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外,楊若晴早些年就在山里搞了一片藥田,交給福伯父子去打理。
藥田里面的三七,她也是為家人留了一些。
在這樣的雙管齊下的治療和護理下,王翠蓮的手臂炎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大媽,我很快就回來了,你千萬不要去搗那個,你手臂不能受累!”
楊若晴再三叮囑之后,方才拿著杏花匆匆出門。
然后很快她就回來了。
卷起袖子,洗干凈雙手,對正在陪團團圓圓玩的王翠蓮說:“大媽,你歇息,灶房交給我!”
王翠蓮帶著孩子們在院子前后玩耍。
楊若晴在灶房里忙得熱火朝天。
先是把芝麻炒熟,然后放在石簸里準備搗。
接著又在那揉面,待會準備貼蔥花雞蛋卷子。
今天過節,晌午的主食就是這個蔥花雞蛋卷子了。
菜燒兩個,一葷一素。
葷菜就是家里魚塘里的大草魚,跟大蝦一鍋燉了,出鍋的時候分一大一小兩份。
大份微辣,小份不辣。
之所以微辣,還是因為考慮到大媽的關節炎發作了,不能吃太辣。
楊若晴本意是徹底不放辣,但大媽本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對于一輩子吃慣了辣的人來說,徹底不放辣的魚蝦,那是沒有靈魂的。
然后,楊若晴再炒個蔬菜,切一盤水果,今天過節的食材就齊活了。
蔥花卷子沾著魚湯吃,也是極其的鮮美。
而在一墻之隔的娘家,今天過節的氛圍也是特別的濃郁。
孫氏負責帶牛牛玩,何蓮兒包攬了一切。
過節,駱家,楊家三房,乃至村里很多人家的氛圍都很不錯。
小二房也同樣如此。
繡繡前兩天已經出了月子。
家里長輩女眷們都說,繡繡如果沒有和離。
還是在李偉家養月子,那么,李偉娘撐死了給繡繡養一個月就了不起。
而且這一個月里,搞不好還都是小姑子李巧兒在伺候。
所謂的伺候,無非就是幫忙燒三頓飯,洗幾趟衣服和尿布拉倒了。
喂孩子,哄孩子這些事兒,估計全都得指靠繡繡自己。
但是回到娘家坐月子,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曹八妹原本是打算給繡繡養足整整兩個月的。
除卻家里原本就養在后院的那些雞鴨鵝,曹八妹還在村里。
乃至十里八村到處去買雞,買雞蛋,屯了很多很多。
不僅如此,楊永進打聽到周家村的周旺他們的養雞場也養了鴿子。
也不知道從哪里打聽到,說一只鴿子能頂九只雞。
結果,楊永進在回望海縣城的酒樓前,專門趕著馬車去了一趟周家村。
一口氣買了幾籠鴿子回來,數了下,六十對鴿子,也就是一百二十只。
白的,灰的,都有,養在籠子里,曹八妹每天喂養著。
每天抓兩只鴿子燉湯給繡繡吃,有時候直接吃肉喝湯,有時候是在湯里放兩把面條。
又或者磕兩只荷包蛋,要么就是削點面皮啥的扔進去一鍋燜了。
周旺家看楊永進過來一口氣買六十對鴿子,這可是大生意啊,畢竟鴿子比雞還要貴。
再加之楊永進跟楊若晴是堂兄妹的關系,是楊若晴介紹過去的。
所以除卻買賣的那六十對鴿子外,周旺又送了兩只老母雞給楊永進。
所以繡繡養月子,小二房的灶房里天天飄出雞肉和鴿子肉的香味兒來。
有時候刮南風,那香味兒就源源不斷的撩著楊若晴的鼻子。
還得楊若晴這段時間殺雞紅燒的頻率都比以往要高。
楊若晴倒沒啥,反正駱家的條件擺在那里,隨便吃。
只要不損害身體就行,錢基本不需要考慮。
但是,隔壁宅基地的四房他們,可就遭殃了。
大家伙兒干著力氣活,嗅著雞肉的香味兒,真的是想入非非,干活都不專心了!
尤其今天三月三,這小二房的煙囪啊,打從早上起,就一直沒停歇過冒炊煙。
可見今天外面飄著小雨絲兒,而小二房正在家里一門心思的整吃食呢!
楊若晴戴著斗笠,去院墻外面的墻根底下掐點野蒜葉子回來做蒜香雞蛋卷子。
然后便看到繡紅一手攙扶著譚氏,另一手還給譚氏頭頂撐了一把雨傘。
老楊頭既沒撐傘,也沒戴斗笠,就肩膀上披著一件蓑衣跟在后面。
看樣子這是要去小二房。
看來小二房這是接爺奶過去一塊兒過三月三呢!
雙方都看到了對方,楊若晴微笑著主動跟二老打了聲招呼。
譚氏甩了楊若晴這邊一眼,然后又面無表情的垂下眼去繼續趕路。
倒是老楊頭,腳步放緩了,朝楊若晴這點點頭。
“你二嫂客氣,非得打發繡紅來接我們過來吃飯。”
“今天三月三,過節嘛,爺奶上哪吃都有的吃!”
楊若晴說道,老楊家缺不了二老一口吃食。
就算小二房不去接二老,其他房肯定也會考慮二老的。
繡紅跟楊若晴這打招呼:“晴兒姑姑。”
“誒,好姑娘,快些進去吧,下著雨呢。”
小二房里。
聽到院子門口的動靜,曹八妹從灶房里探出頭來,趕緊跟二老招呼起來。
然后又吩咐繡紅快些扶二老去堂屋里坐。
堂屋門口,繡繡抱著娃也笑吟吟站在堂屋門口,跟老楊頭和譚氏這打招呼。
“太爺爺太奶奶過來了?”
后又埋下頭,跟懷里襁褓中的嬰兒笑著說:“你太公太婆過來了哦?”
老楊頭和譚氏看到曹八妹和繡繡的時候,沒什么太明顯的反應。
但當看到繡繡懷里的孩子,二老的眼睛同時亮起。
幾乎是同時,譚氏和老楊頭同時奔向了堂屋門口。
譚氏到了跟前就伸出雙手去接孩子,同時,嘴里還在數落繡繡。
“你說伱也真是,咋當娘的?這才剛出月子就把娃娃抱到門口來吹風……”
譚氏將手指頭輕柔的碰了碰孩子嬌嫩的面頰。
還好,比較暖和。
譚氏又將孩子的小帽子往下扯了扯,再將搭在外面的襁褓軟毯子也整了整。
四十五度角的抱著孩子,腳下穩穩當當邁過了門檻進了堂屋里面。
老楊頭亦步亦趨的跟在譚氏身后,身上的蓑衣都沒來得及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