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是半個多月過去,時間來到了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上旬。
繼占領武漢三鎮之后,日軍又分兵攻占了武漢周邊的十幾個縣城,緊接著,岡村寧次第十一軍也沿著長江北岸抵達武漢。
只不過,在占領了武漢之后,日軍并未趁勝追擊,繼續擴大攻勢。
并不是小日本不想擴大攻勢,而是它的工業基礎已經支撐不住了。
說實話,小日本并不缺兵源,其本土擁有過五百萬的后備役以及預備役。
這里解釋一下小日本的后備役跟預備役的區別,預備役指的是曾經服過役,但現在已經退役的老兵,又被稱為在鄉軍人,這部分老兵因為已經結過婚生了子,并且大多已經染上酗酒賭博惡習,所以戰斗意志薄弱,戰斗力普遍較差。
后備役,是指那些正當適齡、但又沒有進入軍隊服部的日本青年。
小日本只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每年只招兵不到十五萬人,根本不可能保證所有的適齡青年當兵參軍。
這些沒有機會進入軍隊服役的日本青年因為血氣方剛,大多未婚,而且還沒有沾染上酗酒賭博惡習,所以戰斗意志很強,戰斗力往往也非常強悍。
像一零一師團、一零六師團、一一六師團,都是后役備兵員編成,其戰斗力并不比身為常設師團的第一師團、第六師團、第十六師團稍差。
總之呢,日本本土擁有大量的預備役、后備役,只要日本政府下達動員令,短時間內就能組建起上百個師團!
但是,動戰爭并不是只要有軍隊就可以了,還需要給軍隊配備武器裝備,有了武器裝備還不行,還得供給彈藥!
老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由此可見,動一場戰爭需要打掉多少彈藥,又要消耗多少資源。
尤其是面對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需要消耗掉的彈藥以及資源,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小日本的工業制造基礎雖然要比中國要雄厚得多,但是中日戰爭持續一年之后,其儲備的武器彈藥庫存也已經基本上耗盡,在武漢會戰的第二階段,為了裝備更多的師團,甚至就連國內的教學用槍、教學用炮都被拉出來調撥給部隊。
配給第十二軍的十個警備師團,配屬的炮兵聯隊全都是山炮聯隊,而且使用的還是之前已經被常設師團淘汰掉的老式山炮。
也就是說,日軍大本營已經沒有足夠的彈藥儲備,供給日軍動大規模的進攻,至少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
正因為此,在攻占武漢三鎮后,華中方面軍就停下了前進的步伐。
不僅如此,甚至就連華中方面軍原有的彈藥儲備,也調撥出相當一部份支援給剛剛組建的第二十一軍,用于起廣州戰役。
相比武漢會戰,廣州戰役的規模就小得多。
到這時候,盡管日本政府嘴上還不肯承認,但實際上卻已經默認,中日戰爭已經從全面進攻階段,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日軍大本營迅調整了策略,一面在武漢對國軍采取守勢,一面卻積蓄實力,準備在華北動治安戰。
因為日軍大本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已經取代了國民黨軍,成為侵華日軍的最大威脅!
如果不能夠剿滅華北的八路軍,則侵華日軍非但無法實現以戰養戰的戰略目標,甚至還有可能被無休無止的游擊戰爭拖垮!
因此,日軍大本營對侵華日軍的序列進行了調整。
第十二軍被劃入到華北方面軍,古莊干郎也因為在武漢會戰第二階段的戰事中表現太差遭到解職,接替古莊干郎擔任軍司令官的是尾高龜藏。
此外,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畑俊六也同樣因為在武漢會戰中表現差勁而遭到解職,接替畑俊六擔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是山田乙三。
與此同時,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也換了,由寺內壽一換成了杉山元。
侵華日軍的整個高層幾乎都換了一遍,由此可見,日軍大本營對于侵華日軍這一年多時間以來的表現,有多么的不滿意。
但唯獨有一個人的表現卻得到了日軍高層的肯定。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
武漢會戰結束后,第十二軍迅調離,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卻被留在了武漢,擔負起守衛武漢的重任!
對岡村寧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嚴峻的任務。
因為在武漢周圍,窺伺著國軍的一百多個主力師!
薛岳的第九戰區、白崇悲的第五戰區,就像是兩頭巨獸窺伺在武漢的家門口,更兼有李品仙指揮的第十一集團軍盤踞在大別山區,此時的武漢真可謂是險象環生,以至于岡村寧次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
不過,岡村寧次這老鬼子確實不簡單。
只用了半個多月,老鬼子就從一團亂麻中理出了頭緒。
要想保證武漢的安全,先就要保證后勤保障通道的暢通無阻。
從日本本土到武漢的后勤保障通道總共有兩條,一是平漢鐵路,一條就是長江。
平漢鐵路雖然更快捷,但是從北平直到武漢千里迢迢,中間還要穿過共產黨八路軍的游擊區,以及國民黨軍第一戰區的防區,危險性極高!所以,在華北治安戰還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平漢鐵路都是指望不上的。
那么,長江航道就成了第十一軍唯一的生命線!
所以,第十一軍的要任務就是保證長江航道的暢通。
對長江航道構成威脅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別山的游擊軍,再就是盤踞在南昌直到高安一線的第九戰區主力。
相比第九戰區的主力,李品仙的游擊軍威脅要小得多。
所以第十一軍的要任務就是攻占南昌,解除國民黨第九戰區主力對于長江航道的側翼威脅,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岡村寧次便開始暗中調度兵力,同時向九江、德安秘密運輸軍需物資,準備起南昌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