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  第2121章 慧眼王佐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策行三國 | 莊不周   作者:莊不周  書名:策行三國  更新時間:2019-07-12
 
荀彧雙手捧起茶杯,淺淺地呷了一口,品了品,慢慢地咽了下去,溫和的眼神穿過裊裊的茶霧,看了孫策一眼。

剎那間,孫策有些不安,仿佛被荀彧看穿了底細一般,渾身不自在。他好容易才抑制住挪一下身體的欲望,臉上的笑容卻有些不太自然。

荀彧笑了。笑容很淡,有三分會心,四分敬佩,還有一分狡黠,兩分失落。“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有魚樂之辨,固為智者之見。只是魚樂與不樂,最清楚的不是人,而是魚。大王聰明過人,勵行新政,步步為營,戰戰兢兢,自然最清楚新政的利弊所在,又何必來考問我?”

孫策垂下眼皮,似笑非笑。“孤本以為荀君是個儒門圣賢,后來才知荀君精法家霸道,現在又聽荀君說莊論魚,真是大開眼界。荀君還通哪些學問,不妨一起說來,也讓孤長長見識?”

荀彧微微一笑,搖搖頭。“彧非孟子,大王亦非齊宣,何必顧左右而言?”

孫策沉吟片刻,忍俊不禁。他抬手指指荀彧,輕笑道:“荀君雖無孟子之雄,卻有孟子之辯,溫柔一刀更傷人。行了,你也不必用什么春秋筆法,孤是齊宣王也罷,不是齊宣王也罷,總之不是什么圣人,好色好勇的寡人之疾,一個也不缺。荀君若是因此立論,說孤與劉協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也不算錯。只是在孤看來,五十步與百步還是有區別的。你說呢?”

面對孫策的調侃,荀彧微窘。他放下茶杯,收起笑容,鄭重地拱手施禮。“大王言重了,彧的確不敢以大王比諸齊宣王。彧雖讀書,卻非善辯之人,引喻失當,還請大王見諒。”

“不敢。”孫策笑笑,欠身還禮。

荀彧再拜,不緊不慢地說道:“初平三年,彧辭河北,遠赴長安,蒙天子不棄,付以中興之任,便東施效顰,仿大王新政,至今八年,有得有失,不足為外人道。然,受惠大王不淺,今日有幸與大王面談,當先向大王致謝。”

說完,荀彧避席,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謝大王不言之教。”

孫策盯著荀彧看了一會兒,也離開坐席,客客氣氣地還了一禮。“荀君客氣了,不敢當。”

荀彧再拜,回到席上。“彧雖用心,但資質愚鈍,學大王之政數年,徒有其形,不得其神,關東、關西差距日大,彧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盡心收集大王政令、書籍,日夜苦研,小有心得,今日有幸,請大王賜教。”

“荀君謙虛了,不敢有教,互相切磋吧。”孫策笑笑,又不緊不慢地添了一句。“當年在洛陽,荀君曾與張相有約,今日討論政道,本當由張相與荀君相敵才對。只可惜張相不在,只好由孤代替。言語失當之處,還請荀君見諒。”

荀彧也笑了。孫策這句話是調侃他當年不自量力,與張纮定下賭約,雖略嫌輕佻,卻也不再拒人千里之外,總是好事。他沒有糾纏這些細節,按照預定的計劃,直奔主題。

“彧效仿大王之政,又讀諸公承大王意所作新書,自覺大王之政有三,比諸人體,可謂強根基,活氣血,生智慧。強根基者,限名田,抑兼并,開屯田,興工商,藏富于民。活氣血者,興教育,建工坊,倡四民,和陰陽,使萬民各安其業,相輔相成。生智慧者,重賢者,建諸堂,刊論著,論短長,以史為鑒,棄短揚長。”

荀彧侃侃而談,雖然沒有刻意用華麗的辭藻,卻不自然的帶出了節奏,自有一番氣勢。孫策固然聽得歡喜,一旁的甄像、徐節也連連點頭,贊同荀彧的總結到位,言簡意賅。

“新政施行八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已經完成,大王的新政可謂成就斐然。尤其是強根基、活氣血,堪稱奇效,即使商鞅復起,也當自愧不如。王道勝于霸道,可謂有信。”

孫策不為所動。前面都是鋪墊,后面才是關鍵。“荀君還是說說不足之處吧。這生智慧又何如?”

荀彧眉梢輕揚,露出一絲淺笑。“生智慧不能說無成,只是有未盡之處,若不能解,將來怕是要功歸一簣,甚至可能自貽其咎。”

“哦?”

“彧前些日,再讀楊公、黃公所著官制史稿,忽有所得,與大王新政相對照,自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以前之凝滯處,也渙然冰釋,再無障礙。”

孫策眉梢輕動,暗自吁了一口氣。他猜到了荀彧可能要說什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點也不錯。張纮他們都忙于繁雜的公務,欣喜于取得的成績,或者迷惑于他的英明,有些事沒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好說,現在卻被荀彧這個旁觀者一眼識破,也是天意。

政治、人心這種事,果然是幾千年沒變化。他能玩的,這個時代的聰明人都能玩,而且會比他玩得更好。他能領先的時間也就那么幾年,過了這幾年,在政治上就沒什么優勢可言了。

“愿聞其詳。”

“大王真想聽?”荀彧很意外,下意識地追問了一句,又貌似不經意地掃了一眼旁邊的少年。

“當然想聽。”孫策笑得很狡黠。“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悟到的是什么,又是不是我需要擔心的?”

荀彧盯著孫策看了一會兒,微微頜首,一字一句地說道:“敢問大王,以四民皆士代替貴賤有別,以百工之學代替儒家經術,以奉官守職代替世卿世祿,以什么來代替天命?若無天命,大王固然可以因德澤天下而履至尊,子孫又憑什么繼承大王的事業?”

孫策笑瞇瞇地看著荀彧,心中說不出的感慨。雖然荀彧的答案和他想象的有那么一點小小的區別,但意思差不多。新政推行到最后,有一個根本問題無法解決:君主世襲。他號稱不信天命,但沒有天命的支撐,孫家憑什么為天下之主?

這個問題無解,所以最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某種虛君甚至干脆罷免君主的體制,可是他身在其位,自然不愿意跨出那一步。正如他提倡男女平等,必然要導致一夫一妻,可他卻偏偏娶了那么多佳人,還一個都舍不得放,面對蔡玨的疑問時,只能回以一句“我不愿意”一樣。

“請大王指教。”荀彧追問了一句。

甄像、徐節臉色變了,就連孫尚香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很棘手,緊張地舔著嘴唇,悄悄地用手捅徐節,連連使眼色,希望徐節出來解圍。徐節急得小臉通紅,額頭全是細密的汗珠,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她完全沒想到荀彧會問出這個問題,偏偏仔細想想,這個問題卻是一直存在的。荀彧雖然是當世智者,卻不是唯一的智者,既然荀彧能想到,自然也會有別人能想到,只是沒有這么問過而已。

這個問題該怎么答?她真的不知道。勉強發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荀彧笑話孫策。新政是孫策推行的,孫策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卻讓一個小姑娘出來搪塞?

徐節緊張地看著孫策。現在能回答荀彧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孫策自己。

看著神情恬淡,眼神卻有些咄咄逼人的荀彧,孫策一點也不緊張。這個問題他早就考慮過了,雖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卻不等于沒有答案。正如當初面對蔡玨的質問,“我不愿意”也是答案。

“荀君說得沒錯,這的確是個未解決的問題。”

“那大王準備如何解決?”

“暫時還沒有解決之道。”

“那大王是否同意,在這一點上,大王的王道與漢家的霸王道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你要是這么說,亦無不可。”孫策不緊不慢地說道:“不過孤剛才也說了,五十步與百步還是有區別的,不可等同而觀。令祖荀卿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標再遠,邁出一步和原地不動總是有區別的。你說呢?”

荀彧一時語塞,倒不太好回答。他既沒想到孫策會坦然承認這個問題,更沒想到孫策會用這種解釋來應對,而且引用了他的先祖荀子的話。五十步與百步有區別嗎?在他看來沒有,但是在孫策看來有,而且仔細想想,還是孫策的態度更務實些。既然邁出一步都是進步,那五十步與百步怎么可能沒有區別?

孫策笑笑,接著說道:“孤本武夫,讀書不多,不敢與荀君這樣的賢者相提并論。若說荀彧是騏驥,那孤就是駑馬。駑馬雖不能一躍十步,卻勝在不舍。孤不敢指望,也不相信什么圣人能立萬世之法,孤只相信事在人為,一步步地向前走,總比原地觀望的好。荀君能看出新政的癥結所在,不愧為王佐之才。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荀君可有興趣為解決這個癥結出一分力?”

荀彧愕然。他盯著孫策看了半晌,才突然反應過來,哭笑不得。他提出這個問題本是與孫策談判的,沒想到孫策反倒借著這個機會來招攬他。

解決這個癥結,這個癥結能解決嗎?

仿佛看出了荀彧的疑惑,孫策笑容更盛,聲音也變得更加溫和,帶著幾分誘惑。“不試試,怎么知道?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德功言何足道哉?”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