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18-06-05
 
在第一批住戶入住了下馬橋農莊之后,領先其他民居幾個世紀的新式住房,就徹底曝光了出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應天府最近一段時間,街坊鄰居一見面,往往談的話題最多的就是這個下馬橋農莊。

“下馬橋啊,把茅房建在院子里,那還不臭不可聞啊!”

“你知道啥,那里的茅房都有一截瓷管,用水一沖,糞便就流到地下去了。那下水的管道建的很深,然后隔一段都有一個化糞池,據說工部的大人們還在漚糞的時候,能造出點燃的氣,還能用氣來做飯啊!”

就連朱棣聽到了這個消息,還專門跑到下馬橋去看了看,鉆進了一個茅房,試驗了一番。

然后,然后,朱瞻基的麻煩就來了。

連皇帝都沒有這樣的享受,皇宮都還是倒馬桶,一幫泥腿子都能享受這樣的生活,這怎么得了?

可是,想要在皇宮建下水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宮城的位置本來就很低,這里原本是一個湖,填土為基,建的皇宮。

且不說這地下的排水往哪里排,光是動土都是一件艱難的工程。

下馬橋農莊是一片農田,新建設的住戶之間隔的比較遠,下水道實行的也是露天埋線。

你皇宮建這么深,甚至能藏人的下水道試試看!

而且瓷管燒制不易,成本昂貴,所以只有每家每戶排水的那一點用瓷管,其他地方都還是采用的排水溝。

至于沼氣的利用,因為沒有管道,想要大范圍利用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

現在只不過是在坑口試驗了一回,還炸了一幫大人一身糞便。

但是這件事沒有一個人死亡,只是被炸的有些懵逼了。一幫人不顧渾身臭氣,都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讓大糞池冒出來的氣燒起來,還能爆炸。

為此,工部派來的一幫化學工匠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想要研究清楚原因。

這幫工匠們大多是一些道士和染工,因為這個時代,也只有道士和染工們,整天研究的才是一些化學配方。

在沒有精密儀器的時代,研究化學比研究物理更難。

因為物理好歹還能摸的著,看得見,知道是什么原理。

但是化學,只能依靠一幫具有試驗精神的人,整天用各種配料添加在一起,看看能起什么反應。沒有引導的話,想要做出成績,主要是依靠運氣了。

像古代的各種染料,包括石墨,火藥,中藥,都是在各種試驗中一一確定下來的。

雖然中國古代的化學家們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絕不缺少后世化學家們的那種試驗精神和研究利用。

比如現在就有工匠提出,可以在京城各處設置數千個化糞池,上面搭上頂棚,下面用耐火土壘建,然后裝上陶瓷管,分出十個出氣口,這樣全京師的居民做飯,就可以用這些氣了。

就連朱瞻基猛的一聽,覺得非常可行。現在沒有條件修建大型下水道,但是有了水泥,修建沼氣池真的可行啊。

可是隨后再一想,這樣耗費的成本遠遠超出了這一點沼氣提供的資源啊,要有多少大糞,才能提供這么多的需求量啊!

如今在京師修建下水道,根本就是一個夢想。且不說挖地洞的工具,光是京師這密密麻麻的住房,挖塌了算誰的責任?滲水問題如何解決?

京師的雨水多,要是連續下幾天暴雨,下水道的水溢出來,整個京師豈不是就泡在大糞里面了?

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建立整個城市的排水管道只是一個笑話。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整個工程的系統化配套設施全部一起解決。

而且現在的污水處理也很難,這些污水最后如何處理?會不會造成更大的污染?

在整個系統的大部分問題解決之前,還不如像現在這樣廢物利用,將廢水都運送到農田里,廢物利用呢!

朱棣受百官的壓力,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又不是神仙,他可不想應天府被挖的千瘡百孔,最后發現,完蛋了,建不起來。那個時候,他可要丟大人了。

不過,他又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整個應天府不能統一規劃,但是可以一個街坊,一個街坊的改造啊!

下馬橋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樣板工程,像這樣規模的復制,還是能實現的。而長安坊,太平坊這樣的官員聚集區,住的本來就沒有平民那么密集,想要挖一條大型的污水排放下水道,還是能夠實現的。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朱瞻基又在逼建筑水利研究院的人,讓他們進行小規模的工程復制規劃。

只是朱瞻基沒有想到,工部尚書吳中對此很有興趣,主動接過了此事。

他是當今著名的建筑專家,有他來幫忙主持,朱瞻基才輕松了許多。

今日是鍛壓場的曲軸壓鑄正式試驗的時間,所以雖然是解縉的生日,但是朱瞻基還是忍不住要先到鍛壓場這邊來看看。

曲軸的澆鑄比朱瞻基想的要難的多了,光是一個同心軸的問題,就廢了好幾根曲軸。

好不容易做出了一根合乎標準的曲軸,但是軸瓦的連接部分,又難住了眾人。還是朱瞻基有一些后世的經驗,提出了用銅套來銜接,時間長了,銅套磨損,可以再換一個。

解決了曲軸部分,然后就是將四個鍛錘接上連桿,與曲軸相連。鍛錘用一個凹槽固定,讓它只能直上直下,動力依靠曲軸的轉動。

這樣一來,一臺鍛壓機,就能同時帶動四個鍛錘,兩個下的時候,兩個上。

讓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曲軸同時接了四個鍛錘,循環上下,鍛錘的下壓力帶動了上升力,需要的動力比帶動一個鍛錘還要小了許多。

而銀作局的工匠們試驗了之后,冷鍛出來的銀幣卻總是還有些不符合要求,這就主要是模具的偏移問題導致的受力不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匠們又給模具的外面加了一個固定臺,固定臺有三根鐵柱,高度將近一米五,連接著下面的承力座臺。

上面的鍛錘卻增加了三個孔,剛好穿過鐵柱,這樣才解決了偏移問題。

這樣一番改造下來,就又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而澆鑄作坊那邊,昨日開始澆鑄比銀幣略厚的薄銀板,待今日冷卻以后,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試制。

銀幣用熱鍛當然要比冷鍛更容易,可是熱鍛容易變形,而銀幣的要求就是,必須堅固。

而且冷鍛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勞動條件好,生產效率高。唯一的缺點是,韌性比較低,不能進行二次加工。

朱瞻基之所以堅持冷鍛,就是因為這些優點,利用冷鍛,生產出來的銀幣,精度更高,不容易仿冒。

那些黑心的商人想要防制也不容易,有利于幣值的穩定。

在朱瞻基抵達之后,被抬起的水車又被放入了水中。水車帶動連桿,又通過齒輪的力量配比,很快就帶動了曲軸轉動了起來。

然后,鍛壓車間里面就傳來了哐當,哐當的一聲聲巨響。

幾個工匠抬起了一塊銀板,沿著只比銀板寬一點的凹槽塞了進去,就能清楚地看到,銀板上面就被敲出了四個錢眼。

一個守候在旁邊的工匠立即將這一塊錢范移開,換上了另一塊錢范,卡進了凹槽內,然后鍛錘就再一次落下。

朱瞻基看的有些膽戰心驚,因為只要動作慢一點,他的手臂就有可能被砸癟。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這樣不行,太危險了,這道工序必須改進。”

守候在一邊的另一個工匠飛快地把錢范里面的四枚銀幣扣了出來,把錢范又遞給了這個工匠,然后就這樣循環地更換著。

被摳出來的銀幣就放在沖壓臺旁邊的一個籃子里,自有工匠手握一個手鉗,夾斷了銀幣背后的排氣孔處多余的毛刺。

銀幣被交到另一個人的手里,這才開始檢查銀幣合不合格,合格的銀幣就會被工人用一張油紙十個一摞,包起來。

然后湊足十六包,裝進一個特制的木盒子里面,一盒銀幣就是十斤。

一臺鍛壓機就有四組工匠,一組一次沖壓四塊,一次就是十六塊。而且沖壓的速度很快,幾乎是保持大約十秒鐘一次循環,一刻鐘的時間,大約是九十次,就能壓鑄出來一百四十四塊銀幣。

這還只是一臺壓鑄機,要是有十臺呢?一天不間斷的循環壓鑄,就能生產十幾萬塊銀幣。

當然,這只是理論數據,再好的機器也會有損壞的時候,工人也會有疲勞的時候,還有出差錯的時候。但是基本計算一下,一天一臺機器,安排多幾組工人,生產五千塊銀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一刻鐘的試驗時間過去,機器停了下來,其他人都還很輕松,只有更換錢范的工匠因為緊張和頻繁地裝卸錢范,累的氣喘吁吁。

朱瞻基拿起了一塊含銀量只有九成的合金銀幣看了看,目前受于工藝的限制,加工精度當然比不上后世的硬幣。但是最起碼在這個時代,要超出任何一個國家的技術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雖然現在銀幣的鍛壓問題解決了,但是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只有解決了這些安全問題,才能大規模制作。”

(求訂閱,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