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多出半兩……”被洪濤問話的五十多歲男子正在操作精榨機,抬起滿是汗水的臉全是迷茫,然后把眼神看向了在炒鍋前忙活的人。
“這位客官從何處來?”這個男人比較年輕,三十歲左右。一般來講在油坊里干活,操作精榨機的才是大匠。除了體力活比較輕之外,還能從最后一道工序里檢查前面幾道工序的完成質量,總體把控出油量。但洪濤覺得自己可能猜錯了,這個男人才是油坊里說話算數的。
“我是河東路登州人士,家里沒種油菜花,也沒有油坊。不過早年間去湟州跑過買賣,見識過當地的大油坊,和里面的大匠也有熟絡的。道聽途說,但試試無妨。只試一鍋,如果出油少了我來賠償。”
如何讓陌生人相信自己的話是個技術活兒,瞎說真不成。洪濤選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愛信不信,我先免了你的后顧之憂。
“敢問先生尊姓大名?”看,只要一沾上錢字,有希望獲得利益的一方立馬就會客客氣氣,真沒人會把利益往外推,尤其是在沒什么損失的前提下。
“不敢,本人姓王,名大朗,商賈人家沒有表字,叫大郎即可……”洪濤這個別扭啊,當初把化名的權利交給了王十真是疏漏,大郎……怎么聽怎么覺得自己媳婦有可能叫金蓮,這下連自己帶長公主都被罵了。
“小人姓甄,這家油坊就是自家開辦。巧了,我也叫大郎,看來是緣分,大郎請去后面坐坐,嘗嘗我們這里的土茶。”這個男人挺隨和,也挺會說話,很有做買賣的天賦。不過他這個名字很缺德,合算別人的大郎都是假的。
“免了,我是途徑此地,還有遠路要趕。湟州人榨油的竅門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假的就假的吧,洪濤也不想去搶這個倒霉稱呼。客套免了,洪濤打算速戰速決,做好事不留名。
“大郎、大郎……此地亂糟糟的不如邊用茶邊敘話。”甄大郎很有撲上來捂住洪濤嘴的意思。
“你讀過書?”洪濤明白了,他是怕自己透露了秘方,將來會出現競爭者。
這倒很合理,買一套榨油設備,尤其是新式榨油機投資挺大,多一個競爭者就多一份風險。洪濤也不愿意給人家添麻煩,馬上閉嘴不談榨油方法,倒是對這位甄大郎有點興趣了。看他的做派不像個普通農村富戶,應該有點小學問。
“不敢不敢,上過四年補習班……”甄大郎聞言立刻換了做派,拱手作揖成了文化人。
補習班,這也是促進社在廣大農村推廣的基礎教育系統。新學是給孩子的,但光靠孩子遠遠不夠,青壯年如果看不懂說明書,很多農具、農肥和先進耕種方法就用不了,補習班就是為這些年歲大、不適合進入新學的人準備的。
“哦,為何沒有繼續考學?”四年補習班,這就差不多有小學加初中的水平了,洪濤設計的新學沒有初中,小學五年高中二年,然后就能考長江學院。
不是湊合,而是沒那么多知識可以教授,高中二年里有三分之一時間都是去社會實踐,總不能教微積分和化學元素表吧。所以說甄大郎的學問已經很不錯了,他家能開辦油坊,肯定也不缺上高中的食宿費。
“……不瞞大郎,原本家中略有浮財,打算讓小弟去瓜洲鎮求學的。后來出了些變故,才不得不回鄉……”甄大郎說起這個問題情緒上有些波動,但忍住了。
“甄兄附耳過來,榨油之法很簡單,我講一遍你就知曉了……”洪濤立馬就改主意了,他最喜聽百姓講述倒霉經歷,不是為了幸災樂禍,而是往往能從中得到自己想知道的東西。這些東西光靠看盛世表象很難獲得,必須誰慘聽誰的。
榨油有什么竅門呢?洪濤剛才看了,甄家油坊的操作方法都對,但在細節上有疏忽。比如說對油籽的篩選不夠,雜質多就影響出油率。再比如說炒鍋溫度控制不穩,不該讓火焰直接燒灼鍋底,應該墊上一層瓦片,由燒灼變為烘烤。
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因素,能立竿見影提高出油率的辦法特別奇怪,只需要在篩選、清洗、加熱過的油籽里加上不到一成的麩皮……
這種辦法讓洪濤去想一輩子也想不到,但湟州工匠們實際操作了幾年之后,無意中愣是給摸索出來了。原理嘛……洪濤到現在也沒搞清楚,恐怕這輩子都搞不清了。
“啊!真的好用?”前兩個辦法甄大郎認同,而且一聽這位王大郎就是內行,句句都說道點子上了。但是最后一個絕招他也想不通,明明為了篩除雜質,又是過羅又是過水的,最后再加上麩皮,那前面瞎折騰啥呢?
“試試無妨,這一鍋如果出油少了算我的!要是多了,甄兄就賞臉與我去飲兩杯水酒敘敘舊。本人不才比甄兄多上了兩年新學,也算是同門了吧?”
洪濤對于甄大郎的疑問還是老辦法,拿錢砸。結果嘛,百分之九十會多出油,剩下百分之十真沒準不管用,干啥事兒都有風險。
試驗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出油確實多了,而且甄大郎也保住了秘密。他把摻和麩皮的工序拿到了后屋去做,另外兩個幫工根本不知道這個試驗,也沒覺察到出油量的些許變化。
甄大郎是個守信的人,雖然滿臉都是對出油量提高的向往,還是老老實實跟著洪濤上了馬車,向五里外的土坊鎮而去。那里有家雕花樓很有名,當然了,有名也僅限于附近十里八鄉,不管是菜品還是酒水都離風雪樓差太遠太遠。
“王兄,世上豈有如此荒唐之事,初來時我尊他們為師長,不時請教絕無怠慢。可家父這九十畝良田傳自祖上,世代耕耘不輟,怎能以產量小為由強買強賣。那以后大宋的土地豈不是全要由攝政王一家把持,化肥、農藥皆是他家所產,要論種地誰能望其項背!”
酒樓里不光菜品很一般,酒水也不咋地,最原始的米酒還沒少兌水,喝起來滿嘴酸味兒。但酒不醉人人自醉,滿懷心事的甄大郎三杯酸酒下肚話匣子立刻就打開了。不是他生來快嘴快舌,而是洪濤那句同門的功效。
在這種偏僻鄉里,幾年前就愿意上補習班的實乃個例。學了那么多新鮮玩意,平日里沒人可以交流,怕是把甄大郎憋得不善。好不容易碰上個能交流的,不用問也愿意說說。
說啥呢?人和人交往,渡過剛開始的互相認識階段以后,通常只有兩個話題,炫耀或訴苦。甄大郎就是后者,他不是不想炫耀一下十里八鄉獨一份的榨油坊,而是油坊的來歷真不值得炫耀,說起來全是悲憤。
他爹是個良田百畝的小地主,他除了老父母之外還有個小七八歲的弟弟。兄弟倆都已婚配,娶的還是姐妹倆,親家住在江南東路的饒州,相距也不算太遠。
一年前,當地縣衙帶來了工作組挨家挨戶動員,要組建合作社種植油菜花。合作社也不算啥新鮮事兒,遠的不說,這幾年隔壁的臨江軍就辦了不少,反響很大。據說加入之后收入確實增加,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
但對于甄家來講,合作社模式并沒有太大好處。自己家的土地要聽別人指揮讓種啥種啥,產量高了不假,可地租大幅下降,背著抱著差不多,參與的興趣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