。
即便是這樣,他也要小心謹慎,注意不要說儒家半點不是。
他是來拉攏人心的,可不是來拉仇恨的。這個時代,哪怕儒家有千般不好,那也是絕對不能說的。
他只需要提出問題,卻不一定要解決問題,只要今天的問題,能讓這些人深思,能傳播出去,這就足夠了。
有了這些計較,朱瞻基開口了。
“縱觀歷史,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顯學主要有幾個方面。農學,文學,理學,地學,天文學,醫學,格物這七大類……”
聽講的眾人雖然覺得朱瞻基的話有些邏輯問題,但是朱瞻基剛剛開口,這個時候雖然眾人的心里有些不服,卻也無人打斷他的話,只想聽聽朱瞻基后面會怎么說。
可是誰知道朱瞻基拋出了這個論點,然后就不在總綱上再多說,直接細致分析起了這個七個大類的作用。
“農學乃是人類順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重要學科。當人類學會了耕種,學會了利用自然之力生產食物,農耕社會的模式形成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象征。人類不再隨著食物遷移,形成了定居式的部落模式。自三皇五帝起,部落制度逐漸沒落,形成了更強有力的國家形態,這組成了我們華夏民族顯著的民族特征,也是區別華夏民族與蠻夷的一個重要方式。
我們華夏民族從來都不是以血統論,夷狄入華則華之,華入夷狄則夷之。數千年來,從三皇五帝時期的華夏只有黃河流域一地,逐漸發展到如今北至奴兒干都司,南至交趾,東至東海,西至西域的廣大疆域,遵循的就是這一套理論。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血統,愿意使用華夏的文字,愿意使用華夏的禮儀,愿意遵循華夏的風俗,那么他就是華夏兒女。”
這個時候,還是德高望重的宋禮開口質疑道:“殿下,以臣之見,此番結論更多是以學說的根源性質來甄別,而不是以農學來分別。”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但是農學的利用是從四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就開始的,那個時候,連文字都還沒有統一,各種學術也沒有出現。所謂的以學術甄別,不過是后人對這一階段的總結,而不是學術決定了分別理論,宋尚書以為呢?”
這一點宋禮也無話可說了。孔子出生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但是華夏民族的融合卻已經持續了四千年,他再不要臉,也不好意思說這一切是儒家的功勞。
華夏民族的形成,最初就是以農耕社會的形成為起點,任你口綻蓮花,也反駁不了這一點。
舉個例子,就好像文字的分類,后人將文字分為大篆,小篆,隸書。只是后人對不同形式的文字的總結,而不是后來賦予的名字決定了文字形成的規律。
“其次是文學……”
朱瞻基的話一出口,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這也是所有人最關注的一個要點,因為文學才是真正決定華夏民族傳承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文學可不是詩歌,辭賦,戲曲,而是真正的學術之說。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里,讓他跟這些大儒較量學說,他拍馬也趕不及,所以他揚長避短,之說建立一個分類的框架,自己不填補任何內容。
他不是儒家學子,他是皇子,所以他具有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從高屋建瓴的角度來評價各種學說,有天然的立場。
儒家再霸道,也只是為皇家服務。要是沒有這個身份,恐怕朱瞻基一開口,就要被口水淹沒了。
在這個時代,你若是不成為一個大儒,根本就沒有說這話的資格。
“自秦皇之前的諸子百家,到漢代建立獨尊儒術的學術思想,一千多年來,儒學成為了顯學之中華夏民族區分他族的明確思想地位。儒家伴隨著朝代的更迭,在華夏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承擔著傳承與淬煉的作用,這也是如今儒學成為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的話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作用,也讓所有人的心放下了大半。如果朱瞻基敢說儒家半點不是,恐怕整個朝堂都不會接受這樣一個帝國繼承人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其他學術也有積極的一面。自漢武時期儒家為了適應歷史的變化,就一直在積極適應各個時期的需要,甚至吸收采納了其他學術的優點。比如今天在座的諸位,工部的作用,就是以儒家為里,墨家為表,以工具的利用促進歷史的發展。”
雖然覺得朱瞻基的話有些歪理,但是工部的眾人還真的無法否認。工部為什么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后一位,就是因為他們的作用更多是在行動上,而不是思想上。自儒家當政,思想的重要性就一直高于行動。
像東晉時期,敵人已經占領了整個中原,漢王朝都要滅國了,人們還沉浸在所謂的清談,所謂的忘我之中,那些抗擊敵人,想要做點實事的人就是粗魯之人,這就是非常極端的代表。
工部是干活的,所以就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哪怕他們的實際作用要比其他部的作用更大。
像那個禮部,天天屁事不干,但是還要排在兵部和刑部的前面。
朱瞻基也知道自己是投機取巧,指望他在學術上超過這些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今天要做的就是提出問題,所以一開始,他就直接明說了是想要討教。
這也是因為今天下面坐的是工部吏員,是他最重視的一個部門,要不然,他才不會冒著這么大的風險,想要收獲他們的好感。
“儒家畢竟是顯學,是自漢以后,每個朝代管理朝政的根本準則。在內里,儒家思想融合了華夏文明發展以來的諸多思想。真正的核心,乃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結合的華夏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這里面,甚至還包括了墨家、及荀子和韓非子等法家思想。”
朱瞻基有些黔驢技窮了,他對思想的認識本就不深,現在不過是拿一些后世的總結在忽悠人。所以在他覺得干貨不多的時候,他就故意拋出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果然,下面的人聽的一頭霧水。朱瞻基的一些詞都是很有新意的詞,不過他們稍微想想還能明白。
但是現在這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詞組,讓所有人如同在聽天書了。以至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來,都懷疑自己的智商了。
見所有人都望向自己,宋禮不好意思地干咳了一下,平揖問道:“請問殿下,恕老朽愚昧,這樸素唯物主義,究竟是什么?”
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是恩格斯在后世總結的,也是西方公認的古中國主流哲學主義思想之一,與道家哲學,同是西方最喜歡研究的古中國哲學,所以朱瞻基才聽說過一些。
雖然他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但是在如今這個時代,也算是勉強能應付這些人了。
“所謂樸素,也稱素樸出自莊子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唯物,是對世界的認知,這個世界的組成,究竟是以唯心為主,還是唯物為主?主義,則是對事物的總結。組合起來的意思,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基礎認知的總結。”
這么多的概念,所有人一時之間都有些接受不了,有點被朱瞻基給繞暈了。
所有人都在思考,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知,究竟是哪一種?唯心,唯神,還是唯物?
最后發現,自己都還是唯物主義者。
因為中國人雖然信仰鬼神,但是這只是對不了解事務的一種敬仰,而不是信仰。
自古以來,中國人信仰的還是自己的祖先,也堅信這個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殷周時期的八卦說和五行說。管子.水池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萬物之宗”的思想。
尹文學派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世界的本原。荀子進一步發展精氣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統一的物質性的氣所構成。
中國的自然哲學家們也曾涉及到物質有沒有最小單位或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等問題。惠施提出“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物質的最小單位無內可言。也有人主張物質可以無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
還有中國科學發展基礎的五行學說,也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不管是朝代更迭,還是中醫理論,這些都是從五行角度,受到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衍生出來的。
可以說,這也是儒家學術的根本基礎之一,如果否認了這一點,就等于否定了儒學,這可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今天申請一下,只有一更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