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聽著有些信口開河,但是細想之下卻不無道理。”這是王子義當時對自家小女兒說的話提出的點評。
原來如此啊。
王子義想到這里,心中了然。嘴角不自覺的上翹起來。自家這個小女兒在永盛帝面前真的是什么都敢說啊。
最有意思的是永盛帝還挺愿意被自家小女兒忽悠的。
王子義思考再三回復道:“微臣認為,殿試應該增加策論環節。”
“策論。“其余眾人皆吃驚的看著王子義。
策論是什么。在以往的科舉考試中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兒。
“哦。王愛卿不妨細說一下。”這好像和寶妹的看法很像啊。
難道寶妹說的那些,是王子義教的。想到這里永盛帝狐疑的看著王子義。
“陛下可以從百姓民生、歷朝文化、行軍打仗、禮儀規范、吏制改革、治理水患、預防天災、刑法斷案以及農事問題等等幾方面出題,讓眾生員來答。這樣便可以借機考察一下這些人具體都擅長些什么。是不是真正可以用到實處。選官,要選的是能為朝廷做實事的人,而不是選誰《四書五經》背誦的好。我們應該從這些人當中選的是誰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的更好,而不是選誰記得最勞。這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的道理吧。”
王子義比王姒寶懂得精煉語言。而王姒寶更擅長的是說些大白話,將人往她想要表達的事情上面去引。
說起來,王姒寶說的話更通俗易懂,更讓人愿意去接受。這恐怕就是永盛帝比較喜歡被王姒寶忽悠的原因所在。
“陛下,咱們還從來沒有聽過要考這樣的題。這有違祖制。”薛中原趕忙上前反駁道。所謂禮不可廢,怎么能這樣隨便的就去改變呢。
“陛下,臣之小女兒說過一句話。”不待其他人反對,王子義率先開口道。
永盛帝輕挑了一下眉毛,興趣十足的問道:“哦。那小丫頭還說了些什么。”
一個‘還’字徹底證實了王子義之前的猜測。
“臣之小女兒說,規矩就是用來被人打破的。任何規矩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形成的。要是真的較起真兒來,最開始還沒有科舉呢。但是先祖們還不是為了打破以前世家壟斷朝堂的局面,重用寒門子弟,開啟了科舉取仕之路。微臣在這里要問一下在座各位,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通過走科舉這條路最后踏上仕途的。有很多是不是。就是連咱們在座的也有,不是嗎。”王子義說完拿眼掃了其余幾人。
這幾人當中戶部和工部尚書均是寒門出身。這二人被看的有些許不自在。
王子義又繼續道:“臣之小女兒還說,當今圣上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明君。”
王子義說這話有拍馬屁之嫌,六部尚書在心里都暗暗的撇了撇嘴。
但是這不妨礙人家永盛帝喜歡聽啊。
但仍故做淡定的問道:“哦。寶妹怎么會這么說。”
“寶妹說,當今圣上是歷朝歷代帝王當中,唯一一個肯正視自己的不足、廣聽言論、明辨是非的帝王。雖然未必保證后不見來者,但卻肯定是前不見古人的第一人。試問,別說是一個帝王,就是個普通人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陛下今天召集微臣幾人到這里,為的是什么。還不是想聽一下我們幾人對此次殿試有什么好的想法。殿試如果改革成功的話,這將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如果真的能打破原有殿試的陳規,做到因人取材、因能力取官的話,那無疑就是做了一件從無到有,要被永記史冊、千古流傳下去的大事。”王子義最后又強調道:“明君沒有幾人是墨守成規的。”
說白了,要想做明君,還得做幾件大事可以讓史官去記載。
永盛帝一直是一個不被外界看好的帝王。相比本朝前幾代帝王,他文治武功都不占優。唯獨有一點,他肯聽勸,也不糊涂,懂得明辨是非。這正是王姒寶十分看好他的原因所在。
其余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無不是踩著別人的政績、踏著眾多將士的尸身、甚至是飲著至親血脈的鮮血以成就自己的宏偉霸業。
歷史功績自有后人評說。
那些所謂的明君往往有很多被后人詬病的地方,也往往會讓后人在他們明君稱號的后面打上問號。
王子義最后幾句話說的永盛帝熱血沸騰。
他也是在聽了王姒寶的話后覺得她說的還是有些道理,故而為之。當時并沒有考慮過永記史冊的問題。現在看來,機會就這么輕易的擺在了自己的面前,他如果不抓住,似乎都對不起寶妹對自己的超高評價。
沒想到自己在寶妹眼中才是真正的明君啊。想想永盛帝心里都高興的不得了。
明君。明君是會流芳百世的。作為一個帝王,還有什么比這個評價更高。
就因為這句話,永盛帝在今后的帝王之路上更加的謹言慎行,并時常用“明君”二字鞭策自己。
同樣也是因為這句話,讓滿朝文武大臣重新對永盛帝做了一番評價。并且為自己能夠成為明君座下之臣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這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更是因為這句話,在史書記載中給后人提了個醒:一個帝王本身可以不優秀,但是他肯聽的進去諫言,不昏庸無道,懂得明辨是非,這就是一個好帝王,這就是一個明君。
尤其是永盛帝后期的生活上雖然同其他帝王一樣光鮮、奢侈,但是他卻很少花國庫中的錢。這竟然成了后世一個難解的迷。
王子義也因為提出了科舉制度的改革,成為了名垂青史的賢臣、能吏。
之后在韶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科舉制度改革,而且,制度制定的更完善,改革實施的更徹底。二者因為年代相近,讓后世之人實在是弄不清這種改革究竟更早開始于雍國還是韶國。
后世有人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無不發現這一改革中都與一個女子有關,,就是《王子義諫言篇》中記載的臣之小女兒。
“好。眾位愛卿,咱們現在就討論一下,你們手中有什么樣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什么樣意見不統一的地方需要辯一辯,再有什么樣的工程是需要建的、以及如何處理天災、還有什么疑難案件無法結案等等。從中挑選一些作為明天的殿試試題。”永盛帝現在是滿腔熱血,恨不得立刻就能將這次改革試驗成功。
難道殿試試題真的就這樣就改了。這也太草率了一點吧。
幾位大臣還想要各抒己見來著。但看到永盛帝躍躍欲試的表情后,他們知道現在即使反對,不但無效不說,弄不好還會給自己招來禍事。于是,都乖乖的想著待會兒永盛帝提問自己時,自己可以想到出什么樣的難題,難倒這屆生員。
想想能將這屆生員給為難的抓耳撓腮,其實也是挺有意思的。于是眾位大臣從剛剛的被打擊當中,滿血復活了。
翌日一早,專為殿試準備的瓊林殿中,永盛帝高坐在龍椅之上。一宿未睡的他并沒有因為休息不好而精神萎靡不振。相反,眾人還能看到他一副神情激動和相當愉悅的表情來。
朝中的一眾大臣今日免早朝,都聚集在這里共同見證殿試的盛舉。
德壽對外宣道:“請眾貢士入內,”
本屆有生員共有兩百人榜上有名。在沒有參加完殿試獲得最后的排名前,均統稱為貢士。
他們從凌晨起就已經早早的在宮門外等候,黎明時分到瓊林殿后的丹陛下繼續排隊等候,可以領取宮餅一包充饑。當然,為了減少如廁,這些人幾乎都不喝水。
直到現在宣召,眾考生方低著頭,根據排名先后魚貫入場。
這些人當中,年齡在三、四十歲的人偏多,還有極個別頭發花白的老人,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倒是沒有幾個。
這樣一來,就把本來外形就過分出眾的王裕洵顯得更加的出類拔萃。
王裕洵王四郎此時卻十分淡定的站在眾貢士的首位,等候其他人的入內。
等眾人到齊,德壽宣道:“跪。”
眾考生連同文武百官齊跪,并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盛帝在龍椅之上,莊嚴的一擺手道:“平身。”
“謝陛下。”文武百官及眾考生稀稀拉拉站起身。
永盛帝道:“賜坐。”
由光祿寺官員在殿試前一日便安放好試桌,排定考生座位。現在眾位考生便在光祿寺官員指引下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之上。
永盛帝待眾位考生坐好后,便直接開口道:“現在開始吧。”
“是。”鴻臚寺官員領命后,將一個大的題板放置于大殿中央。
禮部官員則開始散發題紙。
題紙用宣紙裱成,極為考究。
每頁題紙長四十公分,寬十二公分,有紅線直格,每行規定寫二十四字,要求每個字都要書寫工整。
考生逐一跪接題紙后,到自己的座位上準備答題。
永盛帝輕點了一下頭,鴻臚寺官員便將在題板上卷起的黃色布匹緩慢放下。
等考題在眾人面前展現的時候,無論是參加考試的考生,還是分列兩側的眾位大臣皆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