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二五章 選才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19-02-15
 
時值仲春,梅雨未至,位于江南的應天府進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

自三月中旬春闈結束,整個應天府的氣氛就變的有些壓抑起來。在掛榜之前的這段時間,應天府的氣氛平靜到有些凝固。

所有士子,包括文武百官的注意力,都在貢院那片小小的天地。

但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京城運行的火車,依舊是一大景色。當冒著白煙的火車鳴響汽笛,呼嘯而過,依舊能讓許多老百姓駐足觀看。

二月下旬火車運行以來,到了三月中,南北線的火車也開始了運行。因為火車的制作需要時間,現在環城線的火車,依舊還沒有能運行起來。

京城的百姓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出門乘坐火車,只花幾個銅子,這可比租馬車要便宜的多了。

這也導致了乘坐火車的人數一直居高不下,人滿為患,導致了各種糾紛,以至于各個站臺還需要衙役維持秩序。

朱瞻基知道,這樣的情形最少要持續半年以上,等到以后火車多了,這種情緒才能緩解。

“殿下,西北情報。武安侯已經率兵出征,攜十七萬大軍,兵分兩路,沿著絲綢之路南北線向撒馬爾罕進軍。”

“可有來自帖木兒國的消息?”

“如今兀魯伯著火者梅德樂,卡西姆分別于奇姆肯特北部山口,浩罕北部的卡拉庫山口嚴陣以待。不過,對方并無可靠火器,難以抵擋我兩路大軍。”

朱瞻基看著地圖,找到了兩處險隘,回首問道:“如今河中地區士氣如何?可有我南路軍戰果?”

監軍太監差讓搖了搖頭,“自半月前接到了張信與沐昕傳回來的消息,此后西北各部并無南路軍的消息。”

如今這個時代,信息的傳播非常緩慢,西北各地距離大明上萬里,即便每日派人快馬加鞭,消息傳回來也需要一個多月。

朱瞻基知道南路軍現在激戰正酣,但是卻不知道朱棣那邊打的怎么樣。

但是他并沒有太多的擔心,以熱兵器對冷兵器,加上現在他又派人去了前線制作新式炸藥,如果朱棣還打不贏,那才是意外。

他唯一擔心的是后勤跟不上。現在兩路軍都要出征幾千里,戰線拉的太長,對后勤是嚴峻的考驗。

南路軍在圍攻赫拉特,赫拉特距離忽魯謨斯只有兩千里,后勤問題有印度人負責,問題還不大。

但是隨著朱棣率領大軍越來越往北,后勤補給將更加艱難。

現在可不是后世,到處都有公路,現在的波斯高原,許多地方都是沒有道路的,何況向北,還要經過阿富汗的荒漠地區。

不過他現在也是鞭長莫及,只能寄希望黃淵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次西征一舉成功。

朱瞻基想了想,還是決定暫且不去管西征的事務,對他來說,現在的科舉事務才是頭等大事。

西征雖然重要,但是有朱棣在負責,他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國內的政局穩定。而現在科舉事務,就是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月十八科舉結束,隨后的半個月,翰林院,內閣,禮部,都察院選出來的內外簾官,就進入了緊張的閱卷之中。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作弊,錦衣衛和咨情司兩個部門也都派了隨員全程監督。

朱瞻基雖然在試卷里面加了不少關于時政方面的策論,但是因為已經提前了半年統治,也給了這些舉人充足的學習時間,所以并沒有遭到舉人們的反對。

但是在春闈結束之后,還是有一些在這方面考的不好的舉人,掀起了一股反對的風潮。

不過他們掀不起大風浪,因為量才選士,歷屆王朝本來就帶著獨有的風格。

就像朱元璋搞八股選士,那些世子們不是照樣學習八股。

如今的八股文選士也才十幾屆,還沒有形成后世僵硬的風格。

朱瞻基現在加大時事策論,數學的內容,那些士子們也就只會跟著他的要求走。

解縉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開心,他一邊密切關注貢院那邊的消息,但是卻不敢有任何的動作。

這一次,他的兒子和侄子同時參加會試,身為長輩,他不敢摻和進去,生怕會影響到自己的清譽。

但是不管是解楨亮,還是解禎期都自認這一次考的不錯,金榜題名,應該是板上釘釘。

解禎期他們的確有這樣的自信,在儒家學術上,他們家傳淵源。現在朱瞻基加的這些策論和數學,他們兩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參與者。

他們隨著朱瞻基一起出海,見識到了世界各地的風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參與者。

而且,朱瞻基推廣數學,字母,標點符號,他們也是參與者。

如果這個時候還沒有這種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閱卷整整二十天,一萬多份試卷經過五次交叉閱卷,評比,終于決出了名次。

一萬八千多舉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選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試卷,成為了會試的勝出者。

榜單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將會直接參加復試,殿試。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將會直接參與選官。

拆封唱名之時,朱瞻基親自來到貢院,監督著禮部吏員們一個個拆開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貫。

與往屆一樣,選出來的士子們依舊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據了不到兩成。

不過這些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這還只是會試,后面還有復試和殿試。那個時候,才會稍微偏向北人,選才之時,將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貧,連年戰難,在讀書方面,跟南人無法相比。所以在選士的時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應該的。

真要像洪武年間那樣一次選才,選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對北人的不公平。

經過整整一日的復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貫被抄在了二十張皇榜上,第二天辰時張貼在貢院之外。

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稱為貢士,其實都有當官的資格了。

不過他們大多數只能候選,也就是有了官員空缺的時候,才有他們的機會。

這一次會試滯后了一個月,但是殿試朱瞻基卻不愿意拖延。經過司天監的觀天象,復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當皇榜被張貼在貢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解禎期雖然依舊榜上有名,但是這一次,他沒能像上一次拿下頭名解元,只拿了一個第二。

第一被來自江西泰和的曾鶴鳴奪得,曾鶴鳴曾經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樂三年就已經中舉。

不過此后,其家兄病重,還要贍養父母,養育侄兒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鄉。

一直到其侄兒長大,今年的他已經快四十歲了,才來參加會試。

他的詩歌蘊藉曠達,文章說理明暢,次序有法,雖然其才華不知幾何,但是在應試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絕對屬于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點毛病。

相比較而言,解禎期的文章雖然華美,卻充滿了濃郁的個人風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失去了會元,也就失去了連中三元的機會,但是解禎期并不覺得失望。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對他的喜歡,在殿試上,顯然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優勢。

四月十五,為了迎接復試,當日的大朝會都被取消。

三百一十二名貢士黎明時分進入了皇宮的奉天殿,朱瞻基以大明外交策略,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思想發展,軍事擴張出題,進行了第一輪的復試。

這一輪復試,讓不少外敵學子叫苦不迭。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朱瞻基在復試上竟然不考儒家經義,只考時政策論。

日落時分,一眾考生出了皇宮,登時顯得群情沸騰起來,不少人都覺得自己的答題并不盡如人意。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是貢士,已經有了當官的資格,哪怕就是考的不好,也不會因小失大,鬧出是非來被削去功名。

“兆南兄……”王乾走出了承天門外,算是出了皇宮,才敢放松下來。尋音望去,只見于謙笑著等在路邊。“剛才就看見你了,不過被那些內侍,官員盯著,現在才敢跟你打招呼。”

王乾搖了搖頭說道:“廷益兄,這皇家威嚴,今日方得一見,果然讓人戰戰兢兢。”

于謙笑問:“今日考試如何?”

王乾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說道:“不盡人意,以往只讀圣賢書,對這些時政荒疏不已,也就勉強通過吧。”

他向于謙行了一禮說道:“還要多謝廷益兄此前開解,否則真要抓瞎了。”

對于時政,越是富家子弟了解越多,因為他們有機會從長輩那里知道一些新聞。而清苦家庭的子弟,為了學儒就耗費大量心神,也沒有廣泛的社交圈子,了解的事務自然不多。

要不是朱瞻基從去年就開始讓學子們多了解時政,今日的復試,大半士子恐怕都回答不了。

于謙笑道:“你我本是同窗,如今又是同科,自當團結一心。”

王乾受了于謙不少恩惠,此時長揖到底道:“若弟有幸登科,定當與兄一同為朝廷效力。”

于謙笑著摟住了他的肩膀道:“君子樂于人同,可不能因為一些小恩小惠就銘記在心。兆南不必將這些放在心上,你我學圣賢書,同為朝廷效力即可。”

這時,一而立之年壯年男子回過身來,看向了于謙問道:“請問可是寫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錢塘于廷益?”

張榜以后,本屆會試的一些有些試卷,就被朝廷公布了出來,刊印發行。

于謙雖然在文采上略遜,但是眼界開闊,所寫策論立意方正,被挑選出來作為范文。

這也讓他在士林之間獲得了不少贊譽,因為文采高低難以評論,但是策論寫的好不好,可是高低立下。

于謙松開了王乾的肩膀,正容回禮道:“正是在下,請問兄臺貴姓。”

壯漢回禮道:“在下河津薛瑄,字德溫。”

于謙訝然道:“竟是河南解元薛河東當面,請恕小弟失禮。”

這薛瑄也是本屆考生中的佼佼者,雖然出身北地,但是文采斐然。其“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不至也。”的名句,這次也被作為典范被朝廷大力宣揚。

薛瑄搖了搖頭笑道:“不敢,不敢。鄙人虛長十歲,卻也寫不出廷益兄的廣博立意。廷益兄既精通時政,這兩日還望能與廷益兄多多請教。“

于謙哈哈笑道:“好說,好說,擇日不如撞日,不如我們現在就去找一處酒家閑敘一番。”

薛瑄笑了笑道:“還望能給愚兄一個做東的機會,請……”

薛瑄出身北方,但是其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義精通經史,因時值元末戰亂,不愿應考做官,大半生均在家鄉教書。

他父親薛貞于洪武十七年中舉后,歷任河北元氏、河南滎陽、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的儒學教諭達三十余年。

薛瑄喜歡做學問,而不愿做官。永樂十七年,薛瑄的父親改任鄢陵縣教諭。年近三十歲的他仍然隨父親求學。

他將主要精力用于研讀程朱理學,并泛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而對科舉的學問并不感興趣。

但是按照大明規定,凡教諭所在縣長期無人能考上舉人、貢生時,就要將其充發到邊遠地區服役。

而鄢陵學風不濃,已經幾年沒有出過舉人,貢生。出于無奈,薛瑄只得聽從父命,于十八年八月參加了河南全省鄉試,并考中了庚子頭名解元。

這次進京參加春闈,他就感覺到自己以往所學有些偏頗,對于理論知識的重視,忽視了時政策論,是他最大的缺陷。

而且關于應天府的變化,他也看在眼里,這些格物引起的世界變化,讓他有些看不明白這個世界了。

這個世界是一個大球,人們生活在大球上。不用人力,畜力就能讓火車快速跑起來,幾千斤的鐵水,能直接變成鋼鐵。

這一切都讓他覺得,自己以前的生活實在是坐井觀天了。

而于謙生活在與海外關系密切的江南,又具有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學識,所以他也想跟于謙好好探討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而于謙對薛瑄也是非常敬佩,在他看來,薛瑄在理論知識方面的分析,在這屆考生里面算得上是數一數二。

他不知道的是,對面的這個薛瑄,可是真正的大明理學之冠。

后世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

而薛瑄也不知道,對面這個比自己小了九歲的年輕人,雖然拙于理論,卻是一個真正的實干家,有成為大明名臣的實力。

三人在承天門外坐上了特意給眾學子留出了的一趟火車,到了城中心的繁華區域。三人下車,找了一處酒家,點了幾個小菜,就閑敘起來。

三人之中,薛瑄理論知識最豐富,于謙見識最廣,而王乾雖然略遜兩人,但是精于百藝,特別是他書法高超,繪畫精美。而這個時代,像他這樣的才子,很是受推崇的。

三人淺酌幾杯,就打開了話匣子,談起了今日的復試。

作為一個理論研究家,薛瑄從《國家與民族》,從孔家如今遍邀大儒進行儒家改良,就看到了朱瞻基重視格物,大力發展經濟的趨勢。談到儒家勢微,頗有擔憂之意。

而于謙卻不以為然,反駁說道:“儒家固然是我大明思想之本,如今卻成為了桎梏。如今我大明疆土拓張一倍有余,僅靠儒家,如何能有效管理?

以西北來說,我大明勢力已經收復唐朝時期的安西,那里距離我大明萬里,若是沒有火車,豈不是百年之后又被異族占領。

如今有了火車,只要修通了去西北的鐵路,萬里之遙也不過五日可以抵達。若那些部落反叛,異族圖謀不軌,我大明直接就壓制下來。

儒家固心,格物固國,這才是正理。”

“可如今太孫殿下,勛貴,武將,無不以商業為重,忽視農業,豈不是禍患?”

于謙不以為然地說道:“南洋有沃田萬里,一年三熟,只要我大明大軍保國護家,今后大明當不會有饑荒之虞。”

“可糧價低廉,那些底層百姓的稅賦并沒有減少啊……”

“所以殿下現在大力發展移民,發展工業,如今一家十畝地,自然收入低,但是以后入一家有地百畝,收入自然就高了。”

其實兩人對整個社會的了解都不深刻,只是以自己的了解在理解這個世界。他們的討論,只不過像是盲人摸象。

但是通過這種溝通,于謙了解到了北方農戶的想法,而薛瑄也了解到了商業對國家經濟的促進。

隨后,幾人圍繞著今日的考題,以及幾日之后的殿試出題進行了一番討論,這個時候,主要就是于謙在說,王乾補充,而薛瑄收獲多多。

三日之后,承天門外張榜,這次復試,又黜落了十四個在時政方面答題一竅不通之人,將會有兩百九十八人參加后日的殿試。

殿試將不會再有黜落,也就是說,剩下的這些人,最少也會是一個同進士出身。

而被黜落的這十四人,將會與其他一千多貢士一道,成為禮部選官候選。

待到四月二十一日,這一次,兩百九十八名“進士”一大早就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進入了奉天殿。

這一次,朱瞻基也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后頒發策題。

眾人三拜朱瞻基,隨后朱瞻基勉勵了眾人一番,眾人就按照此前的名序就座,開始了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次重要考核。

而朱瞻基等到考試開始之后,就起身離開。這里的考試要進行一天,他當然不可能一直待在這里。

等到傍晚收卷的時候,他再來見見考生們就可以了。

于謙他們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近距離見到朱瞻基,而朱瞻基那魁梧的身材,逼人的氣勢,也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等他離開,眾人的精神才松懈了下來,然后禮部的吏員們就一一上前,分發今日的三張考卷。

殿試不考經義,只考策論。

今日考的三道策論,并不要求格式,不限,只要求卷面整潔,哪怕以白話回答也可。

聽到唱禮官的話,眾人不禁一片嘆息。他們沒有想到,最后一場考試,竟然完全脫離了所有人的想象,連用白話回答都可以,那他們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儒學,豈不是白學了。

當然,這也只是一念之想,因為任誰都清楚,沒有儒學的基礎,他們根本不可能坐在這里。

三篇策論,一篇題目是“試論大明邊疆管理”。一篇是“農業,工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的重要性”。而最后一篇,則是“論農業興國,工業興國,商業興國”。

如果不是已經接受了半年的時政教育,這些士子們大多恐怕無從落筆。不過前幾日的復試上,就已經全部都是這樣的題目,有了思想準備,他們這些人并沒有太過驚訝。

考試在酉時初結束,隨后禮官開始收卷、掌卷、彌封。

第二日開始,由朱瞻基指定的八位考官一人一桌,輪流傳閱考卷。

每個人閱讀了考卷之后,各加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朱瞻基,由朱瞻基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兩百九十八份考卷,要是粗略,不過一日時間就看完,但是這是閱卷,所以用了三日時間。

四月十四,被挑選出來的十份考卷被送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此時當著朱瞻基的面,才將封名打開。

對朱瞻基來說,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喜好來挑選狀元,不一定完全看文采。

而他看到于謙的名字的時候,忍不住心中一喜,這可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官員之一啊!

雖然他很想點解禎期為狀元,但是如果于謙的文章不是太差,他已經決定,點這個真正有能力的于謙當狀元,讓他少走一點彎路。

在原本的歷史中,這個于謙就已經出色無比,現在有了他的細心栽培,一定會更加出色。

(能力有限,科考的內容就不寫了。見諒……)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