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對七十萬,從數字上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但無論哪個時代的戰爭,都不會因為人數上的優勢就能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戰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況且在面對全部以火器武裝起來的明軍,人數,僅僅只能是一個數字而已!
完全可以預料的是,查古曼將軍和他所指揮的奧斯曼軍,很快便遭遇到了惡夢般的一天。他們遭到了一場永生難忘的潰敗。一天,只有一天的時間,在明軍近乎瘋狂的炮火攻擊下,奧斯曼軍徹底崩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還沒有看到敵人的樣子便已凄涼的死去。
這場之前似乎呈現出一邊倒,奧斯曼軍看起來將輕松取得勝利的戰爭,在戰后得卻是一邊倒,但最后取得勝利的,卻是人數只為奧斯曼軍十分之一的明軍,完全讓人難以想像,但又完全在人的意料之中,只是,除了奧斯曼人以外……
十五萬奧斯曼人陣亡或者負傷,二十七萬人成為了俘虜。并且查古曼將軍還丟失了他的幾乎全部輜重。當查古曼將軍帶著他的殘兵拼命逃到比瑞亞城的時候,他甚至還無法相信自己在這場戰爭中遭遇到了什么,他也無法相信,自己的部隊竟然失敗得那么徹底。
明軍并不急著進攻比瑞亞城,他們在那慢條斯理的清掃著戰場,消化著自己的勝利果實。二十七萬的俘虜,對于明軍來說是個不錯的戰果,起碼國內現在有很多需要勞力的地方。這對于大明帝國的建設來說,二十七萬的俘虜,的確是個不錯的補充。
有些好笑地是,當明軍的炮火才一展開的時候,那些才剛剛被強迫應征入伍,從來都沒有聽到過炮聲的奧斯曼的農民。還以為天神正在發怒,將災難降于奧斯曼,他們蜷縮在地上,不停地在那禱告,在炮火轟擊結束后。絕大多數的奧斯曼人很自覺地跑到了明軍的軍營中。
當慘敗的消息傳到伊斯坦布爾的時候,奧斯曼的那些貴族們正在舉辦著酒會。等待著前方即將傳來地捷報,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就得到了消息,明朝僅派出了八萬人的部隊。真主站在奧斯曼這里,七十萬對八萬。他們根本想不出查古曼將軍有什么理由不能取得勝利。
然而只有一戰便丟了四十二萬部隊,真主,一定是傳話的人弄錯了,怎么可能發生這樣一場可怕的災難。不。查古曼將軍不可能如此地無能……
但隨后他們證實了這一令人沮喪地消息。災難,徹頭徹尾的災難。
幼小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并不知道他的國家正在發生著怎么樣的悲劇,他完全聽命于他的母親圖爾汗瓦麗德。但做為帝國的實際掌權者,瓦麗德終究是個女人,她完全不知道應該如果制止事態地進一步惡化。而在這個時候,帝國地另一個女人卻開始覺得時機到了。
而這個女人正是瓦麗德的婆婆,從女奴到執掌帝國權利近五十年地卡瑟姆。
卡瑟姆蘇丹娜是艾哈邁德一世的寵后。她也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蘇丹娜之一。在她執掌帝國權柄近半個世紀中曾經先后五次參與蘇丹王位的繼承。
但卡瑟姆的幾個兒子。都因為各種原因,比如精神病等等先后死去。一直到她最后的一個兒子易卜拉欣。也死于了軍隊的嘩變之后,權利便開始從卡瑟姆的手中流走。因為其后接任蘇丹位置的是她的孫子,穆罕默德四世,而他則完全聽命于自己的母親。
卡瑟姆并不想失去自己的權利,而帝國的戰敗則給了她最好的機會。
對權力充滿渴望的卡瑟姆拒絕搬到老宮居住。她要奪回屬于自己的一切,于是兩位蘇丹娜之間的戰爭開始了。卡瑟姆招來了真耶尼薩軍團的首領密謀,準備毒死她的孫子和兒媳,另立一位聽話的蘇丹。軍隊隨即包圍了皇宮,企圖解決掉穆罕默德四世。
卡瑟姆蘇丹娜是一位窮兇極惡的婆婆,但瓦麗德蘇丹娜并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兒媳。何況,以大首相為首的朝臣們對于再次擁立一個,和易卜拉欣一樣的瘋子作為他們的主人完全不感到有什么興趣。大首相深夜入宮,瓦麗底蘇丹娜被驚醒了。
在得知了卡瑟姆蘇丹娜的陰謀后,皇宮大門立刻被封閉,內外隔絕。真耶尼薩軍隊的首領明智的選擇了妥協,并宣誓效忠于穆罕默德四士。商議的結果是卡瑟姆蘇丹娜必須死。七歲的小蘇丹用穆罕默德,這位實際的傀儡,用顫抖的手在處死祖母的敕令上簽了名。
瓦麗德蘇丹娜的仆人們搜查了卡瑟姆蘇丹娜的寢宮,但卻一無所獲。最后,不幸的老婦人在一個狹小的衣櫥里被發現了,立刻被揪出來。盡管蘇丹在敕令中要求尊敬他的祖母,但是老皇后華麗的衣服被撕得粉碎。她把錢撒落一地作為誘餌,可是根本無人理睬!
瘋狂的人們拽著她的雙腳把她拖到皇宮的大門口,在那里把她扼死。她的赤裸的、血淋林的尸體被陳列在真耶尼薩軍團面前示眾。而她的追隨者,不久之后也都被處決。
這場發生在奧斯曼帝國內部的動亂,進一步打擊了奧斯曼帝國。雖然穩固了自己的權利,但瓦麗德蘇丹娜不得不面對的,卻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明朝的軍隊正在進攻比瑞亞,而查古曼將軍的部隊必將失敗。那么,帝國又將何去何從?
奧斯曼已經損失了絕大部分的兵力,他們完全無法再在短時期內組建起一支新的軍隊。這樣的情況讓他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他們曾經的敵人:
在阿拔都大帝手中達到最為鼎盛時期的薩非王朝!
在接到了曾經的敵人的求援之后,阿拔都二世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為了共同的利益,也為了薩非王朝不至于明軍在解決完奧斯曼之后,成為下一個攻擊目標,他并不顧臣民們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以沙阿的身份,斷然決定出兵援助奧斯曼帝國。
這是一個魯莽的決定,阿拔都二世完全沒有顧忌到薩非王朝目前的現況。
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道路,已經開始離開了薩非王朝,也就是現在伊朗的控制范圍,使得貿易和商業衰落,此外阿拔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規軍,雖然在短期里獲得了軍事勝利,但是長期通過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稅收,以及對于各省的控制,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力量。
本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薩非王朝所應該采取的是休養生息,并竭力于明朝保持良好關系,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出兵協助大明,而不是選擇其做為自己的敵人。
也許是阿拔都一世所創造的輝煌,嚴重刺激到了他的后來者,阿拔都二世終于在錯誤的時間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他征調了超過三十萬的軍隊,大舉開往比瑞亞城,準備援救被圍困在那的奧斯曼軍隊,并積極尋找戰機,企圖一舉擊潰明
在得到了薩非王朝大舉增援的情報后,鄭天瑞火速調整部署,決意先擊敗那些貿然趕到比瑞亞城的由阿拔都二世親自指揮的薩非王朝的軍隊。
其實這對于明軍來說是一個天賜的良機,本來要想統一整個亞洲,薩非王朝是一個遲早都要面對的對手。既然它現在已經主動出現在了戰場上,并且主動于明軍作戰,那么一切的繁文縟節在鄭天瑞看來,已經完全可以避免了,殲滅薩非軍已經到了最佳時候。
首先給予薩非軍沉重一擊的,正是來自于薩非軍自身內部。
在阿拔都一世時代,他聘請英隊為自己訓練軍隊,使薩非軍在英官的訓練下成為了擁有較強戰斗力的軍隊。但大明帝國和英國的關系,是亞洲和歐洲的盟友關系,是不可動搖的朋友關系。想對于兩個國家,英國人迅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他們毫不留情的拋棄了薩非軍隊!
只有傻子會選擇薩非王朝,而去和強大的明軍作對,更何況大明帝國的皇帝陛下,在雙方交戰的時候,正在出訪英國,難道英國人會去做這樣的傻瓜嗎?
付出總會有回報的,而正是在此之前大明做的一切,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其實阿拔都二世完全不知道只有一樣,那就是在開戰之前,大明已經完全了軍事和政治上的準備。
在失去了英國人的指揮后,薩非軍變得慌亂起來,他們無法應對突發情況。同時在面對大明絕對的軍事優勢下,阿拔都二世的薩非軍最后命運,只能和之前的奧斯曼人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