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坐一起聊天,但沒聊多久,剛過11點半就走了,因為許多人知道李想回了宿舍,時不時跑來串門,導致根本沒有聊天的空間,不如到餐廳去,找個包廂邊吃邊聊。
“要不要叫石佳琪來?人家小姑娘一個人剛到學校,人生地不熟,肯定特別孤單。”高沖建議道。
曹倉舒看了看李想,對高沖笑罵道:“滾蛋,你可以早點吃完,下午帶人家到學校里轉轉,當個導游,晚上還可以到大學城里走走,機會留給你們兩個人,比湊到我們一起更合你心意。”
“好,就這樣說好啦,我會努力的。”說話的不是高沖,而是李黎明。
接下來,高沖和李黎明爭了起來。聽他們的意思,仿佛人家石佳琪已經是他倆的了,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他的,還是他的。
吃飯的時候,李想想起高沖賭博很厲害,而他家現在也有一個小賭鬼,是不是有必要把高沖請來?和竇竇賭一賭,做個局,讓她輸的底朝天,好治一治這個小朋友,讓她再也不敢賭。
隨即,李想想到,人家高沖是高手,用他來治竇竇,就像大炮打蚊子,即便沒打中,震也可以把蚊子震死。
要治竇竇只需要出動師師就行了。師師專治竇竇的。竇竇現在連師師都斗不過。如果出動高沖,竇竇恐怕要懷疑人生,對正在形成三觀的她會是巨大的打擊。
想想有點殘忍。
暫時不用動用高沖,不過他和竇竇都愛賭,雖然賭的不一樣,高沖是真的賭博,竇竇是動不動就打賭,但是心理應該有共通之處,于是李想請教高沖,賭博最大的心理是什么。
“沒錢。”高沖干脆地說。
他是因為沒錢才賭,至于是不是樂在其中,那肯定有,只是外人不知道這兩個因素到底哪一個占據主導。
“還有呢?”李想問,沒錢這個理由肯定不適用竇竇。
高沖認真地想了想,說:“應該是僥幸心理吧。賭鬼都有這種心理,覺得自己會是幸運兒,賭博又是概率事件,這一把輸了,下一把一定能贏回來。就是這樣一種心理,讓他們卷在賭博的漩渦里無法自拔,下一把永遠是最后一把,直到輸的精光。”
“說的有道理,那如果要克服這種心理應該怎么辦?”李想問。
高沖奇怪地看著李想,說:“你想干嘛?不會是治我吧?”
“不是,不是,你不需要治,你好得很。”
這話高沖愛聽,不像學校里的一些人,總想要他“改邪歸正”,他們班長就是最嘮叨的那個。這些人根本不了解他的情況。他要是不干這個,不僅自己要喝西北風,家里爺爺奶奶也要跟著挨餓受凍。說創業的,說兼職打工的,來錢沒這么快,沒這個穩,暫時不是他考慮的選項。
“你怎么對這個感興趣?”高沖問。
李想不可能告訴他們是家里的小妹妹喜歡打賭,現在要想法子治治她,那樣太不給小妹妹面子了,雖然才5歲呢,但是也要維護形象和聲譽鴨。
李想打了個哈哈,就說想寫個這方面題材的。高沖一聽,立刻來了精神。他對自己的賭術一直引以為豪,平時絕不會傳授給別人,但是如果能把他的事跡寫進里,那他一萬個愿意。
高沖巴拉巴拉說了很多,最后李想打斷他問道:“你就說怎么治?”
高沖說:“我覺得應該讓對方知道腳踏實地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她去做一件很想做的事情,不要幫忙,讓她一個人做。只有通過辛勤的努力,付出了很多,千辛萬苦之后,才會對取得的成績分外珍惜,才知道很多東西來之不易,不可能不勞而獲……”
讓竇竇體會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道理?李想心想,這個辦法聽起來不錯,看樣子要折騰這個小不點了,正好,現在這家伙越來越調皮了,是該治一治,而且,肉肉有點多誒。
李想不斷想著該怎么折騰李竇竇小朋友,既要讓她不哭,又要讓她深刻體會到努力的艱辛。嗯,不知道今天競選班長怎么樣了,師師競選生活委員應該問題不大。
吃過午飯,李想沒有急著離開,而是來到文學院大樓,和院長周合朵見面。
“請坐請坐,好久沒見到你了。”周合朵見到李想突然出現,顯得非常高興。
有個老師正在向她報告工作,見到李想來了,笑著先離開,順便把門輕輕帶上。
“今天開學,我就猜你會過來,正等著你呢。”周合朵說道。
“新學期開始了,想聽聽院長的教導。”李想笑道。
“我可不敢教導你,現在沒人敢教導你。”周合朵泡了兩杯茶,自己也在李想對面坐下。“我們學院來了兩位老師,你知道嗎?見過面了嗎?”
“聽說了,但是還沒見過。”
當初周合朵到醫院說服李想進入林業大學讀書,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林業大學正在著力打造文學院,提出了“345計劃”,也就是要在未來4年內邀請3位資金文學獎作家加入學院,邀請4位白銀文學獎作家,5位青銅文學獎作家。
去年學院邀請到了白蘇這位紫金文學獎獲得者,今年再接再厲,一口氣邀請到了兩位,分別是作家王洪祥和龔芳芳。他們都曾榮獲過紫金文學獎,王洪祥是憑借《冷泉港》,龔芳芳是《氣色》。
這兩人的文學作品特色非常明顯,差異很大。王洪祥文筆清淡雋永,短句和口語多,讀起來很有韻味,只要識字的人都能讀他的書,而龔芳芳是意識流大師,長句特別多,晦澀難懂。看她的書的時候要特別集中精力,稍一恍惚就不知道寫的是什么,所以她的書真不是一般人能讀懂的,那本《氣色》尤其如此,看得李想死去活來。
李想是聽白蘇提過,邀請這兩位他出了不少力。
除了這兩位文學大師,學院還邀請到了3位白銀文學獎獲得者,以及2位青銅作家,去年看起來吹大氣的“345計劃”,如今已經實現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