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祚高門  0850 涼州來使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漢祚高門 | 衣冠正倫   作者:衣冠正倫  書名:漢祚高門  更新時間:2018-06-04
 
咸和十一年,公元337年。

臻水乃是汝水下游一條最為重要的支流,其流與汝水交匯處向北不遠,再向北不遠便是如今淮南都督府治下,有“天中大邑”之稱的汝南懸瓠城。

懸瓠城從無到有,直至名聞天下,只發生在這最近兩三年的時間內。咸和七年,統一北方的羯國石趙盡發國中甲士,在時任羯國太尉的中山王石虎率領下洶涌南往,大有要將茍存江表的殘晉朝廷一戰擊破之勢。至于南面的晉廷,卻只以吳中少年典兵,結果卻將羯國大軍殺得大敗虧輸,幾近全軍覆滅。

這一場戰事結果,可謂令人瞠目結舌,北地人眾也都眾說紛紜,或托以天命,或托以地理,也不乏深論人情。雖然各執一詞,眾說紛紜,但南人這一戰的統帥、少年都督沈維周之名卻是響徹中原,而其所統淮南王師也成為了天下各方人物俱都深記于懷的強軍。

數年前的這一場大戰,直接將如日中天的羯國國勢打斷,后續北方便一直陷入了動蕩紛爭之中。而在這一系列的動蕩中,因一戰而威震華夏的淮南軍卻并沒有再做出什么令人驚艷之舉,甚至就連近在咫尺的幾部羯國殘眾都沒有順勢剿滅,不免讓遠進之眾頗感失望,也都覺得那一場輝煌之戰大概只是一時之幸,湊巧趕上了羯主石勒身死,羯國本身混亂起來的機會罷了。

不過,雖然淮南都督府在戰場上沒有再打出什么驚世之戰,但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在中原之地廣為人知起來。那就是位于汝水近畔的懸瓠城,此城乃是江東朝廷特許、集結四方商貿之地。

如今北地雖然動亂不堪,但在時人心目中,對于江東之地仍然頗存輕視,認為是開化有限的南荒之地。可是無論這樣的想法再怎么根深蒂固,可是一旦其人抵達懸瓠,眼見繁華盛態之后,此一類的想法便很快蕩然無存。甚至不乏中州舊人感慨言道,如今的懸瓠之興盛繁榮,甚至可追中朝太康年間的洛陽!

隨著懸瓠名氣越大,四方趕來此地的商賈游人也就越多。近域尚可舟車并濟,又或徒步行來,選擇諸多。但若是遠邑之人,最好的選擇無疑是舟船水道。汝南之地雖然興盛,但是域內淮水、汝水等水道都為淮南水軍嚴控,雖然有的時間里也會允許民船通航,但的時間則管制頗為嚴厲。

所以,類似臻水這樣的次級水道,便成了四方來客頻頻往來此境的主要通道。

此時位于臻水下游水道上,正有一艘規模不小的民船正排在長長的船隊中等待轉入汝水。這艘船上乘客不少,單單立在船外甲板上便有二十多人,一個個俱是體態魁梧的盛年壯士,腰際懸掛著包裹在皮鞘內的刀劍,并立左右,從那站姿和氣概上便可以看得出頗負行伍銳氣。

不過這樣的人員配備,在左近排隊入津的船隊中倒也不算特別出眾,單單視野所及人員較之此船還多的便多達數艘,有如此精壯部曲隨行護衛,可見都不是尋常之類。或許在別的地方還可任性橫行,可是在這里,他們也只能乖乖排隊,哪怕船隊另一側還有可供大船通航的空余水道,也沒人敢于爭行。

這自然不是汝南仁德熏陶得強人俱都知禮,只是因為他們實在沒有囂張的底氣。

在這一段水道兩側,各有淮南軍水寨聳立。水寨中兵眾或是不多,但是裝備精良卻令人咂舌驚嘆。哪怕是尋常巡哨小卒,都是滿身全甲披掛,手持精鐵佩刀,腰懸犀角勁弓。而在那箭塔望樓上,更是擺設著數架碩大床弩,那粗逾尖槍的破甲弩箭扎捆擺在一側,望去便讓人凜然生畏,乃至于身軀都隱隱作痛,更加不敢挑戰淮南軍的權威。

而在江面上,也時常會有淮南水軍往來巡弋,那些舟船外掛的鐵壁尖刺,在水流沖刷下寒芒畢露,仿佛一個個張開、隨時準備擇人而噬的兇獸巨口!船上兵卒雖然不多,但除了精甲利刃之外,每一個都配置強弩,在這本就不能快速拉開距離的河道中,若是近距離發生沖突,那么迎接鬧事者的只有被屠殺的命運!

“東進將近年余,所過諸境,不乏英豪之眾,但觀甲士雄武銳盛,實在無過于眼前!擁此雄兵銳器,又有何者能當?難怪早年石季龍裹眾洶涌而來,仍要飲恨于此!”

民船上另有數人艙內分座,透過側窗看到兩側淮南軍甲士英武姿態,便有人忍不住感慨說道。雖然淮南軍只是正常的巡邏防衛,但行止之間便可以窺得出一絲律令嚴明的精銳氣息。而且那些精良的武裝誠然懾人,但能夠將之完全裝備起來且不影響行動,兵卒們本身便可以稱之為精銳之師。

船上這幾人無論衣飾又或口音俱都有異于時風,反倒頗有幾分漢韻。隨著一人開口,其余人等也都紛紛議論起來,多夸淮南壯武軍姿,只是語氣各不相同,有的充滿欣慰,有的則只是單純客觀的評價。

這其中有兩人表現最為熱切,其中一個忍不住擊掌笑語道:“永嘉之際,遠避西陲,只道蒼生劫深,社稷傾頹,雖聞元皇帝中興江表,未敢遠寄。行途見聞,才知王業復興有望。有此物華之盛,有此軍用之強,再得賢臣并濟,晉祚必將再昌此世。”

聽到此人略有失態感慨聲,旁側便有人眉頭微微一蹙,不悅之情溢于言表。

這一行人來歷頗遠,乃是涼州張氏使臣。隨著羯國分裂,對于邊地掌控力道削弱,而關中、隴上等地也都是紛爭不休,其中不乏西附于張氏者,而張氏也因此大進,并且借著這個機會與江東朝廷再次恢復了聯絡。他們這一路便是自涼州東進關中,一路輾轉經梁州入荊州,又跋涉經久,才抵達淮南都督府轄區。

這一隊使節,身份構成也都復雜,其中既有西土豪宗大姓,也有早前中原、關中動蕩之時西向避災之人。其中那個感慨失態者,名為溫紀,乃是太原溫氏族人,也就是江東尚書令溫嶠的宗親。其人如此感慨,盛贊江東朝廷,聽在一些張氏屬臣耳中,頗有厚此薄彼的意味,難免有些不悅。

溫紀話音剛落,已經有一涼州籍使者忍不住想要開口,那帶隊者卻不想氣氛搞得太尷尬,阻止其人之后,轉而望向旁側另一個年在三十多歲的儒士笑語道:“士欣因何不語?你可是淮南沈都督厚言想要一見的西土賢士,難道就無所言?”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