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壘聯盟開始喧囂起來了。
王氏那邊順利的接收了孔氏的所有壁壘,僅剩的東海沿岸壁壘孤零零的掌控在孔氏手中,所有人都在猜測,王氏到底什么時候將這座壁壘給收入囊中。
一開始大家覺得,北方戰爭一定會影響到所有居民。
可事實上,王氏接手壁壘之后卻第一時間給所有居民發放救濟糧,然后迅速重建秩序司,并在壁壘之中安裝監控,緊接著便由人工智能來接管所有的司法秩序。
這些壁壘本身處于完全無人監管的狀態,還留在壁壘的居民飽受著惡民、流氓的摧殘,待到王氏一來,整個壁壘忽然恢復秩序的狀況,竟開始讓那些本來在罵王氏的居民們,說起王氏的好話來。
其實這都是正常的,只要誰能給大家一個好生活,大家就會支持誰。
至于上層建筑的利益斗爭,跟他們又有什么關系?
不光是接收孔氏壁壘,連同火種的壁壘也是一樣,火種如今的兵力已經無法與王氏抗衡了,被吞并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王氏對孔氏、火種發起全面戰爭的事情,大家都還沒有討論膩歪。
結果周氏與西北軍又展開了激烈的罵戰,這讓所有吃瓜群眾又全都興奮了起來。
倒不是說這場罵戰能比王氏的全面戰爭還激烈,主要是張小滿和大忽悠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實在太有槽點了……
周氏發言人這邊剛發表譴責,結果大忽悠說不用客氣,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說實話,民眾也從來沒見過西北軍這樣正面硬懟的官方態度。
不過,有周氏刺殺江敘之事在前,所有人都是站在西北軍這邊看周氏笑話的。
畢竟你周氏敢暗殺江敘,就應該接受這樣的制裁,恐怕你周氏也沒想到一次暗殺行動,會引來如此慘痛的教訓吧。
一日之內,周氏一二三號人物紛紛死亡這件事情,也為所有人展示了諸神崛起時代里,超凡者到底是個多么強大的存在。
有人甚至將此事件定義為超凡世界的一個新里程碑,它象征著諸神崛起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正式的進入了諸神的時代。
沒有崛起二字了,諸神已經崛起。
與此對應的是,大家開始更加好奇,如今的超凡者到底有多少人,歸屬于什么勢力,他們到底有多么強大,做過哪些事情?
這時候,一部由穆挽歌拍攝的超凡世界紀錄片開始宣發,宣發的主題就是:我們親身經歷了超凡者的戰斗,并為大家
展示真正的超凡者世界到底有多么精彩,我們曾與西北少帥同行,他將以彩蛋的形式出現在影片結尾。
于是,這部影片還沒在壁壘聯盟里上映,便開始受到廣泛期待,穆挽歌如今常駐洛城,影片開始宣發的第二天,穆挽歌工作室的門檻就被投資商們給踩爛了,聲勢壯觀。
投資商們參投了很多的錢,結果穆挽歌的影片還沒上映,就已經回本了。
他注冊了一個新的公司,將影片納入公司中作為資產,然后以極高價格賣給A商人5的股權,又賣給B商人6的股權,最后他賣了十多家,公司還剩下30股權在穆挽歌自己手里的時候,穆挽歌就已經實現盈利了,而且利潤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
這是影視行業的正常操作,災變前就這樣了。
只是投資商們提前觀看影片,質量倒是非常好,確實記錄了很多很多的超凡者,甚至有東湖陷落事件的完整記錄,還有74號壁壘破滅前的逃難記錄。
里面有知名女歌手李然參演,這本身就很有噱頭。
但其實好多人是奔著西北少帥的彩蛋去的,結果大家發現,彩蛋里只有任小粟在74號壁壘馬上破滅時,帶領大家沖出壁壘的背影。
投資商們無語了:“連個正面影像資料都沒留下來嗎?”
穆挽歌端著茶杯淡定說道:“如果我拍下來了,那這影片肯定就被銷毀了,你們懂我意思吧,有這個就不錯了。”
一個投資商突然說道:“我看著影片里,你們和西北少帥似乎是一起去的74號壁壘啊,李然也在同行隊伍中,那是不是李然和這位少帥也有什么關系?”
投資商們頓時來了精神,這可是一個天大的緋聞啊,如果操作好了,一定會帶來不少收益。
對他們來說,消息就是錢!
只是穆挽歌搖搖頭:“沒有,跟你們想象的不一樣,我倒是覺得那位少帥不太待見李然,有點嫌棄她,你們也知道,少帥的丫鬟都是個非常厲害的超凡者啊……”
也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份據說是從地下世界里流出的超凡世界強者排名,開始出現在各個壁壘進行售賣。
賣價也不貴,跟報紙差不多一份一塊錢,所有人都買得起。
這個東西出現的非常突然,而且對方似乎是有預謀似的,提前就準備好了分銷渠道。
有人買到手里一看,這個名單竟排列了整整一百名超凡者,而且名字的排列順序用醒目的字體標注著:本排名以實力強弱進行排序,
其中少數人以團體形式上榜。
第一名,赫然就是李神壇、司離人兩人,團體形式上榜的理由也很簡單,這兩人形影不離,所以計算實力必須以兩人實力總合來計算。
然后便是列舉了李神壇的所作所為,比如西南一戰里的巨大影響,操控一支作戰旅玩弄于鼓掌之中,頃刻間便能擾亂一家財團的秩序與安定。
這樣的超凡者登上榜單第一名,確實讓很多人心服口服,畢竟惡魔耳語者的大名,很早以前就響徹中原了,而且作為諸神崛起時代的標志性人物,上榜也理所當然。
第二名,陳無敵,其中列舉了陳無敵在李氏壁壘中最終覺醒的狀態,有人曾預估,以當時陳無敵的完全體狀態足以與整建制的財團主力部隊抗衡。
只可惜這巔峰的個體戰力只是曇花一現,令人悲嘆。
第三名,任小粟與楊小槿。
三五第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