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廷的補救措施不過是遮人耳目,英雄大去,孛兒只斤家族在中原的統治很快就要結束了,看來元廷是平息不了苗軍的怒火了。楊通照、楊通泰、楊正仁等將領已經徹底看透了元廷的險惡用心,毅然舉起反元大旗,公開和朝廷對抗,加入了朱元璋的明軍,為倒元做出了巨大貢獻。
楊通貫家族一門九將忠勇愛國的故事,隨著苗軍的南征北戰,逐漸在長江兩岸流傳開來。
楊通泰、楊通照、楊正德、楊正仁等一干楊家將徹底和朝廷決裂,率領近20萬人馬浩浩蕩蕩開赴應天府(今南京)。吳國公朱元璋不明情況,連忙集結了30萬大軍,命令徐達、傅有德、常遇春、趙繼祖、胡大海等前往迎戰。
苗軍前鋒祝玉明帶著楊通泰的投名狀,事關苗軍的生死,容不得耽擱所以他的一部走得最快。明軍的先鋒由常遇春率領,他們到達了應天府外的草鞋峽,就和祝玉明的部隊遭遇上了。兩軍相距不到二里地,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和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原名李文英)其時也在軍中。
藍玉見到苗軍,怒氣沖天,就想沖上去砍殺,沐英阻止他:“藍兄,不可魯莽,我來問話吧。”
藍玉想了想也對,若是苗軍是來投靠明軍的,就不分青紅皂白的進攻,打擊苗軍的熱情,吳國公怪罪下來,會吃不了兜著走的:“好吧,就聽你的!”
沐英獨自離開了部隊,騎著戰馬朝前走了五十步,停了下來:“對面的兄弟,你們是元廷的軍隊,今日來應天府有何貴干?”雖然沐英在安徽生活了七八年之久,操了一口濠州話,但是他的城步口音從骨子里是改不了的。
祝玉明生生奇怪,這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將軍不會就是朱元璋的養子吧?他舉起手中的投名狀道:“少將軍,我乃城步寨赤水峒楊完者部將,元廷加害于楊完者,我等奉其遺命前來投靠吳國公的!”
沐英道:“莫非閣下就是城步寨四都祝玉明?”
祝玉明道:“正是在下,想必將軍就是少年英雄李文英?”
沐英道:“現在我不叫李文英,叫我沐英就行。”
祝玉明道:“好名字,沐英。”他下了戰馬,朝前走了五十來步,到了沐英跟前,雙手奉上投名狀。
沐英打開仔細的瀏覽了一番,大喜:“好好好!城步楊家將今兒算是找對人了,你隨我來,我給你引見一下。”沐英也下了馬,和祝玉明并排走著,邊走邊聊家常,不一會就到了常遇春的軍前。
藍玉不等沐英招呼,也跟著過來了,大大咧咧的搶先道:“我是扶城峒藍玉,這位就是我的姐夫常遇春常大將軍。”
沐英道:“常將軍,苗軍先鋒祝玉明前來投靠我軍,投名狀請您過目。”
常遇春是個很謙遜的統帥,為了表示誠意,看完投名狀隨即也下了馬,對祝玉明道:“祝將軍,而今生靈涂炭,皇帝無道,迫害苗軍。你們前來投靠,乃順從天意也。請受我一拜!”
祝玉明連忙扶起常遇春,道:“常將軍不必如此行大禮,苗軍大部隊一個時辰之后就到了。”
常遇春道:“將軍,此刻起得改口了,苗軍就是明軍,明軍就是苗軍了。”
祝玉明道:“常將軍所言極是,對,是明軍。請問軍中有個叫楊璟的嗎?”
常遇春道:“有啊,楊璟現在是親軍副都指揮使,他和你是故交?”
祝玉明道:“一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想不到楊家將在濠州也這么牛逼。”
常遇春哈哈大笑:“濠州楊家將和城步楊家將同宗同源,一分為二,兵戎相見,均拜元廷所賜,分久必合嘛。”
祝玉明道:“一切都結束了,從今天起楊家將和同一家了,歸于大明矣。”
藍玉道:“祝兄,我大明軍之所以不斷壯大,全憑軍中的一杰五虎。”
祝玉明道:“哦,不妨說來聽聽——”
藍玉是個粗人,有什么秘密都藏不住的:“一杰嘛,就是方才你見過的常大將軍。五虎比較復雜,說來話長......”
常遇春道:“藍玉,別老是給你姐夫我戴高帽子了,五虎還是我來說吧。楊六郎知道嗎,祝將軍?”
祝玉明道:“不就是北宋楊令公楊業的長子楊延昭嗎?”
常遇春罷手道:“非也,我說的這個楊六郎就是楊政將軍的的長子楊璟。他有三個兒子楊璟、楊換、楊柱,兩個侄子楊鶴、楊芳。六人均是是楊家將后裔,當年楊留總起義失敗被遷到濠州的,個個武藝高強,勇猛善戰,楊政乃一杰,侄子乃五虎。”
祝玉明點頭道:“我孤陋寡聞,今日聽常將軍所言,才知天外有天啊。”
藍玉嘿嘿笑道:“姐夫,你不是軍中一杰嗎?怎么突然間變成了楊璟的父親了?”
常遇春拍了拍藍玉的腦袋:“小子,學著點,自吹自擂不可取,為人謙遜對自己有好處。”
藍玉似懂非懂的應道:“多謝姐夫提醒。”......
一個時辰后,楊通泰、楊通智等苗軍首領率領大部隊到了,從頭望不見尾。藍玉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苗軍,趕緊撞進常遇春的營中:“姐夫,我們老家來了好多客人——”
常遇春一聽,知道是楊完者的部將到來了,喜出望外:“快,備馬!”藍玉牽出戰馬,常遇春稍稍整理了一下裝束,出了營帳,一個箭步跳上戰馬,緩緩的朝楊通泰、楊通智走去。
“常將軍英姿颯颯,威風凜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楊通泰見來者體貌奇偉,沉毅果敢,手執虎頭湛金槍,就知道是常遇春無疑了。
“楊將軍過獎了。”常遇春道。
“常將軍自號常十萬,并非浪得虛名。每與敵戰,常將軍出則當先,退則殿后,未嘗敗北,乃蓋世英雄也!”楊通智道。
“領軍者自當如此,方可決勝于千里之外。楊完者就是因為和部隊脫離了,才會被張士誠暗算了。”常遇春道。
“我叔父忠心可鑒日月,突遭杭州之變,張士誠和達識帖睦邇是內賊,防不勝防啊!”楊通泰一說起楊完者的死,不禁落淚了。
“楊家將遭此不測,用兵無錯,錯在朝廷。我常某也算半個城步人,此仇非報不可!”常遇春慷慨激昂道。
“多謝常將軍,投靠之事有勞了。”楊通泰、楊通智齊聲道。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吳國公高興還不及,何談拒絕。”......
朱元璋親自出了應天府二十里迎接苗軍的到來,并送給糧草十萬擔,輜重無數,特奉楊通智為御前前鋒,其余人每人賞銀3兩,令楊家將集團將士深受感動。他還信誓旦旦許諾,一定要為楊完者復仇,就憑苗軍千里迢迢投誠這一點,不過得先解決陳友諒才行。
此后,在征討陳友諒的歷次戰斗中,這支投誠的楊家將部隊都是第一個打頭陣的,所向披靡,殺得陳友諒節節敗退。朱元璋的實力正如日中天,一天天壯大,地盤也越來大,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土豪。
朱元璋靠威德兵不刃血,就得到楊完者的苗軍20萬,張士誠和陳友諒驚恐不已,恨得牙癢癢的,兩人都想做的事情被朱元璋捷足先登了。
陳友諒和張士誠是元末各路起義軍中實力排名前五的諸侯,相比之下,陳友諒占據長江的上游,擁兵精兵數十萬,戰艦大船無數,手下不乏文臣武將,雄心勃勃,較張士誠更具威脅力和殺傷力。
朱元璋權衡再三,決定先打掉陳友諒,孤立張士誠。兩虎相斗,張士誠把握不準誰略勝一籌,一向小心謹慎的他不敢輕易出手,聯合陳友諒對付明軍之事張士誠是不會做的。后來西征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果然沒有趁火打劫,朱元璋的這一招險棋奏效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采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率水軍數十萬直接攻打明軍的根據地應天府,于西北的龍灣與明軍展開了一場惡戰。
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部將常遇春和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下埋伏,只要陳友諒進來,就關門打狗。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大軍一個個趾高氣揚,輕率前行,忽然炮火齊射、喊殺聲震天,漢軍陣腳頓時大亂。常遇春、馮國勝以逸待勞,率領楊家將諸將士來回沖殺,漢軍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拼命往水邊逃跑。
陳友諒下令全線撤退,哪知江水落潮,龍灣水淺,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進退不能。朱元璋趁機指揮水陸兩軍并進,陳友諒不敵,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將陳友諒的大軍打殘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部兵臨武漢,圍攻武昌城,陳友諒之子陳理出城投降,至此陳友諒建立的大漢就此終結。
陳理到了應天府,朱元璋封其為歸德候。數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考慮,將陳理送往高麗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