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庫房
天經黑了,此刻正是戌時,顧家經過了白天的喧鬧,已經安靜了下來。顧誠玉白天睡得多,這會兒正睜著眼等著顧呂氏睡熟。聽著顧母規律又平緩的呼聲,顧誠玉知道母親已經睡著了。
心神一動,進了空間。一進入空間,聞著空間中的靈氣,猶如久旱逢甘霖,如醉似夢,令人心曠神怡。照例去了泉眼邊,猛喝了幾口靈泉,不由感嘆一聲,真舒坦!
昨天來的匆忙,空間里的庫房和商場還未清理。顧誠玉還是先決定整理庫房。庫房在地下室,顧誠玉從大廳的右后側順著樓梯而下,不經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
那成堆的物件和箱子一摞一摞地擺在一起。大概數數五十個箱子上下排列在一起,顧誠玉走上前細看。卻發現這些箱子是金絲楠木做的,真是暴殄天物啊!
這么珍貴的金絲楠木竟然只做成個箱子?金絲楠的箱體表面表面金光閃閃,金絲浮現,還有淡雅幽香的氣味。太浪費了!顧誠玉感嘆了一聲。
此刻他更好奇這箱中裝的是什么金貴物品。打開箱子一看,差點沒閃瞎了眼,只見半人高的箱子中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十兩一個的金元寶,中間用木條做了間隔,這一箱得多少金子?
顧誠玉深吸一口氣,默默地關上了箱子。接著打開其他的箱子一看,與這差不多,好有箱子里是銀元寶的。計算了一下,得有二十箱的金子,十五箱的銀子,且看成色都不錯。
剩下的就不是金銀了,有五個箱子裝的是首飾盒,顧誠玉只打開了一個看一下,都是些簪釵、玉佩、手鐲、耳環、玉佩、吊墜之類的,珠串和整套的頭面也不少。
那金簪看起來還是嶄新的,玉鐲類也是水頭極好,更不要說顆顆圓潤的珍珠串起的頭面,泛著柔和的光輝,五顏六色的寶石瑪瑙都有好幾匣子了,都只是雜亂地堆在一起。不能看了,顧誠玉有些接受無能。
五個這樣的箱子是摞在一起的,應該都是金銀珠寶類。
又看向另外十個箱子,比前面的都要大些。打開第一個,里頭躺的竟是一人高的紅珊瑚樹。
整株珊瑚樹形態真是、自然,那紅彤彤的顏色更讓人喜愛。這么大的紅珊瑚的確罕見,紅珊瑚二十年才長一寸,以前這株有差不多一人高,可見其珍貴了。
其他幾個箱子都是些珍貴的擺件類,有青銅、瓷器、玉器,估計這些都是第一人主人顧卿的爹娘收集的,他們是修仙人士,凡人的寶物對他們來說,得到的要容易些。怪不得要用金絲楠木做箱子,里面的東西確實貴重,最主要金絲楠木不易生蟲。
箱子看完了,靠著箱體內側的一面墻上卻全都是木架,上面還擺放了一些,估計是第二任主人顧菁的物品。
當初她家收拾的匆忙,也就只能堆在了架子上。木架上一大半都放著布匹,像素紗、妝花緞、云錦、蜀錦一類,旁邊還有一堆的皮子,沒怎么整理,這些只是隨意堆放。
有一小塊地方與別的架子有所不同,顧誠玉特別留意了一下,應不是普通的布匹,果然上面有介紹,還特地寫了個類似說明的簽子,原來這是顧卿的爹娘特地留給女兒的,在修仙界算不得太好,但對凡人來說確實好的。
這種布料是修真界一種天蠶吐得絲織就而成,這種絲織的料子水火不侵、刀槍不入,且冬暖夏涼,布匹看起來類似于綢緞,質地細密,摸起來光滑,有涼滑的手感,顏色有很多種,圖案各異,內力有祥云的暗紋。
其實這樣的料子不多,大概有二三十匹,架子旁邊還空了一小塊,料想是被顧卿或顧菁用了些,還有幾排瓷瓶擺在邊上,上面介紹,是天蠶絲裁剪的時候滴在水中,涂在布匹上的。也是,據簽子上說是刀槍不入,那要怎么裁剪做衣裳?
這些都是有箱子或架子的,那還有堆在地上的,大概是后來顧菁收進來的。也都是這些東西,綾羅綢緞,金銀玉器雖比不上箱子里和架子上的,但也價值不菲了。
再往前走去,竟然看見半面墻體都是小藥柜,上面都寫了藥的名稱。
有麝香、前胡、川芎、枳殼、何首烏、杜仲等。看到杜仲旁邊還有人參,顧誠玉眼睛亮了。
不知道是藥材還有種子?抽出柜子,只見柜子里躺著兩株老大的人參,拿起一根仔細看,這顆人參頗為粗壯,已成人形,參蘆密集,定睛一看,約是五百多年的參了。
再另一株更大,估計都有千年了。顫抖著手摸了一把,又放了回去。抬眼看到上面還有靈芝,這里面只有一顆靈芝,靈芝倒是不大,可等顧誠玉看清楚了,也不由得倒抽一口氣,這是紫芝?
菌蓋呈半圓形,上面赤褐色,還有光澤及云紋。都是好藥材阿!其實等顧誠玉全面了解空間之后就再也不會這么震撼了,這些都是平常貨。
右下角有幾個柜子寫的是藥丸和藥膏。有什么冰肌膏、白首斷續膏、延壽丸等等,品種甚多。顧誠玉沒細看,顧名思義,應該是珍貴的藥丸。這些估計也是仙家之物,反正平常人應該做不出這類東西。
一面墻也不全是藥柜,還又小半面得種子柜,這些種子柜要稍微小一些,上面幾排都是藥材種子,像藥柜里有的藥都有種子,下面都是糧種和菜種、以及水果種子。顧誠玉看到小麥、水稻和玉米這些,就想到外面的田地都是空著的,還是得把它種起來。
再往前就是看到有木板隔開了一小間,估計就是糧倉了,麻袋整齊地堆放著,可能是大米一類,還有棉布袋子,上頭寫著胭脂米,旁邊幾大缸都是雪白精細的面粉。
這樣就粗略的看完了,顧誠玉準備出去還是先將種子都種上,雖然庫房里有不少吃的,可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阿,都給餓怕了,再說那田地不種上,豈不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