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坐側席,它乾丞楊阜答曰:“乃為國事而來。”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人,少與同郡尹奉、姜敘、趙昂,俱發名。德才兼備,剛正不阿。受辟輔漢大將軍幕府,拜六百石它乾丞。
貴霜使節,又追問道:“請上官明示。”
上官乃是尊稱。楊阜雖是六百石官,然卻是上邦之臣。故貴霜使節,以禮相待。
楊阜答曰:“我主欲與貴國結盟。共分身毒。”
“哦?”貴霜使節,一閃精光:“愿聞其詳。”
話說。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大月氏征服大夏(注1)。分: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高附),五部翕候,共治原大夏國民。
后,貴霜歙侯丘就卻(即迦德菲塞斯一世),滅大月氏王,立貴霜帝國。鼎盛時(105年—250年),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咸海。都城遷至白沙瓦。計二百三十萬平方公里。時世界總人口約二億。東漢五千萬,貴霜超千萬。不可小覷。
貴霜帝國,曾兩次攻入身毒。尤其自阿育王崩后,孔雀王朝分裂。貴霜便一直對身毒半島,虎視眈眈。迦膩色迦王,曾為取佛陀法缽并馬鳴菩薩,二度兵臨城下。并長期占據西旁遮普。
光和六年(183年),貴霜胡毗色伽二世王在位,康居、大宛先后擺脫羈縻,呼羅珊、歡潛(花剌子模)亦脫離統治。貴霜帝國江河日下,衰敗跡象,日漸顯露。
究其原因。便是西域都護府崛起。康居、大宛、大、小烏孫,諸強國紛紛和解。心向西域,一致對外。此消彼長,乃至貴霜衰弱。
只恨西域五十五國,與薊王和親時。貴霜自持域外強國,不屑與西域五十六國為伍。如今追悔莫及。
時至今日。西域都護府,下轄百城。足納六百萬眾。更有西域大使館,神來之筆。諸國凡有爭端,皆有國使,訴諸于都護府。先前都護府左右二丞,李文優、戲志才,才智高絕,智計百出。秉公斷案,諸國皆服。今長史杜畿,少史韋端,亦稱循吏。更加都護府兵強馬壯,統帥西域聯軍。絲路流金,居延外道,薊國新谷,轉運不斷。西域諸國,安居樂業。民心向背,毋需多言。
域外大國,無機可乘。無從挑撥離間,更無從分化瓦解。如之奈何。
見機已到。為擺脫貴霜羈縻。康居、大宛,二國使,上呈國書。愿歸于西域都護府治下。薊王來者不拒,欣然應允。遣都護府屬吏入二國,立都護府城。
稍后,傳書告知。貴霜胡毗色伽二世,亦不敢不從。
康居五王城:蘇薤城、附墨城、窳匿城、罽城、奧犍城,今乃五小王所居。不便割取。康居王遂將,前匈奴郅支單于西遷康居,于都賴水上所筑郅支城,贈予都護府直轄。
大宛則取貳師城,為都護府直轄。《史記·大宛列傳》:“貳師馬,宛寶馬也。”大宛將此城獻出,足見心誠。
所謂“一家不說二話”。大宛妃,為薊王誕下麟子。二家姻親之固,何必多言。更加薊王早有先言,待諸王子入學,西域諸國當遣適齡王子,入王子館伴讀。其用意,不言自喻。諸國儲君,必是王學侍子。
九九重陽,姻親相聚。薊王隆重禮遇,豐厚饋贈。西域諸王,感同身受。再加西域都護府,兼容并包,綠洲熔爐。各國如何能不,心悅誠服。
正因西域都護府,影響力日漸深遠。令西域各國,人心思漢。域外諸大國中,貴霜首當其沖。羈縻屬國,不斷脫離。好比快刀割肉,血流不止。若要為王國止血,唯開疆拓土一途。舉目四望,身毒遂成最佳之選。奈何憑一己之力,勝戰尚難,更無從吞并。
身毒半島,地勢極佳。二面環海,一面阻斷高山。唯有西北旁遮普,與貴霜接壤。可謂易守難攻。然若北部群山,有孔道南下,東部海港又被薊王所占。四面合圍,一戰勝之。共分身毒之地,當可為王國止損。
待悉知詳情,貴霜使節,強壓心中狂喜,離席求問:“敢問上官,當真有‘羌身毒道’乎?”
“我主已命都尉玄出暖泉驛,驗證真偽。料想,不出一年半載,當可鑿穿。”它乾令韋端,言之鑿鑿。
貴霜使節,焉能不信以為真:“若有此路,身毒必滅。”
“貴使,宜當速傳語貴國君。路上,見機行事。”它乾丞楊阜,乘機進言。
“上官,所言極是。”貴霜使節,肅容下拜。
事不宜遲。貴霜使節,這便收拾行裝,即日出城。返回國中報信。貴霜國境,自西北斜驅東南。據蔥嶺之西。自南路出西域,便入貴霜。絲路暢通無阻,不日當可抵達。
薊王都,北宮瑞麟閣。
將作寺已將王都擴建,微縮模型造出。
正如董太皇,效洛陽,“陽渠環城,郭門守衛”之布局。將作寺所呈微縮模型,便以臨鄉護城河做文章。
如前所言,臨鄉并南港,呈“呂”字型。臨鄉橫長五里,南港橫長六里。左右各比臨鄉多出半里。于是,將作寺良匠,沿南港左右二邊,開鑿十里環城水渠,與臨鄉北護城河相通。渠寬二十丈,左進右出。并于,臨鄉南護城河與渠水相交處,立東西二座水砦,分置水門。因南港橫長,左右各比臨鄉,多出半里。于是,待十里長渠,與北護城河相通。臨鄉東西城門外,仍各有“橫半里,豎五里”之空地,可供造樓。此處便是將作寺規劃,“臨鄉港”之所在。
換言之。將作寺,將官民共用之南港,悉數改為民用。于水砦后,另建東西二官港。西港為貴,乃薊王專用。東港地勢稍遜,僅為官用。
如此,圍繞薊國都,東、西、南,各有一港。
“東西各擴半里,如何分衢?”薊王言道:“當各擴一里為宜。”
士貴妃眸生異彩:“如此,當滿七十街衢。”
“那便各擴二里。”薊王這便定計。
“九橫十縱,當滿九十衢。”宋貴妃喜道。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