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嫻說道:“我覺得這狗就是白大它們的祖先,你看它的尾巴現在還立著呢!”
說完喊了一聲:“對不對白大?”
白大正在門外跟一根扇子骨較勁,聞言抬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陣亂點,白塔尾也隨之亂搖。
一桌人都笑慘了,王美嫻又說道:“不過這故事有一個地方有毛病……”
育爺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好奇地問道:“哪里有毛病?”
王美嫻說道:“就是那個耇里啊!你看他只負責出主意,然后把什么事情都推給耇先和白大去做,自己就知道躲在后邊!”
于是所有人就若有所思地看著李君閣。
李君閣端著酒杯都傻了,這熊孩子又暗施冷箭!
赧笑道:“這個……呵呵……人家耇里那是苗家的先祖……我是漢族……美嫻你知道你皮叔是很老實的……”
一群人就翻白眼,老實個屁!美嫻這故事沒毛病,你面前就有一個活生生的耇里!
等到一頓飯吃完,大家還在喝酒,王美嫻已經靠在育爺爺的懷里睡著了,另外一桌上,好幾個腦袋也開始一點一點。
李君閣抱著王美嫻,阿音牽著孩子們,送他們上床睡覺。
然后妮媽媽歐奶奶開始上繡樓去替阿音整裝。
等到阿音再次下樓來,搞美術的幾個完全驚呆了。
李君閣很滿意這個效果,他第一次看到阿音盛裝的時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吳梅仙翻出數碼相機就開始拍攝,對阿音說道:“阿音,一會你將上午擺祭品時候的動作穿著這身衣服再擺一下,太震撼了!”
李君閣笑道:“吳老師,到時候阿音頭帕銀飾要取下來放一邊,那才是準備在祭祀完祖宗之后,收拾打扮去游方的少女形象。”
吳梅仙不由得贊道:“這個想法好!這就是功夫在詩外了!比師兄們那些想法靠譜!”
李君閣又說道:“阿音他們的衣服有很多說道的,每一處花紋都是他們的故事,這個就更不能畫錯了。”
吳梅仙都傻了:“故……故事?”
李君閣指著阿音的裙擺:“隨便舉個例子,你看阿音裙擺底部兩條橫道,上邊那條黃色的叫黃水大河,下邊那條青色的叫清水大河,意思是苗家先祖最先是遷徙過黃水大河,然后再遷徙過清水大河,呵呵呵,錯亂不得……”
吳梅仙說道:“啊?這么浪漫美麗的傳說?”
李君閣嘆息道:“一點都不浪漫,這是他們和軒轅氏斗爭失敗后遷徙的路線圖,還有別的花紋,是他們的神靈,祖先,圖騰,途徑的城鎮,山脈,溪流……”
育爺爺也換上了赤色花帶的長袍,出來說道:“是啊,古歌里說,這一路過來,該丟的東西都丟光了,連文字都沒了……不過既然衣服還在,先祖們便將歷史繡到了衣服上;既然人還在,先祖們便將歷史唱進了古歌里。然后帶著僅有的兵器,谷種,火種,木鼓,竹筏……一路流離,最后我們這一支,就來到了這里定居下來。”
嘉州四老不由得肅然起敬:“育老,你們也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育爺爺從神龕旁邊取下一根竹竿,說道:“走吧,棰牛祭,又不一樣了,我帶著大家去觀禮。”
竹竿有年頭了,育爺爺帶著眾人下坡去廣場集合,育爺爺走在前邊,邊走便給大家介紹:“這叫‘奧兵’,里邊有一塊布,各家都有,祖先的靈魂就居住在里面。”
“苗族苗族,這‘苗’,就是竹筍的意思。苗族祖先,因為見到大雪壓彎竹子,便發明了弓箭;被竹片劃傷了手掌,便發明了刀劍;見竹子被水沖上泥灘,便發明了可以在泥地和水上兩用的竹筏……”
“竹子,對我們有特殊的意義。你們漢家‘同飲長江水’,‘本是同根生’的說法,我們苗家也有,我們的說法是‘一條河的水,同根竹的葉。’”
“同為伏羲后人,類似你們漢家的八卦易,我們苗家也有匹配的學說,稱為九卦易。”
“你們是兩爻,我們是三篿。”
“爻,是蓍草;篿,就是小竹枝。”
“篿者,數之根,法先天而生。天地之始,象三而已。雷為火,屬陽;龍為水,屬陰,夔為氣,屬順。獨陰不生,孤陽不長;雙陰也不生,雙陽亦不長,水火相濟,陰陽合和,厥生為氣。氣者,萬物之本,變化之祖,而數術之宗,故居數為三。三者生之數也,故謂‘三生萬物’。”
“笐者,篿之運。其象有三,以包宇宙而定順逆,以測時運。各以其象定。火是以定音,水是以定位,氣是以定色。九音、九位、九色以定事物。笐有二十七笐,其本居焉,故為大。”
“箸者株也。笐之末曰箸。箸之筮八十一態。數之運盡在其中。箸火知官運;箸水知財運;箸氣知命運。三運者,人生之大本也。大本非不可知,其可知也;非不可測,其難測也。知之在箸筮,故曰見微知箸。微乎微乎,玄妙之貞!”
育爺爺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轉身,虎目含淚:“一樣有制圖,一樣有釋義!皮娃啊皮娃!這些東西!相比你漢家的《易》,如何?!”
李君閣從小到大極少流淚,現在已經聽得滿臉淚痕,拉著育爺爺的手說道:“育爺爺,這是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結晶啊!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怎么我聽都沒有聽說過?!”
育爺爺說道:“其實你可能聽說過,‘《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閣目瞪口呆:“《易傳•系辭下》,靠這里真有九樣!”
育爺爺說道:“這一段,是子夏發現的,他交給孔子時說道,這是他搜集到的關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經散佚嚴重了。孔子看過這殘存文字后非常高興,將之稱為‘九卦三陳’,讓子夏記錄到了漢家的《易傳》當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楊老七口傳,你們漢人翻譯的。可惜我們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們漢人那么高,這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里一代代傳下來,可也一路走一路丟,到現在已經變得和子夏撿到九卦竹簡那時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殼子……苗娃你說,你說要是當時夫子懂苗語,認識那時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邊背的這段,能完整記錄下來,傳至今日仍然還在一起,仍然全須全尾,該有多好?該有多好啊!”
李君閣眼神呆滯:“已經……沒了?”
轉念一想,也是,沒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當九黎之族強盛之時,他們的精神指導,應該就是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巔峰的時期,軒轅之族還翻譯過他們的漢文版,也就是后來子夏得到的那點殘余。
其實還可以看出,兩部《易經》,其文字結構,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都有相通相同之處,就是一條竹根之上的孿生竹筍,幾乎可以說成是兩族上古時期同一個先祖的直接證據。
伏羲,女媧,神農,皆出自東夷九黎,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傳說,大多數也來源于此。
因此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當時九黎的人文傳承,可能還超過了軒轅一族一些。
然而戰爭開始了,其后就是失敗,逃亡,遷徙……
在遷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資料無法攜帶,一步步喪失……
精神領袖的地位,被軍事領袖替代。因為部族存亡,已經成了九黎一族當時最大的問題。
讀書人跑不過士兵是當然之理……最后,大多數知識分子被干掉,文字消失,文化傳承變得岌岌可危……
再后來,九黎之族,從一個大部落聯盟,散布成一個個小村落,《九黎易》,從判定聯邦大事的綱憲,淪落為鄉間婚喪嫁娶的占卜指南。
因為失去了對《九黎易》有透徹理解的那部分人,再加上傳承人的天資和水平,不足以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那些讓孔子都欣喜若狂的《易傳》部分,和經中本身的卦象解釋,也就是對《九黎易》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進行剖辨和解析的那部分,也逐漸消失了。
只留下了大綱,制圖,而卦辭和系辭,只保留了鄉民們能簡單直接理解的那部分——吉,兇。
到這個地步,《九黎易》就徹底死了。
這部輝煌的巨著,如其在春秋時期翻譯,或可備周詳;在秦漢時期整理,或可全大略;在唐宋時期挽救,或可存筋骨。
等到清代再想起來,那就只剩一個皮囊了。
至于現代,呵呵呵……
丁老也嘆息道:“太可惜了……千年文明泱泱,不知道多少好東西遺失在歷史長河里邊。現在,只能寄希望于考古發現的微渺可能了……”
接下來整個觀禮,李君閣就很郁悶,很失落,一點高興不起來。
雖然祭臺上牛頭,豬頭,祭禮成堆,很好地說明了今年懸天寨的富裕程度。可育爺爺卻和李君閣一樣,似乎也沒有了慶典的歡愉,主祭領呼的時候,聲音中充滿了無限的悲壯和無奈:“太陽出來——烏云散開——祖公祖婆——期期來請喲——”
寨子里邊男女老少舉著各家的“奧兵”,齊聲呼應,聲音里邊卻全是重大慶典到來時的歡愉。
接下來,就是蘆笙,鼓舞,游方了,整個廣場上,游客和苗民,都陷入了一片狂歡的海洋。
還是阿音見到李君閣情緒不對,強行拉著他加入了鼓舞的行列。
鼓舞鼓舞,名同其實,李君閣跳著跳著,心情也漸漸好了起來。
他也想開了,那么多的大學問家都不關心這些,原汁原味深入淺出的《論語》都沒幾個人讀了,就老子一個農家樂老板在還這里替古人惋惜,我去特么的吧!
心里邊一股匪性上來,那就沒心沒肺了,跳了個天昏地黑,回到阿音家里蒙頭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