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生意這種事情,你做了慢慢的就會悟出來很多道理。張翠蓮的這個新店筆買的著實不錯,可是她一心想要壯大的圖文事業卻停滯不前。
生意人看得懂賬本這是基本的,沒有能力請會計的時候總得要老板自己來弄。樓下生意紅火,可樓上每個月都在虧損。賺的錢都不能夠支付員工的工資,饒是張翠蓮心再大也有些頂不住了。
十月底十一月初是大部分學校期中考試的時候。這也是康康上小學以來第一次成果展示,董麗華相當的重視。
張翠蓮發現事先談好的自由外包式油印工作根本就行不通。最頻繁的就是康康的班主任,私下里想要給學生開小灶。讓張翠蓮復印一些她自己出的習題,這筆費用由班費出。
作為康康的母親,張翠蓮在這個時候肯定要順手推舟不要錢的。雖說很多人不會這么大方,最多便宜一些不會虧錢。但是張翠蓮想得開,無非就是給一個班級印一些卷子資料而已。既給了老師方便,也讓康康在同學面前展露了風頭。這一年能花的錢,全加起來能有多少錢呢!
張翠蓮還沒有搞清楚為什么事先談好的生意并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樣發展。康康的考試成績就下來了,成績還算不錯雙百。
康康這才是小學一年級而已,學習的課程早就是兩年前就學過的玩意兒。上學之后張翠蓮每天晚上都陪著康康一起寫作業。規定了寫作業的時間以及看動畫片跟睡覺的時間。
打下一個高效率的學習習慣,對康康來說十分的重要。語文數學都是一百分,這個難度并不高。很多孩子得了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甚至九十九分。都不是因為那題不會做,而是因為馬虎。
張翠蓮沒想到康康看著淘氣的很,做題的時候也很細心。作為有些“貢獻”的家長,在第一次家長會上張翠蓮作為學生家長代表上臺演講。
具體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誰的媽媽。家長會結束之后,孩子們的父母都會在自己家的孩子提及一個人的名字。這對康康來說也是一件好事,一個班集體就是一個微型的小社會。
康康早就不滿足于當一個小小的體育委員,不止一次的在家里面說要當就要當老大,要當班長。張翠蓮總不能找到班主任,強制要求讓班主任選自己的兒子為班長吧。
那么默默地幫助康康做一些小小的貢獻,多讓孩子刷一些存在感她總是能做到的。
全天下的父母似乎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喜歡打聽別人的家孩子的成績。不管是張翠蓮在自己的店里還是顧致秋閑來無事跟飯館的客人閑聊,都會有意無意的炫耀康康的考試成績。
董麗華也是一副非常滿意的模樣,小區里的老太太們都知道了康康調皮歸調皮學習成績還是非常好的。
在家里人中謝軍的態度算是比較另類的,他從來不主動提及康康的成績。有客人聊到這個話題,他也擺出一副師范附小教學質量不太高的口氣。總說不如某個某個學校,老師出題太簡單還不如孩子的媽媽平時出的小測驗呢。
考試這種事情,有的孩子擅長有的孩子就不擅長。王雅芝當初拉著婆婆來市里面借房子住,為的就是能給兒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去年二胖去了就近的一家小學,名氣雖然不大但教學質量也算可以。今年康康上學去的師范附小,這個學校就有些小講究了。
Q市里的學校雖然多,孩子們上學也是就近而上。但總的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孩子們的父母的社會地位。
師范附小顧名思義就是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這跟挨著它的附屬第二醫院歸屬醫學院是一個道理。這里面的孩子的父母相當一部分都是附近幾所學校的老師或者是兩所醫院的醫務人員。
在城南那邊有車輛廠附小、城西有造紙廠中學、建華廠一小、二中是一樣的。這里面的學生得父母都是這些廠子里面的工人。父母們在一個車間工作,孩子們在一個大院長大。
之前二胖上的學校挨著江邊,現在改名叫嫩江小學。學校里的孩子也都是住在附近平房里面,家庭條件也非常的一般。
康康幼兒園去的就是市政府幼兒園,按照常理來講那必須是政府一小現在改名叫東方紅小學。這個小學是全市教學質量最高的小學,也是唯一一所以學習成績安排座位的小學。
王雅芝沒想到最終張翠蓮會讓康康去了離家最近的師范附小。理由也非常的簡單,教學質量不錯離家近尤其是出了校門就能看見親奶奶書店的后門。
出了幽深的胡同,馬路對面就是顧致秋的飯店他親媽的筆店。吃完了飯,想睡覺也能躺在沙發上靜靜的瞇一覺。雖然暫時康康還沒有這個性質,但能在家里一邊吃飯一邊看《棒球英豪》那也是非常不錯的。
王雅芝就請了張翠蓮幫忙,把兒子二胖轉到康康的學校來。二胖這個孩子野慣了,家里面雖然重視他學習但家長們有心無力也只能是口頭上嚴厲而已。上半年一年級期末考試,二胖考了個倒數第一。
王雅芝氣的要死,最終讓二胖留級跟康康成為了同班同學。可是沒想到已經上過一年的二胖,留級之后的學習成績也沒有好到哪里去。
王雅芝本來對兒子考了個全班第十六名十分的高興,畢竟全班一共有六十多個學生。沒想到的是家長會張翠蓮成為了家長代表,而且康康提前一年上學還考了個雙百。
這簡直就是一種莫大的恥辱,讓她覺得自啊張翠蓮面前根本就抬不起頭來。家長會結束,根本就沒有跟張翠連打招呼。逃似的就拎著包走了,回到家里把孩子得意洋洋的兒子一頓胖揍。
二胖本來以為家長會媽媽歸來,他一定會有一陣子好日子過。沒想到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