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實在無法巧立名目在用途層面掩飾的技術,顧驁確實另有辦法解決,那就是在采購方的身份層面,進行掩飾:
正如哥買一架武裝直升機,當然可以像凱奇叔在《戰爭之王》里演的那樣,把火箭發射巢和地獄火導彈拆掉另運、然后把機體本身按“人道注意救援直升機”報關,填上一個布基納法索的收貨地址,最后給軍火出口國的某些要害節點的海關官員暗中不可描述一下。(電影里這個情節是拿80年代真實案例改編的)
但如果哥買了一枚小型導彈,小到不能把彈頭改成衛星那種,那當然不可能為這枚導彈編造出一個非軍事的用途了。
這時候,你就得乖乖地名副其實,打著買導彈的旗幟,也實打實走買導彈的路子。
但是,導彈買主是誰,依然是可以作弊的。
在和平年代美國人的軍售或者工業母機相關裝備的銷售,都是嚴格全程監控的——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就像顧驁此前去好萊塢買敏感的高端器材,人家還會派個技術支持工程師全程跟班,名義上是提供技術服務,實際上兼職防止你拆開測繪。
但這種監控也只在和平、透明的環境下有效。
如果明年要買一枚導彈的人,不是某國政府,而是阿富汗的游記隊呢?美國人怎么確保查賬?
理論上,他會派出一個個中情局的特工,滲透進去當教練,順便監控用途。但教練總會被邪惡的蘇軍殺死,或者出現各種意外,總之不如和平年代那么透明。
(注:嚴正聲明,主角只是提綱挈領出謀劃策的,是總結經驗、定指導文件的人,不負責具體行動,請不要把主角當成間諜。他不會親自去阿富汗,本書也沒有相關劇情。也絕不會跟阿富汗的外來邪惡勢力交易,這里只是打個比方。)
又比如美國政府明明對伊拉克和伊朗都很仇視——對伊拉克仇視是因為73年侯賽因國有化油田開始就已經仇視了,對伊朗則是79年2月伊朗變局之后。
由于美國不方便向兩個他們定義上都屬于邪惡國家的國家賣東西,就要找代理人。
這時候,如果一家在伊拉克的、明確有伊官方和軍方隱約背景的采購公司,通過代理人輾轉掩飾買到了東西。這些東西最后也確實炸到了伊朗人頭上。
只是在爆炸之前的時間差里,有沒有被人拆開過、研究過、或者偷工減料弄下一塊材料回去化驗……
你美國人總管不著吧?
東西炸都炸了,死無對證,臨死之前那段微小的時間差發生了什么,鬼知道呢。
歷史上,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對于某些技術遠遠落后美國好幾十年、并且有心二次工業化的國家,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可惜的是,作用沒那么大。
因為他們沒有預測到伊拉克和伊朗必有一戰,沒有提前作好準備工作和調研功課。等80年9月底兩伊戰爭正式爆發后,甚至一開始都沒覺得這會是一場持久戰爭。
因為戰爭最初幾個月,大家都是覺得伊拉克利用偷襲優勢節節進攻、直到81年2月底伊朗第一次反攻后,國際分析家們才認為戰爭有長期化拉鋸戰的可能性。
同理,蘇聯人對阿富汗的動武,一開始也被認為是一場秒殺式碾壓,許多國家沒有預料到阿富汗的游記能撐到美國人暗中摸索到援助渠道,也沒料到美國人真肯下血本援助。
等一切明朗,起碼都是81年年中的事情了。再定計劃、做可行性研究,以及考慮80年代的慢性子、不敢放手,真正動手,都82年下半年了。
而國內對巴桶灰區技術的追趕,不憑借外力都能在84、85年左右自然完成,所以最后也就縮短了幾個月吧。投入不小,產出也不是很大。
相比之下,如今顧驁插手了外交學院的這個課題,那就相當于是提前知道了結果再反推求論證。
伊拉克還沒開打、阿富汗還未泥潭,他就先想好了“泥潭之后如何利用”的對策,到時候今年10月份之后立刻就能著手實施……
自然會比歷史同期加快18個月進度。從而最終實現“通過顧驁這個課題,節約相當于20家國家級科研院所1年科研能力”的目標。
當然了,這一手只是前一手工作的補充,畢竟軍事采購只是給那些無法偽裝成無害民用采購的技術兜底的。民用的東西,還是該走民用的工作路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同時,“具體怎么利用兩伊和阿富汗來巧立名目套殼子”,那都是課題后半部分的任務了。
就像很多讀過研的都知道,讀研第一年只是正常上課、了解前沿技術,第二年一年都是做“開題報告”、并且最終完成“開題答辯”。
第三年,才是實打實把對策部分做出來。
顧驁現在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開題答辯”。
他得先用自己的巧舌如簧,讓劉校長乃至外資委的大領導、甚至是黃部長相信:阿富汗真的會成為泥潭,下半年伊拉克真的會侵略伊朗。
幸好,顧驁對伊拉克問題很熟悉,跟著米娜親自跑過兩個月,還跟對方的總統談笑風生、并且為總統獻上了一顆“文治”的明珠,
所以他堪稱如今國內有數的伊拉克問題專家。在這個領域,顧驁說什么分析都是很有分量的。
實在不行他還可以再去忽悠一下侯賽因總統,買點兒廉價武器裝備什么的備著。或者讓如今埋伏在伊拉克中建公司的好兄弟章忠幫忙出面斡旋。
至少也是讓章忠利用這一年潛伏的所見所聞,為顧驁的判斷背書。
這樣一來,領導多半是愿意信的——連準備發動戰爭的那一國的總統,而且是擁有近乎毒菜權力的總統,都有種種秘密跡象了,這都是第一手資料,你憑什么不信?
歷史上沒法掌握情報,無非是沒有提前滲透罷了。
在另一個時空,章忠被派去伊拉克中建公司,都已經是戰爭爆發之后的事情了。是顧驁的出現,讓章忠的出國加快了14個月,而且在那兒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咳噗,顧驁,你怎么又自作主張瞎寫?這都什么東西。我是讓你分析那370項巴統灰區技術的用途掩飾可行性和名目,誰讓你討論伊拉克會不會發動戰爭了!你這是越權!”
劉校長看了顧驁和葉紈十幾天來精心打磨的研究報告后,好懸沒一口枸杞濃茶噴出來。
這小子太特么膽大妄為了,什么都敢指點江山。
要不是他屢次立功,也不會這么慣得他……
“校長,這只是一家之言,您覺得不當的地方,可以慢慢討論。”
劉校長很想說:我那么日理萬機的人,有時間跟你就隨便一個未經提過的要求從頭討論么?
不過,他稍微琢磨了幾秒,終究還是顧驁此前的歷史功績起了作用。
顧驁大二下學期,在伊拉克累計為國促成的訂單創匯3000萬美金,這還沒算后續兵器工業部派去的章忠等人后續打開的局面。
畢竟是顧驁打響了打入中東市場的第一槍。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顧驁又拿下了“通過掩飾真實用途”突破巴桶灰區級別封鎖的第一槍,并在總結后直接促成了如今課題的立項。
怎么看,他的能力都是一脈相承、很有說服力的。就像一張古畫,如果是墓里挖出來的,不一定有人信它是真的,但如果“傳承有序”、每朝每代的直接收藏著都在后面跟題跋,還載入史冊,那可信度就大增了。
且浪費一小時聽這小子的超綱瞎扯吧。
“這是你們討論后的意見?”
“這是我個人的意見,葉同學還阻止我,希望我別冒進呢。”顧驁這是把功勞獨攬,當然風險也獨攬了。
葉紈既然一貫謹慎,這次就沒她什么事兒了。
葉紈在一旁卻松了口氣,似乎巴不得如此。
只能說她的脾性太細膩太多疑太求穩了。
“那就說說吧。”劉校長扶了一下眼鏡,“你憑什么覺得伊拉克會和伊朗發生戰爭?”
顧驁說著,就拿出一些他能掌握的、以及昨晚剛剛跟章忠通話后,打探到的一線資料。
(具體略,如前文所述,不再多水一遍了)
劉校長也意識到如今不是正式答辯,稍微盤詰了幾句之后,就轉向“你如何確保兩伊會進入長期拉鋸、并且引來國際介入”這個新的疑問角度。
同時,也把阿富汗問題一并拉進來提問。
這其實是答辯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更便捷的抓大放小問法。
就好比2016年,一個國人要討論“是否會爆發貿易戰”這個問題,那就其實可以分解為兩個問題:首先,他是在問唐納德能不能贏得位置;其次,他是在問唐納德贏得位置后會不會如他宣揚的那樣真正動手實施逆全球化。
只要反駁掉任何一點,就都能證明“不會爆發貿易戰”,而當時人顯然是覺得第一點更容易被反駁掉,就集中關注最薄弱的位置。
兩伊問題也是一樣,國內要利用,必須確保會打起來、并且保證打上好幾年。
而劉校長顯然覺得“即使打了,也絕不可能打上好幾年”。
因為80年的人都相信,美國是不介入的,美國希望兩伊雙輸,誰都不會賣裝備,然后很快一方就彈盡糧絕完蛋了。
沒有軍工國產化能力的小國,怎么打得起持久戰呢?
他們對標的案例,就是7年前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這也是中東地區最近一次可以對標的案例了。
73年的時候埃及敘利亞,與以色列才打了多久?不就沒彈藥沒裝備,不得不停戰了么。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就算你再了解侯賽因總統也沒用。我就退一步,相信你對侯賽因的判斷是國內最專業最準確的,那又如何?他只能決定打不打,決定不了打多久、打多大。決定戰爭持久性的,是美國總統,而不是侯賽因。”
劉校長直切要害地指出顧驁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