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八十六章 秋闈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19-01-04
 
宣,呂宋府知府許柴佬見駕……

隨著內監的一聲聲傳喚,許柴佬帶著自己的兩子一女,戰戰兢兢地跟在內侍的身后,踏進了這個龐大帝國的中樞之地。ωδ

三十年前,當他因家貧不得不出海討生活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站在這里。

如今水泥在應天府已經普遍存在了,外面的大街小巷都換成了水泥地,但是在皇宮中,除了太監宮女們走的是水泥地,大部分路面依舊是專門燒制的金磚。

走在這樣的路面上,看著眼前巍峨的宮城,許柴佬的眼睛忍不住有些濕潤了。

他仰起頭看了看天,卻想起這是逾規的表現,連忙又低下頭來。

不過這一下他注意到兩子一女都渾身發抖,顯得神情緊張。他連忙低聲斥道:輕松一點,殿下你們又不是沒有見過。

這兩子一女是許柴佬最器重的后代,除了留在呂宋的長子,他對這兩個兒子的期望最高。

這兩個兒子不僅是嫡子,從小請了秀才教育,也是七個兒子里面最聰明的。

而這個女兒,雖然是小妾生的,卻是他的女兒里面長的最漂亮的。

三年前,這個女兒才十一歲,自然不能送到朱瞻基的面前。但是現在她已經滿了十四歲,他帶進皇宮,就是想要看看朱瞻基會不會對這個女兒有意思。

反正對他來說,沒有那些讀書人的虛榮,早年為了搶生意,搶地盤,他也干過不少黑活。

要不是遇到滇國公,給了他一個身份,他還在當海盜。

如果能成為皇親國戚,丟一點面子,落一個賣女求榮的名聲算什么。

他已經老了,兩個兒子再能干,也只是在商業上。也不可能像他一樣,能繼承知府的位置。

許家要是不想衰落,必須現在就開始想辦法。

他這次帶兩個兒子來京,就是想要把兩個兒子安排進羽林衛學去,只要能在那里進讀三年,以后許家就不用擔心了。

進入謹身殿的偏殿,許柴佬驚訝地發現這里不像早朝時候的大殿,朱瞻基高高坐在上面,連臉都看不清。

現在的朱瞻基已經換了一身明黃的常服,這身龍袍除了只有四爪之外,跟皇上身上穿的一模一樣。

不過,他現在翹著二郎腿坐在沙發上,像一個公子哥,而不是威嚴的帝國繼承人了。

一進門,許柴佬不敢怠慢,向前只走了一步,給三個孩子留下了下跪了位置,就跪了下去。微臣許柴佬攜子女叩見殿下。

朱瞻基擺了擺手,說道:這里不是大殿,不需要大禮,過來坐……

許柴佬還在猶豫,跟他相識的解縉知道他不懂規矩,笑著說道:到這里可以自在一點,按殿下的吩咐……坐。

今日只有六個顧命大臣在座,分別坐在朱瞻基身后的兩邊。但是加上站立的內侍和錦衣衛,依舊形成了強大的氣場。

許柴佬戰戰兢兢地順著李亮的安排,坐在了朱瞻基右手下位的第一個位置,目光有些好奇地盯在了上方朱瞻基面前的大茶臺邊,一個美麗的身影身上。

這國之重地,怎地有女子出現?

不過看到她姿態優美地用一套紫砂茶具,泡好了一壺香濃的鐵觀音,他有些明白了過來。

茶泡好了,女子率先給朱瞻基端了一杯,其他幾杯被端給了幾位顧命大臣,還剩下了一杯,被一個內侍端給了許柴佬。

朱瞻基笑道:許知府出身晉江,想必現在也知道福建成了浙江之后最大的茶葉產地了吧?

許柴佬恭維說道:微臣早些年一直嫌福建茶濃,不如龍井,毛尖這些名茶。但是在殿下的推廣之下,如今的鐵觀音價格大漲,實乃百姓之福。

朱瞻基問道:據聞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葉到呂宋,如今可有收獲?

許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呂宋多風,多雨,一年只有兩季,茶葉遠遠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時,南洲被發現,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讓大臣們為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東南亞),西洋(南亞),西洲(非洲),歐羅巴,這都是被大明官方確定下來的名稱。

而這些地方的大明人稱大明,則必須稱本土。

這個本土的面積有點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烏拉爾山脈,正西以大清湖(巴爾喀什湖)為界,西南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

雖然目前是以大清湖為界,那里暫時還是奕力把里和帖木兒國的地界,但是從朱棣將烏拉爾山脈都劃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遠不止此。

要不是歐洲實在太遠,人又太混雜,朱棣恨不得把整個地球都包圓了。

他執意要打帖木兒國,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邊地界一直打到里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現大唐榮光。

至于打下來之后如何管理,他才不會管。

與許柴佬閑聊了幾句,讓他顯得不那么緊張后,朱瞻基詢問起了呂宋如今的情況。

呂宋的發展,實際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預料的,在他想來,納吉即使以后成為大明的糧倉,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但是許柴佬從永樂三年,被鄭和兒戲般地封為呂宋總督之后,那里其實就也已經進入了良性的發展。

以前的時候,許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對當地進行開發。雖然他教會了當地的土人開墾荒地,種糧種茶,造船制陶。

但是他個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呂宋的需要。

而且,呂宋的土人也太懶了,樹上的水果摘下來就能填飽肚子,為什么要去辛辛苦苦干活?

好看的衣服那么貴,穿一段時間就壞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況,呂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當地發展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帶動整個呂宋的發展。

但是從朱瞻基發現南洲,在上面發現了大片金礦,消息傳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樣了。

何況,在呂宋島上也有大片的金礦。

呂宋距離應天府的距離,實際上比到交趾還要近,只是沒有大陸相連而已。

現在,呂宋已經成了大明開發南洲的橋頭堡,受到的重視自然不一樣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東番島重新設立水寨的時候,就已經名存實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傳下,大批沒有土地的農民,在海軍和內監船隊的運載下,一批批地送到呂宋。

他們從南洋拉回糧食,從福建,江浙一帶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過去,這樣船就來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動員跟私人偷偷摸摸地開發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運到了呂宋,那里的土地就能隨便開發。

官府不僅可以借貸種子,工具,還能五年免稅。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糧食還能賣給官府。

雖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監的貿易船隊每隔一段時間,都能送來食鹽,布料,工具,甚至還有從西洋(印度)拉回來的牛。

從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養牛場,在后世,他們有三億頭牛,在現在雖然沒有統計,但是數量也不會低于一億。

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關鍵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殺。

印度教的歷史有兩千年,兩千年來,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殺的寥寥無幾。

這樣繁殖下來,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濫。

內監跟印度人做生意,眼過去布料,瓷器,茶葉,運回來的除了金銀,就是牛的數量最多。

這些牛被平價賣給農戶,只要哪能活過三年,還官府一頭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錢。

這也讓民間老百姓們的養牛激情都被調動了起來,如今大明不僅馬匹眾多,牛的數量也增加的很快。

呂宋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入了迅猛的發展期。三年多時間,呂宋就增加了三十萬漢人,開發的土地超過兩百萬畝,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萬畝土地,如今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兩千萬石以上。

一畝地能出四石糧食,不是因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為那里一年三熟。

實際上,那里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輕松多了,他們完全不需要精耕細作,除了除草,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當呂宋那里的消息逐漸傳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強了。

也因為呂宋增加了那么多人,所以在朱棣抵達呂宋的時候,許柴佬就提出了在呂宋設置布政司,因為一個知府管不了這么多的一塊地盤,這么多人。

但是朱棣卻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他現在一門心思跟帖木兒國打仗,哪里有心思管呂宋的事情。

許柴佬本就有心來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開心無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將一切準備妥當,來到了應天府。

朱瞻基對呂宋的情況比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個知府,很難管理好一個十一萬平方公里的海島。

在呂宋設立布政司是勢在必行的,不過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煩事了。

按照道理,應該是讓許柴佬繼續擔任布政使的,畢竟呂宋就是在他的帶領下發展起來,而且誰也沒有他在那里的威信高。

可是,他不僅不是科班出身,至今為止連四書五經都讀不通順。也就是他發達了以后,才跟著秀才學認字,現在勉強能看懂朝廷公文。

一個偏遠地區的知府不算什么,但是一個布政使,那可是后世的省級官員啊!

這樣的時候,當然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

所以朱瞻基當著許柴佬的面,并沒有討論布政使的人選,只是贊同了他的提議,并且答應了把他的兩個小兒子安排進羽林衛學。

至于許柴佬的女兒,朱瞻基早就過了獵艷的階段,他現在的女人都都分配不均了,如何還肯招惹大臣的女兒。

這又不是禮物,可以玩了之后扔在一邊,想起來就去臨幸一次。

所以,許柴佬高興之余略微有些失望,不過在走的時候,朱瞻基又給了他一個驚喜。

因為送了兩個兒子來京城就學,朱瞻基將太平坊的一棟空宅子送給了他。

這房子原本住的是戶部一位年邁的侍郎,因告老還鄉,被空了下來。

許柴佬為之大喜,他來京城也不是沒有置產之意,只是沒有想到,能被分配到這樣一套房子。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套房子,更是身份的象征。

而且,讓他一個知府住侍郎的府邸,這也表示朱瞻基本就有心讓他坐上這個布政使的位置。

這一點其他人也都看出來了,所以等許柴佬離開之后,就紛紛勸說起朱瞻基了。

他們的理由無非就是許柴佬不學無術,擔任二三品大員,實在不符合體制。

大明的知府基本上是四品,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比如應天府府尹是三品。

但是布政使可就是最起碼三品起步,如果布政司的前面掛上承宣,那可就是從二品了。

朱瞻基說道:我能許林三夫婦伯爵之位,能許勛貴在海外拓疆化外之國之利。這許柴佬不費我大明一兵一卒,就將江蘇大小的一塊地方變成我大明疆域,如何不能破例?

這樣一說,其他人就登時知道朱瞻基心思已定。

其他人不敢再勸,但是解縉卻不管這么多,開口說道:殿下,這許柴佬也是我舊識,我并無偏頗之意。若是你封他為伯爵,封他為總督都可,但是唯獨布政使不可。此乃朝廷序列之官員,不可兒戲視之。

見解縉這樣說,蹇義立刻說道:殿下,臣身為吏部尚書,肩負考核百官之任。這許柴佬若是年年下等,殿下當如何自處?何況他許家在呂宋家大業大,猶如一方大豪。此等人物,還是將其列入勛貴之列更為妥當。

朱瞻基一想也是,這許柴佬原本是一方大豪,只是機緣巧合當了知府。但是實際上,他依舊是以大家長的方式在管理呂宋。

如今朝廷既然將呂宋納入國境,讓他當一個布政使,還不如讓他當一個伯爵,這樣爵位也能繼續往下傳,還不影響文官序列的純潔。

這樣把思路一換,朱瞻基也覺得封許柴佬一個爵位,比給他一個官當更合適了。

于是,朱瞻基納諫如流,點了點頭說道:諸位愛卿所言甚是,是孤想的簡單了。不過,呂宋還是我大明海外疆域,不可事事都隨本土,這提刑按察使司的職位,卻要由一熟知南洋民情的將領擔任,而不能是文官。

這一點上,幾位大臣也不會直接反對,直接應了下來。

反正在武將系統里面,熟悉南洋情況的人也不少,尋找一個合適的人選就好了,人情還是他們的。

朱瞻基又坐了下來,問道:下一位接見的是誰?

殿下,是襄陽知府俞士吉從固原派回的特使,如今固原救災已經告一段落,靜候殿下下一步指示。

李亮有些羨慕地看著王彥侃侃而談,將固原那里的情況跟朱瞻基介紹了一番。

這也是接見人員之前必須要做的準備,否則的話,朱瞻基什么都不知道,見了人說出不該說的話,鬧出了笑話怎么辦?

固原那邊的事已經發生了兩個月,該運的糧食運過去了,該救的人也已經救了。

雖然當地損失慘重,但是大多數時候,老百姓只能自認倒霉。

像現在朝廷能派人送去糧食,送去種子,讓當地老百姓能活下來,就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聽王彥介紹完畢,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就把他們叫進來吧……

一直到了快午時時分,朱瞻基接見了最后一個來自川西的巡撫,今天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他現在其實很輕松,因為大部分事務都被分配給了各部,基本上只有大事和人事問題才會到他這里來。

除了這些,就是軍事問題和意外突發事故的處理。就連原本的一些難以追責的刑事案件,現在也很少送到他這里來處理。

如果連三司會審都解決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來讓他拿主意,豈不是胡來。

大臣們對朱瞻基的放權也十分開心,以前的時候,不論大小事務,朱棣都喜歡插手,仿佛不這樣就顯示不出來他這個皇帝的重要。

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錢袋子,槍桿子,人事任命這三樣,其他的事務基本不需要事事操心。

何況,明初的這幫大臣們,還是比較盡心盡責的。

他放權,大臣們也開心。這就相當于每個人手里的權力都加重了。

不過,明著放權,朱瞻基手里的錦衣衛和咨情司依舊嚴密地監督著整個官場系統,各部事務在這兩個衙門都有備份,每十天也會做成簡報的形式匯報到朱瞻基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個朝廷的大小事務,身為監國太孫,必須要有一個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處理意見的,也能拿出來彰顯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讓那些大臣就認為他好蒙騙。

不過整體說起來,他這個監國太孫還是當的比較輕松的。

以至于,有時候下午還會覺得無聊,想著是不是多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還是算了,就這樣挺好的。

殿下,請留步……

朱瞻基回頭一看,是國子監祭酒,大學士胡儼。胡愛卿還有事務?

胡儼從袖子里掏出了一疊奏折說道:臣日日見殿下,自然不會跟那些外臣來爭著見殿下。不過這秋闈的各地主考官已經挑選出來了,還想請殿下先過目,然后到朝堂上廷議。

秋闈是中秋節之后,桂花開放的季節開考,所以又叫桂榜。

過兩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遠隔千里,這主考官也的確該選拔出來,讓他們出發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接過了奏折說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給愛卿意見。

胡儼又躬身問道:據聞殿下要在明年春闈的考題里加上夷人時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飾,直接點了點頭說道:孤正有此意。

這八股文考核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斷了他的話說道:愛卿就不要提歷史,祖制了。此一時彼一時,當初的大明連讀書人都找不出幾個,國子監設立二十年,里面的學生還沒有考核就被委派各處任職。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讀書人十倍于當初,還能用同樣的考題嗎?何況我大明如今蒸蒸日上,日日有新變化,地域越來越大。

那些只會讀死書,寫幾篇文章,卻不懂農事,不懂外交,不懂天下各地風情的腐儒要來何用?

胡儼被他說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紅,朱瞻基很擔心他有腦血管病,一個不好就腦出血了。

所以他又轉變了語氣說道:天下時政,地理叢書孤已經讓人刊印,發行天下。有半年多時間熟悉,到明年二月,那些依舊不看這些書的文人,就是自斷前程……

胡儼被朱瞻基給了一個臺階,臉色才好了一些。但是他依舊不甘心,說道:可是這歷朝歷代,從來沒有我華夏子民學習夷人學識之先例啊……

朱瞻基反問道:那君子六藝,現如今又有幾個文人能全部精通?

胡儼徹底無語了,朱瞻基的這一問可謂是直接揭了老底。

儒家從古至今其實就一直處于變化中,他們說的好聽要固守傳統,其實把老傳統拋棄的比誰都快。

要是按照周朝時期的當官標準,現如今的文官們,幾乎沒有幾個合格的。

周王朝的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然后才能當官。

儒家把這一套也裝進了自己的教育系統,但是如今呢?能掌握其中一半學術的大臣都不到。

你自己都把傳統丟了,現在還有臉說別人不守傳統?

朱瞻基的話當然要含蓄的多,但是意思就是這個意思。他要是敢直接說出來,胡儼恐怕都敢直接撞死在他面前了。

對這個大臣,朱瞻基沒有太多好感,因為他不是干才。但是也沒有多少惡感,因為胡儼的操守,人品都還是不錯的。

聽到朱瞻基這樣說,他只能躬身再拜,嘆道:老臣會將這個消息傳遍天下……

(今日大封推,稍晚會加更一章。)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