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農圣  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大唐農圣 | 愛吃魚的胖子   作者:愛吃魚的胖子  書名:大唐農圣  更新時間:2018-09-13
 
萬事開頭難,在那曲這邊開了個好頭之后,往下走,一路就更加順暢了,因為,大唐在這里的一系列政策,早就已經被他們快馬傳遍四方。

對于這種只談給你什么好處,卻不要求你貢獻什么的統治者,傻子才會反對。

他們卻不知道,成為大唐的一部分之后,他們富了,也就等于是大唐富了,他們有錢了,就會想著消費,消費,就會帶動商貿,商貿,就會給朝廷創造稅收,朝廷自從停止了中原地區百姓的稅收之后,反而變的越來越富有,就是這個道理。

已經處于掌握了工商業,解放了為工商業提供基礎支撐的農牧業的大唐,根本無需把稅收點放在他們這些窮苦人身上。

孫享福這一路的任務就是,派禮物,搞文藝演出,設立官府衙門,設立漢文化教學機構,留一部分駐軍于當地管理一下治安,協助主官,組織耕種,放牧,生產等。

另外,他給每個縣,都留了足夠多的清潔用品,如肥皂,毛巾,之類的,還有一名醫官。

在燒水不用柴火了之后,大多數吐蕃人還是很愿意洗一下澡的,一年洗不到幾次澡,甚至一生才洗三次澡的習慣,讓這一地區普通平民的婦科病極其嚴重,生育交配權,大多掌握在部落首領身上,這也是人口發展緩慢,普通百姓,只能聽從部落首領和頭人的支配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些東西不是不限量白送的,想要得到像肥皂毛巾這樣看上去價值不菲的東西,以及各種堅果,罐頭,餅干,糕點這類的零食,很簡單,那就是學漢語,寫漢字,完成官府設立的任務指標。

李承乾的新式教育制度向全國推進之后,大唐所有的小孩都需要上學,成年人,也會有掃盲班去掃盲,到現在,已經卓有成效。

全民識字率差不多達到了三成,能書寫的人,也達到了兩成以上,這是因為目前大唐的人口結構是孩子多,而這些孩子,大多都已經上了學的原因。

而這種全面教育推進下去之后,最多再過十年,當現在學校里這批孩子們走上社會,開始當家做主的時候,整個大唐社會的識字,書寫率,至少能達到六七成,這還是因為游牧民族,海外土著等,文化教育很難推進的原因。

當然,這個東西,只要朝廷在不斷的推動,兩代人以后,就基本能夠做到八九成以上的人能夠識字,那個時候,基本上就算是文化教育普及全民了。

吐蕃之地向大唐商賈開放了三年多的商路,效果還是有的,不僅體現在商業利益上面,對漢文化的傳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各個部落的首領,要跟大唐的商賈做交易,就必須懂得一定的漢語,所以,只要是幾千人以上的部落,多少有一些會簡單漢語的人。

然之后,他們為了拿到這些可以清潔,擦洗身體的用品,和味道絕美的食品,就會不遺余力的在自己族群中傳教漢語。

因為,衙門里專門宣講漢文化的教諭,掌握著這些東西的發放權,一個會說漢語的人,教會了另外一個人,會得到很多的獎勵,學會了寫字的,那就能得到更多的獎勵,五十個字,一百個字,分的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小獎勵。

很快,當他們發現,孩子們學習這些東西的時候更快,教孩子們獲得禮物的幾率更多的時候,那些先掌握漢語和漢字的人,就會集中先去教孩子。

而當這些孩子是在漢文化的教育下長大的,那么,這里的未來就十分可期了,這就是孫享福在山南道構思出來的計劃中的一部分。

大唐在一段時間之內,是沒有想過吐蕃這塊土地,能夠幫助朝廷盈利創稅的,就是山南道的垸田區,朝廷也是先投入了人力,財力做啟動資金,把地方建設好了,才開始源源不斷的有財稅回饋朝廷的。

而孫享福的打算,就是用這種獎勵制度,讓這里的所有人,開始漢化,開始聽從官府的吩咐辦事,以官府為主,而不是以部落頭人,首領為主。

他們獲得獎勵的辦法有很多種,幾乎都是他們可以做到的,送來牛羊糞便,給獎勵,幫助官府開田,給獎勵,幫助官府修建城池,給獎勵,幫助軍隊修建道路,安全防護措施,給獎勵·······

幾乎只要他們愿意出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這樣做,雖然在前期,朝廷可能需要投入一些物資用來發放獎勵,可往后,則很有可能是用他們自己產出的東西,在發放他們的獎勵,山南道那一套模式,放在任何地方推動發展,基本都適用。

四月初,孫享福終于抵達邏些城,開始正式召集大家辦公,松贊干布此時還沒有建造布達拉宮,而原先的王宮,也屬于他的私人財產,孫享福的辦公地,其實是一個修建的恢弘壯麗的寺廟,不過,和尚都被他趕跑了而已。

這些迦樓縷波過來的毒瘤文化,必須鏟除,包括邏些道境內的其它寺廟亦是如此,這屬于大唐官方不認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后,會派正經的僧人過來,所有寺廟,都將屬于朝廷產業,而不屬于某個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頒發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廟,并且只允許傳播朝廷認可的佛家哲學。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傳播的佛理一樣,現在,它幾乎被所有印度地區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認可。

被孫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員,共有兩三百人,全部齊聚在了寺廟的大殿,開始規劃起了吐蕃的種植產業。

這里現有的幾大種植區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體掌控,被稱之為六茹,孫享福到來之后,自然是將其劃成了六州。

分別是象雄州,衛茹州,約茹州,葉茹州,拉茹州,和蘇毗茹州。

松贊干布本族雅礱部,現在的駐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邏些城,而由于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遷到關中,這一代的田地,就基本都歸朝廷的人來種植了。

地盤其實不小,有差不多近十萬畝,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溫度已經有了山南道開春時期的溫度,除了夜晚偶爾會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紅薯,土豆,玉米,大豆這類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這里種植。

在后世,藏區的農業也同樣是分成這六塊,由于這里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溫差也大,比較高產的耕地面積,達到了三百多萬畝,而孫享福通過各部匯總過來的信息,加上一些實地的測量,大致得出一個數據,這里現在已經開始耕種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萬畝,還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

不過,對于這個地區的百姓來說,這基本也足夠用了,如果田地里種的是高產作物,加上畜牧業,孫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組織百姓們開荒,只是帶領他們把自己帶過來的種子,種在熟田里,用比較科學的方式打理,產量就基本能夠滿足當地人食用。

與孫享福一門心思的謀劃怎么種田不同,其實,各部的首領,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華的地方去,因為,吐蕃第一大族雅礱氏,已經確定要跟著松贊干布去關中了。

第二大族,葛爾氏。又發動了部落內一半以上的人,遷去了云南。

他們這兩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頂尖智慧的人,他們這樣賣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動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門一戰之后,吐蕃的情況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區還失衡,達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屬于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壯,都是作為戰俘,被安排在關中各地勞作的,有十幾萬人之多,他們都在中原地區生活了好幾年,早已離不開中原的繁華生活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這里原本跟那些人沾親帶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們,要知道,那些戰俘里面,好多人,原先就是這些部落的首領,頭人之類的。

既然他們提出來要遷,孫享福也不攔著,跟他們講好了一應徒遷安置的標準之后,就放他們下去了,畢竟,關中實現自由耕種之后,每個縣,光是空余出來歇耕的上田,都是幾千上萬畝不等,幾十萬人,在幾百萬人的關中分散下來,并不算什么難事,那些田地與其空著,還不如分配給他們種。

這撥人想要遷出去的人有點多,統計完之后,數據有點出乎孫享福的想象,愿意留下來的,居然還不到四十萬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許多,還是被搶過來的外族人。

最終,這些人被孫享福編成了十三萬多戶,平均在每個州安置的百姓,還不到兩萬戶,邏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將近四萬戶,畢竟,這里有近十萬畝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業,未來,孫享福還打算開發一些工業,沒有入口聚集可不行。

理順了人口和戶籍之后,就要開始分配任務干活了,要知道,這里一個州的面積,可比后世中原地區一個省的面積還大,可用于耕種,種植樹木和放牧的地區被標注出來了之后,未來,這里的百姓,就會圍繞這些地區生活了,由于人口太少,城池,鄉鎮的分布,都顯得十分稀疏,這樣也有點好處,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資源,都比較豐富,種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區域,也是水草最豐美的地方。

田地怎么種,是以孫享福帶過來的農學生為主導,安南軍的軍士做組織,輔助,吐蕃百姓,則聽從指揮,出體力就行,反正不過三十來萬畝,分攤到三萬士兵和三十多萬百姓頭上,每人還不到一畝。

而且,這里能夠拉犁的牛比較多,到五月中的時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種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個地區就安定下來了,而隨著更多的物資,持續的進藏,這里,也的民生,也開始進入了高速的發展,甚至抽空的時候,孫享福會組織大家集體去種樹,做一些基礎建設修建等。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