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這個墨汁的比例不對,雖然我們多加了些油,但染料好像并沒有完全化開,這其中肯定會有問題!”印刷作坊的一個房間里,一位滿身墨跡的匠人正在面紅耳赤的與人爭論道,而周圍也都是與他相似的匠人,他們正在討論印刷墨汁的配方。
金屬活字雖然有很多的優點,但同樣也有一些缺點,比如金屬表面太過光滑,不容易著墨,而中原使用的大都是水墨,后世印刷使用的大都是油墨,雖然李璋知道這一點,但油墨的配比還需要大量的實驗對比,因此這段時間這些工匠也都一直在實驗著這件事。
畢升在發明活字印刷時,同樣也遇到了著墨的問題,雖然泥活字的著墨性要比金屬好一些,但依然無法使用傳統的水墨,所以畢升也改進了印刷用墨的配方,這也是李璋請他來的原因之一。
除了印刷用墨的問題,還有一些工序需要完善,比如活字的快速檢索、排版等等,畢升他們需要盡量的簡化這些工序,從而加快印刷的速度,而這些都是畢升的老本行,再加上他又是趙禎欽點的主事,負責主管這里的工匠,以及印刷技術的改進,所以他也很快就融入到作坊之中。
李璋并沒有在作坊里呆太久,等到畢升熟悉了這里后,他也告辭離開,不過他并沒有走遠,而是去了印刷作坊旁邊的一座院落,這里正是李璋提出的報社,畢竟印刷作坊主要是為報社提供服務的,而報社這里也招募了不少的年輕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國子監的學生。
“侯爺請看,這是我讓下面的人所寫的新聞!”李璋剛來到報社,就見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官員立刻跑上前將一疊文章送到他的面前道。
這個年輕官員名叫張方平,此人有過目不忘之能,曾經被宋綬、蔡齊視為天下奇才,后來年紀輕輕就中了茂才異等,現在官拜著作郎一職,而李璋也聽說過他的名氣,所以報社開辦后,李璋就特意將張方平要來主管報社,這個人不但文章寫的好,而且還頗有見識,曾經對黨項、遼國的事上都發表過十分有遠見的看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方平還是蘇軾的父親蘇洵的好友,甚至蘇洵去世時的墓表都是由張方平親手所寫,只不過現在的蘇洵才剛剛開始收心讀書,蘇軾更是一個只會玩泥巴的小屁孩,等他們父子成長起來,估計得到十幾年后了。
李璋和張方平也早已經熟識,畢竟這間報社他也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所以當即接過張方平手中的文章看了看,這些其實就是一些新聞稿子,李璋這段時間正在訓練張方平這些人寫新聞的能力,所以一般都是布置幾個新聞內容,然后讓他們寫成文章交給自己。
不過李璋看了幾篇張方平遞來的文章后,眉頭卻不由得皺了起來,隨后他這才語重心長的對張方平道:“安道啊,你們這些文章的確是寫的文采斐然、花團錦簇,哪怕放在科舉上也算是相當不錯的好文章了!”
聽到李璋的夸獎,張方平也不由得露出幾分微笑,卻沒想到李璋這時話鋒一轉嚴肅的道:“不過你們恐怕忘了,咱們的報紙可不是讓你們表現自己才華的地方,而是為了傳遞消息,你們的文章引經據典固然十分好看,可是這對于讀書很少,甚至只是勉強識字的人來說,根本無異于天書,這讓他們怎么看得懂?既然看不懂,他們又為什么去買報紙?消息又怎么去傳遞?”
李璋一連幾個問題把張方平也問的滿頭大汗,他之前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其實他們在寫文章時,已經默認為這些文章是讓讀書人看的,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其它人。
“這個……我……下官錯了,還請侯爺責罰!”最后張方平也吞吞吐吐的認錯道,他一向自認聰明絕頂,可是這次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在給李璋的這些文章中,就數他寫的最為艱澀難懂。
“安道,文章并不是只靠引經據典才能表現才華,能把一篇文章寫的通俗易懂同樣不是一件易事,就像香山居士的詩一樣,語言平易通俗,但卻是可以與李杜并稱的大詩人!”李璋這時拍了拍張文士的肩膀再次道。
其實對于張方平李璋還是十分看重的,對方不但有才華,而且年輕有遠見,特別是愿意接受新事物,對報社的事更是十分的上心,只要他能改變自己的文風,日后報社肯定能在他手中發揚光大。
“侯爺放心,下官必定不會辜負侯爺所托!”張方平這時也恢復了幾分信心,當即再次保證道,他也早就聽李璋說過報社的未來前景,所以他也想承擔起引導天下輿論的重任。
“我相信你的才華,另外報紙也不必老是寫一些政論、法令之類的,有時也可以增加了一些奇聞趣事,甚至是傳奇之類的,這樣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購買報紙,只有買報紙的人多了,報紙的影響力才會更大,這些都需要你們慢慢的想辦法。”李璋最后再次叮囑道。
張方平聽后也連連點頭,他十分認同李璋對報社的想法,那就是在初期盡可能的擴大報紙的銷量,只有銷量上去了,報紙才能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這也是李璋最看重他的地方,畢竟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像張方平這么開明。
“侯爺,印刷作坊那邊怎么樣了,還需要多久才能正式的發行報紙?”張方平最后再次開口問道,說到報紙發行時,他臉上也露出幾分期待的表情,畢竟他們已經為報紙籌備這么久了,現在最關鍵就是等印刷作坊那邊的能順利運行了。
“我來也正是要告訴你,印刷作坊那邊應該很快就可以運行了,你這邊新聞的內容和排版也需要準備了,這是報紙發行的第一期內容,你們這邊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錯!”李璋說到最后也再次叮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