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體型龐大的緣故,鯨尸巫王有著極佳的航行速度,遠勝羅德最開始轉化出的蛇形尸巫王,即便是比起曾經的鬼龍,速度也絲毫不差,甚至要更勝一籌。
或許是骨骼契合水下移動的關系,如果將鯨尸巫王拿到地面之上,它自然不具有這等功效,這也是羅德選擇讓其跟在自己身旁的緣故。
轉化鯨尸巫王的過程中,羅德曾試著利用傳統的轉化方式,將其轉化為類似鬼龍一般的強大亡靈生物,而非鬼王斗篷轉化的一般尸巫王,但由于缺少對應的操控精神,羅德的這一想法最后只能作罷。
利用鬼王斗篷轉化出的亡靈生物,羅德能夠通過鬼王斗篷將其控制,而不需要精神印記的存在,傳統手段轉化出的亡靈生物,則無法達成這一點,不想面臨亡靈生物失控的下場,羅德只能做出這一選擇。
好在由于鯨尸巫王體型龐大的緣故,實力遠勝一般的骸骨魚王,雖然還無法達到泰坦尸巫王的程度,但也算是羅德轉化出的尸巫王當中,除了泰坦尸巫王外,最為強大的存在。
尚未接近大群骸骨魚王的聚集之地,位于圓盤表面的羅德,便注意到遠處海面之上的異常景象。
經由骸骨魚王釋放出的死亡之云,早已將這片區域完全籠罩,漆黑的云霧在海面之上彌漫,籠罩著內部的一個龐然大物。
狂亂揮舞的巨大觸手,撕裂了黑霧構成的屏障,并卷起滔天的巨浪,吸盤收縮之間,輕易便消滅大量的骸骨魚王。
尚未接近,羅德便感受到眼前這一生物的難纏程度,這一生物能夠毫不畏懼死亡之云的存在,并在其中進行戰斗,同樣向羅德說明了這一點。
根據精神印記當中傳來的信息,探索這片區域的骸骨魚王,正是在海洋深處,發現的這一龐大生物。
面對主動襲來的骸骨魚王,眼前的這一生物自然不會客氣,利用自身強大的屬性,將骸骨魚王直接絞殺,從而引發了更多的骸骨魚王到來。
為了更好的與這一生物進行戰斗,在羅德的命令之下,骸骨魚王一路將其引到了海面之上,并不斷用死亡之云進行牽制。
無論處在海洋深處還是海面之上,眼前這一巨型生物,皆表現出了良好的戰斗能力,環境的變化,沒有給其帶來任何不適。
普通的死亡之云,絲毫無法對這一生物造成任何傷害,即便來到海面之上,這一情形也沒有任何改變。
在羅德看來,如果眼前的這一生物出現在主位面當中,已經能夠算作海怪一般的存在,足以威脅一片海域的航線,即便花費再大的代價,都不一定能夠將其清理掉。
隨著大量骸骨魚王,都死在巨型海怪揮動的觸手之下,羅德自然不會將其輕易放過,這也是自羅德來到水元素位面后,遇到的第一個需要他拿出全部實力的對手。
羅德選擇讓骸骨魚王,將這一巨型海怪引至海面,除了是為了更好的觀察它的能力外,羅德所具有的一身實力,也能夠得以更好發揮。
只見羅德從腰間,抽出了來到水元素位面后,便一直沒能使用的泰坦之箭,隨著劍柄輕揮,大量劇烈躍動的閃電,向著黑霧當中的生物急速射去。
受到水元素位面本身環境的壓制,利用神器釋放出的泰坦之箭,比起主位面中的這道法術,外形明顯小了一圈,閃電飛行速度顯著變慢,只與普通的魔法神箭相等。
閃電擊打在黑霧當中冒出的觸手之上,發出了劇烈的炸響,也有部分閃電直接擊中水面,電能瞬間擴散開來,令整個水面一陣激蕩,就連附近的骸骨魚王,同樣受到了波及。
死亡之云在法術的接連作用下,逐漸有了消散的趨勢,然而當一切散去,存在于黑霧當中的巨型生物,卻仿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身上不僅沒有任何傷勢出現,氣勢反而更加強烈,如同被羅德的舉動激怒一般。
一時間,又有大量的觸手從海面之下冒出,將周圍的大量骸骨魚王清理干凈,并向著鯨尸巫王的位置靠近。
系統日志當中反饋的信息,讓羅德意識到,自己所施展出的泰坦之箭,沒能對眼前的巨型海怪,造成任何傷害。
對于泰坦之箭的釋放,羅德也并非毫無收獲,起碼通過這一舉動能夠確定,眼前的巨型海怪,身上具有魔法免疫一類的性質。
能夠同時抵抗泰坦之箭與死亡之云的傷害,這已經無法用某種特性來解釋,羅德唯一能夠想到的原因,便只有魔法免疫的存在。
羅德比較關心的是,存在于它身上的魔法免疫,究竟是其本身的屬性,還是因為某些事物所導致。
就拿羅德所知,龍類生物常見的魔法免疫而言,它們能夠魔法免疫的原因同樣不盡相同。
類似于埃里常見的綠龍與金龍,它們能夠免疫魔法的緣故,是因為身上所具有的龍鱗,一旦龍鱗因為物理攻擊的緣故受到損害,相應位置也會失去魔法免疫的能力。
正因如此,綠龍與金龍的龍鱗,也成為了制作抗魔裝備的常用材料,巨龍不吝將更換下來失去用處的龍鱗,贈與替它們清潔身體的精靈。
而在地下世界當中,所存在的赤龍與黑龍,則是純粹的抗魔體質,即便失去了龍鱗,魔法免疫的能力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能夠抵抗一切襲向它們身體表面的魔法。
同樣是具有魔法免疫的生物,產生魔法免疫的原因不同,便注定了與這些生物進行戰斗時,需要用到截然不同的戰術。
唯一相同的一點是,不管是什么樣的抗魔生物,它們體內對于魔法的抵抗能力幾乎沒有,如果能夠來到它們體內,施展殺傷性的法術,將起到卓越的效果,沒有任何生物能夠抵擋來自體內的魔法傷害。
望著眼前攻過來的巨型海怪,羅德心中不斷思索,它能夠具有魔法抵抗的原因,究竟是觸手靠外的那一面,充滿褶皺的表皮所致,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