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駕出長安,入淆函道。穿越潼關、函谷二關,駛出關中。
漢函谷關與秦時函谷并非一處。漢關在弘農郡新安縣境內,西距秦關三百七十五里。為一處東西狹長的城邑。關城卡在峽谷之中,東墻與南北坂上夯土關墻連成一體,東西官道貫穿關城,乃唯一通關路徑。城南澗水北岸則為居民區。排設館舍馬廄,置舍郵驛。
據地方志載,自前漢興起,關中為帝都,函谷關以東俗稱“關外”。時人皆以身為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新安縣。因身為關外人而深感不快,遂盡捐家資,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在新安縣城東,另起雄關一座,稱漢函谷關,舊關遂廢。有了這座新關,楊仆如愿成為關中人。
換言之,漢函谷關更近洛陽。出關便是河南。與前漢時爭做關中人不同。今漢百姓,更愿做河南人。
先時,陛下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及北軍五校屯都亭,以鎮京師。于京都洛陽周圍設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待事成,洛陽城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固若金湯。稱“八關都邑”。
正因函谷關為大將軍何進麾下固守。京兆尹劉陶才興筑潼關之念。
如此一來。兩漢二京,各守雄關。分扼淆函道東西入口。洛陽想兵進長安,需過潼關。長安欲兵進洛陽,則需過函谷。二都互為掣肘。
然在陛下看來。劉陶再置雄關,乃為保洛陽周全。時隴右羌亂勢大。一旦長安失守,還有潼關可將羌騎擋之關下。
若潼關失守,還有函谷為最后一道藩屏。如此層層設卡,羌騎除非以命相填,否則必知難而退。洛陽深宮中的陛下,自當高枕無憂。
函谷關都尉,名喚吳匡,陳留人。乃何進心腹部將。
日落時,遙見輔漢大將軍旌旗,亦不敢怠慢。領兵出關相迎。
見天色已晚,吳匡遂引車駕入館舍歇息。
舟車勞頓,旅途疲憊。洗漱之后,劉備便與諸御姬早早安寢。
一夜無話。
日出時,忽聽窗外勁弦破風。便有守夜繡衣吏,屋頂怒喝:“何方宵小!”
吳匡乃何進部將。故史渙等人不敢大意。凡有風吹草動,必然示警。
追魂弩射便是警告。
忽聽窗外有童子稚聲答道:“切勿動手。我與小妹,并無惡意。”
劉備聞聲睜眼:“來人。”
“卑下在。”史渙在廊下答道。
“何事?”
“有對童子,潛入館中。正在盤問。”史渙答道。
“切勿傷及無辜。”劉備叮囑。
“喏。”
劉備這便起身,洗漱更衣后,入前堂用膳。
史渙已將一對童子,領到堂前。
童子二人,一高一矮,一男一女。自跪堂下:“拜見王上。”
男童聲音清亮高亢。不慌不忙,甚是穩當。
女童聲音輕柔,略顯緊張。看相貌,應是兄妹。
劉備這便問道:“小子所為何來?”
“回稟王上,我與阿妹,亦借宿館中。昨晚聽人馬嘶鳴,推窗見車駕入館。又見車馬皆與常人不同,一時好奇,便越墻來看。我等并無惡意,請王上明見。”男童答道。
見劉備不置可否。女童急忙開口:“非兄長之過。只因我想來看,兄長才陪我同來。”
“想看何物?”劉備問道。
“想看鎏金琉璃,羽葆蓋車。”女童如實作答。
見男童神色急迫,劉備這便試問道:“此車乃王爵所乘。你可知曉?”
“知曉。”女童輕輕點頭。
劉備又看向男童:“既為兄長,可知曉其中利害?”
“知也。”男童表情一黯。
“既如此,為何還令小妹弄險?”劉備平聲問道。
“小妹秉性清穆(清靜平和),少有開口央求。昨晚見王上車駕,言要‘乘此羽葆蓋車’。我一時心軟……”男童答道。
“原來如此。”劉備少年時,準確的說,是未曾從五丈桑上摔落之前,亦曾口出“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叔父)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歷史的軌跡,自枝頭栽落,便已悄然改寫。謹遵甯姐姐叮囑,少食桑葚。原本“身長七尺五寸”變成如今身長八尺有余,雖不能“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卻暗藏偉器,可懸鐘后顧。終歸“身有所長”。
“報——”劉備正神游天外,忽聽史渙廊下來報:“吳都尉求見。”
“哦?”劉備遂醒悟:“此處關都尉吳匡,你二人可相識?”
男童只得答道:“不敢再隱瞞王上,正是我等叔父。”
“喚他進來。”劉備揚聲說道。
“喏。”
須臾,一身戎裝的關都尉吳匡,脫鞋登堂。自跪二人身前:“小侄頑劣,驚擾王駕,懇請恕罪。”
男童言道:“此事因我兄妹而起,與叔父無關,請王上治我知罪。”
女童又言道:“是我要乘王車,與長兄何干。請王上治我知罪。”
吳匡急忙抱拳:“有道是童言無忌。長兄早亡,我便是一家之主。家事任長,罪責在我。”
劉備嘆道:“前有孔氏一門爭相赴義。今又見爾等爭相赴死。吾道不孤,孤心甚慰。免罪,都起來吧。”
“謝王上不罪之恩。”吳匡再拜,將身后二侄扶起。
正欲離去,卻聽劉備自身后笑道:“且慢。”
吳匡渾身一僵。倉惶回顧,只見劉備已起身向三人走來。又急忙俯身行禮。
劉備伸手拍拍他肩膀,走到身后,將二童子抱起,徑直向堂外走去:“可想與孤同乘羽葆蓋車?”
男童還未來及拒絕,女童已輕輕點頭:“想。”
“甚好。”
吳匡一時汗如雨滴。急切間,忽靈光一現。回憶起先前,相者之言:“此女后當大貴。”
這便腳步一松,目送薊王抱吳家二侄而去。
“你叫何名?”
“吳壹。”
“吳莧。”
。九天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