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千千小說www.qqxsw.co,精彩。
或許有些看官會不理解:半導體行業的設備折舊,怎么這么快?
才68年就換代了?別的機械和電子行業,設備折舊不是能做到動輒1015年換代么?這還沒考慮修修補補繼續用呢。
而且,張仲謀為什么會說“設備換代并不是用壞的,而是因為摩爾定律,年分到了就落后了,是還沒用壞就直接淘汰了”?
稍微了解一下芯片代工行業和摩爾定律,就不會對這樣的周期律感到奇怪了。
因為后世臺積電也是這樣的,基本上是每過3年要大換血一波設備、上最新的工藝,然后次一級的工藝的加工品就開始降價。
你如果舍不得“擠牙膏”,別人就會超上你,你連現在的利潤率都保不住。
大家都是被研發速度和周期逼著在“擠牙膏”。
這樣,別人知道追也追不上你、花了大研發成本也始終落后你一代半代,才會徹底放棄抵抗,乖乖認了你的壟斷利潤。
拿目前英特爾的東西作為例子來剖析一下,比如等88年英特爾的486出現,那么為82年的286準備的加工工藝、加工精度的設備,就會處于薄利經營狀態,而80年的8086準備的加工工藝,就會被處理出去,交給做單片機的小廠,香積電之類的大廠就再也看不上了。
基本上就是“486暴利期,同時也是386的中等利潤期、286的薄利期、8086的對外處理期”。
按照這個算法,芯片和半導體行業的代工企業,產線折舊率才是68年淘汰。
也就是說,去年建廠的時候,顧驁花的那六七億美金的原始設備采購投入,到9193年,基本上就全部處理掉了。(當然這些年里的生產也把本撈回來了,而且中間要靠收入不斷投入采購新設備)
而且這種“處理”也不是直接扔掉,無非是85年4億美金買進來的東西,你91年賣掉時,或許能折現5000萬美金,賣給那些到時候做單片機的小廠子,或者多用兩年熬到93年,賣個20003000萬美元。
這是芯片代工企業必須承受的“跑不死”命運,要一直跑,停下來就死。
與此同時,也正因為“設備不是用壞的,而是年限到了就落后被處理”,所以只要一家代工企業能夠找到足量的訂單,確保你的設備開工率很高,那你的設備折舊成本就比別人低很多,你的競爭優勢也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也正是如此,香積電哪怕在給天鯤做68000原料代工時不賺錢,這個單子也要上。因為你規模越大,設備折舊攤銷就越低。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張仲謀有自信,在兩年內把產能整合、提升效率,達到每年2000萬片CPU,同時維持住每年的折舊攤銷依然是1億美元。
但,真生產出2000萬片摩托羅拉68000,這個市場消化得掉嗎?
目前,摩托羅拉的68000系列CPU,在地球上的第一大客戶,就是顧驁的天鯤游戲機。
其他諸如世嘉的街機,以及一些小眾品牌的個人電腦,也會選這款CPU,但畢竟銷量太少,根本用不了多少。
而天鯤的游戲機,從83年上市以來,第一年銷量只在300400萬臺(畢竟只賣了7個月)。
84年因為生態完善、游戲軟件豐富起來,開始井噴,達到了比雅達利巔峰期還翻倍的增速(也是因為游戲機比70年代便宜了),這一年年底時,天鯤游戲機的市場存量突破了1000萬臺。
85、86,還會繼續增長,尤其是86年的“天鯤學習機”出來后,高低配同時推廣,銷量大潮會更迅猛。
不過即使如此,按照天鯤娛樂的估計,到1986年底,全世界的天鯤游戲機歷史總銷量,不會超過2400萬臺,天鯤學習機……大半年里能賣出300萬臺就很不錯了。
去掉這幾年來過保用壞被扔掉的,全球存量大約也就2400萬——其中美國市場1500萬臺,曰本市場300萬,歐洲和其他市場加起來500多萬吧。
這個成績其實已經比另一個時空歷史同期任天堂的FC好得多了,另一段歷史上的FC,賣到90年SFC推出之前,也就累計5000來萬銷量。而且要知道這種產品肯定是越往后面幾年銷量越大的,因為摩爾定律會讓東西降價嘛。
(注:FC的官方統計最終銷量是6300萬,不過那是一直到21世紀初徹底停產時候的,最后1000多萬是90年代的銷量,當時FC技術已經很落后了,也就第三世界國家還有消費者在買。)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賬目算下來,張仲謀把香積電的產能提升到“1988年年產2000萬片”的規模,天鯤游戲機根本消化不掉。
天鯤可沒有一年2000萬臺游戲機可以賣。
天鯤做不到,其他小眾產品就更消化不掉了。
張仲謀要實現“把光刻機和其他封裝設備的折舊攤銷到滿負荷運轉的理想狀態”,來獲取額外利潤和競爭優勢,就必須再找一個幾乎略遜于天鯤游戲機的新消化客戶。
他要賭未來兩三年內,全球個人消費電子領域,再出一個每年需求至少數百萬臺的爆款。
要不,就乖乖接受“每片CPU少賺5美元”,放棄對資源充分利用的追求。
事實上,就算少賺每片5美元,也并沒有比世界上其他同行更慘,最多是跟曰本人持平——80年代中后期,地球人對高端CPU的需求量就是那么萎靡,誰都吃不飽產能。設備無法充分連軸轉直到淘汰,是所有同行的常態。
你要是做得到,那你就比別人多了一道滾雪球的額外優勢,這屬于附加題。
英特爾眼下都是自己生產的,不找人代工。
后世跟英特爾分庭抗禮、勉強維持的AMD,現在還沒跟英特爾鬧翻呢,壓根沒有自建品牌——
雖然AMD這家公司1969年就成立了,但是在其成立后的前18年,也就是到到1987年為止,AMD都是以英特爾的設計外包方姿態存在的。
歷史上,AMD要在87年2月得到索尼公司的CMOS芯片設計/代工訂單后,腰桿子突然挺起來了,覺得自己沒必要仰英特爾鼻息存活,然后立刻抖了起來,當年4月份就跟英特爾清算了陳年舊怨、霸王條款,開始打官司,最終AMD花了四五年訴訟周期,才在91年正式勝訴。
而AMD的首款完全獨立研發、設計的CPU,AM386,也是到91年3月才投產的。
同樣的,因為原本的歷史上沒有顧驁這個蝴蝶效應,張仲謀的臺積電創業也比較晚,人家87年才開局、籌錢速度也更慢,到了90年才形成產能,然后接小單子刷點江湖聲望后,就趕上了91年的AMD“有設計有研發,但是缺代工”,然后臺積電和AMD一拍即合,雙雙逃過了“早期缺乏推動飛輪的第一周期外力”而夭折的命運。
但是現在,顧驁這個蝴蝶因素,把張仲謀和香積電推快了三四年,AMD那邊卻沒跟上,所以這張原本歷史上讓張仲謀早期產能成功吃飽的王牌,就打不出來了。
AMD指望不上,英偉達(就是做顯卡的哪個NVIDIA)就更指望不上了,80年代末英偉達還不知道在哪個角落呢。
按照歷史,英偉達要93年才成立,而且就是看了AMD臺積電模式的成功可能性后,才跟風成立的,只不過人家針對的是“顯卡設計尋找代工外包”這個細分領域。
沒有AMD,沒有英偉達,以張仲謀這個并未開掛的眼光,能想到的選項也就很有限了,幾乎是稍微動動腦子就呼之欲出。
他對大股東的擔憂,是這樣解釋的:
“我的規劃是,爭取到88年的時候,拿到蘋果公司下一代麥金塔電腦的CPU代工市場,如果喬布斯能夠在目前這代的基礎上,把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
我覺得,以個人電腦的整體行業價格下降曲線,到88年之后,全球買下一代麥金塔電腦的人數,應該可以填補上我們生產摩托羅拉系CPU的富余產能——只要喬布斯能夠做到每年賣出300萬臺麥金塔次代電腦。
我知道,根據前段時間您的布局,您更希望的是未來跟王安電腦合作。可是,王安電腦做的是文字處理機,本來就是比較廉價的功能機型,不需要太好的CPU。就算我們說服王安改用摩托羅拉的68000,或者是其他非英特爾系的產品,也可能指望他們用‘1988年剛出現的最高端CPU’。
而除了王安電腦和蘋果之外,其他幾家目前還算主流的個人電腦大廠,都是英特爾系的。而英特爾是自己負責生產環節的,不會外包。世界上用英特爾的人越多,需要我們來代工的總市場規模就會越小——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指望蘋果。”
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也就是后世人熟悉的“MAC操作系統”的電腦,初代是在1984年發布的,第二代則是在1988年前后,歷史上用的都是摩托羅拉的68000系列CPU——
張仲謀雖然不是穿越者和先知先覺,但他可以憑借行業敏銳,推測出“既然蘋果走的是圍繞摩托羅拉68000系列CPU進行整機設計和研發,所以只要摩托羅拉的CPU升級換代了,蘋果公司也會推出升級款的電腦設計”。
這不用先知,有眼光的人都能推演出來。
歷史上,在個人電腦領域,正是蘋果公司,作為摩托羅拉的主要盟友的。這個聯盟關系大約從85年前后開始,到88年進入第二代,到1991年更是額外拉來了IBM,在摩托羅拉、IBM和蘋果的三方聯合研發下,推出了AIM聯盟標準、以及PowerPC型CPU。PowerPC就是摩托羅拉研發的,是68000頂配版的下一代產品、對標英特爾的586.
(對于IBM來說,當時是一種兩頭下注,在91年微軟推出MSDOS5.0以后,開始暴露出更大的野心,開始籌備搞WINDOWS。IBM發現它主導的“開放式系統電腦”計劃,有可能自己作為硬件集成商反而無法得到最大的好處,有可能被微軟兼容機小廠聯合繞過去。
所以加注了蘋果跟微軟狗咬狗。91年的微軟,對于IBM來說已經有點養虎為患尾大不掉了。不能因為86年微軟和IBM關系還很好、蘋果是另一陣營的,就認為這種敵我關系會一直持續下去。這里印證了溫斯頓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王安不需要最新工藝和最高水平的CPU,其他廠子是用英特爾系的,銷量再高也不需要代工。所以他把腦子動到指望喬布斯更給力一點上,是很正常的思路。
但顧驁顯然另有安排。
“別指望喬布斯,他成不了氣候的。不過你也別擔心,到1988年的時候,你會看到市面上出現一款新的、銷量比MACII更好的、使用摩托羅拉68000次世代CPU的個人電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