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驅逐艦和潛艇?驅逐艦不用說了,未來主要就是防空和反潛。而潛艇方面有鄧尼茨在,潛艇方面交給未來的鄧尼茨就可以了,現在也不用王儲擔心。唯有巡洋艦這種東西需要自己考慮一下。
因為巡洋艦的這個概念涵蓋的范圍太廣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排水量3000多噸的林仙級輕巡洋艦可以稱之為巡洋艦。德國人裝備了175MM火炮的戰艦也可以稱之為巡洋艦。而挪威海海戰中拼死拖住托馬斯的美因茨級戰艦也可以稱之為巡洋艦!而美國人在大量建造主力艦的時候,居然也在建造裝備了10寸火炮的巡洋艦……。于是,這事就麻煩了!
于是,現在問題來了,巡洋艦的噸位居然從4000噸一直擴展到1.4萬噸上下了!這跨度有點大啊!如果想想未來歷史中某些BT產物,比如說日本人的超甲巡和美國人的阿拉斯加級超大型巡洋艦,這個巡洋艦的稱謂跨度可是好比從京巴到藏獒啊!
關于巡洋艦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事情!前無畏時代的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暫且不說,也不提所謂的一等、二等和三等巡洋艦。就拿無畏時代后造的輕巡洋艦來說吧。
英國人很早就開始建造擁有6寸火炮和2到3寸裝甲帶的輕巡洋艦。這些輕巡洋艦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付驅逐艦以及德國人最早的裝備105MM火炮的輕巡洋艦。而隨后,德國海軍很快就把輕巡洋艦的火炮也提高到6寸級別,同時也增強了防護,于是乎,在保證航速、6寸火炮以及一定程度的裝甲帶之后,輕巡洋艦的噸位普遍到了5000噸上下!
然而這個位面德國海軍為了壓制裝備了6寸火炮的英國輕巡洋艦,于是開始建造中軸布置主炮,并且裝備了175MM炮塔炮的輕巡洋艦,毫無意外,這種級別的輕巡洋艦噸位直接逼近到7000噸!然而英國人實際上也在準備繼續擴大輕巡洋艦的噸位和武備。無論是這個位面還是歷史上都是這樣,但是可惜的是,因為英國主力艦損失太大了,所以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被轉到了主力艦建造上。于是這些輕巡洋艦并沒有完工。
而歷史上,英國人裝備的第一款擁有6寸以上火炮的巡洋艦就是著名的霍金斯級巡洋艦。這級輕巡洋艦是1916年開工,從1919年開始服役,這級輕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高達9500噸!裝備了7門7.5寸火炮。輸出功率7萬馬力,最大航速31節,在14節的航速下有5400海里的航程。
然而在英國沒有能力裝備這一級輕巡洋艦,并不代表別的國家沒有能力!比如說這個位面的美國就已經在建造超過6寸火炮的巡洋艦了。這就是現在已經服役的奧馬哈級巡洋艦!沒錯,就是奧馬哈,本來在歷史上這一級巡洋艦是美國人第一款輕巡洋艦的。但是在這個位面,成了一款更接近于重巡洋艦的存在!而隨著對重裝甲、大航程以及高續航力的要求,這一級戰艦的噸位已經直逼萬噸了!
好吧,這其中有德國的鍋。德國人是為了壓制英國人的輕巡洋艦才搞出這種使用175MM火炮的巡洋艦的。而實戰中,這種巡洋艦的表現也確實不錯。而本著敵人有,我們也要有的原則,英國人準備高而缺錢。美國人不缺錢自然就開始大搞!第一批就上馬7艘!
然而因為所處的環境以及定位不同,德國人可以這樣搞,但是美國人這樣搞可能就不劃算了!首先,必須明白的一點就是輕巡洋艦的作用是反雷擊和偵察。排水量5000噸的輕巡洋艦實際上性價比非常高,造價一般,數量管夠,而且足夠對付驅逐艦的一般4寸級別的火炮,同時航速也夠快。
然而德國搞得175MM火炮巡洋艦就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對付對方的5000噸級輕巡洋艦,實際上,175MM火炮對付驅逐艦并不好用,原因很簡單,175MM火炮就不是單純依靠人力就能迅速狀態的了,所以,你必須配置沉重復雜的伺服設備,也就是將火炮炮塔化,而這一切都以為這較高的噸位和造價。對付驅逐艦的時候,6寸炮的表現其實足夠了。于是,德國這款175MM火炮輕巡洋艦的任務過于單一。
然而德國人依然搞了。原因很簡單,雖然噸位上升,但是總體來說因為德國主要是在近海作戰,所以不用考慮續航力。這就能省不少噸位了,而且又因為英國輕巡洋艦沒有6寸以上火炮,而且火炮炮彈很少有專門的穿甲彈,所以,德國175MM巡洋艦只要能防御6寸半穿甲彈就夠了,于是乎,在削弱了裝甲和航程之后,德國人用7000噸就可以拿下。成本上升不算高。
但是對于英國人和美國人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殖民地遍及全球的英國,還是需要在遙遠的西太平洋作戰的美國,他們都需要戰艦擁有一個大航程!而要是再考慮長時間執行任務的人員居住問題,英美兩國輕巡洋艦噸位肯定要上升啊!
而英國人的霍金斯級巡洋艦是要對付德國人的175MM火炮輕巡洋艦的,所以防御力肯定不能過低,這就要求需要增加裝甲。而美國人也要考慮未來對付日本同級別的輕巡洋艦,于是也要增加裝甲,在增加裝甲和航程的要求下,美英兩國所謂的7.5寸炮巡洋艦的噸位接近萬噸就很正常了。可以說,德國公海艦隊的行為導致了某種程度的惡性競爭!
當然,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德國人也會受到影響,原因很簡單,在獲得了英國在非洲的大量殖民地之后,德國海軍也開始步入遠洋!在未來也需要面對其它國家的同級別巡洋艦,裝甲和航程也必須增加,于是乎,毫無例外,所有性能上的要求就必須轉化成噸位和造價上的上漲……。這本來是一個權宜之計,然而在各種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大家想剎車都剎不住了!
第二更奉上!求訂閱求打賞!
請:m.shuq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