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  第二十三章、龍套的漂流奇遇(四)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勒胡馬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勒胡馬  更新時間:2019-05-01
 
這會兒,陶德、盧志父二人,以及臨漳派出來的向導、護兵們,也全都做拓跋鮮卑人打扮,倒好在這一族習慣辮發“拓跋先生”是例外,也不清楚是天然禿呢,還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才剃了光頭因此陶、盧雖然身為中國人,倒并不排斥換裝。

要知道很多草原民族都是有髡發習俗的,有的剃去頂發,有的剃去額發,還有的更加古怪,保留頂發,卻剃光周邊一圈兒……《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蓄發結髻則是中國人的普遍習俗,所以剃發就等同于受刑歷代還確實都有“髡刑”若非如此,前有曹操,后也裴該,也就玩不出“割發代首”那一套花樣來啦。倘若改易服飾而必須剃發,估計無論士人盧志父還是庶民陶德,全都不肯答應。

方才在裴府上,棗嵩三言兩語,計劃已定,不容異議,陶德也有點兒嚇蒙了,沒敢多問,等來到這處宅院,一看身周全都是鮮卑人雖然同為外族,匈奴和鮮卑終究是不同的,鮮卑各部還都一直接受晉朝的冊封,是友非敵終于大著膽子,開口詢問。盧志父卻仍然緘口不言,因為他是中山劉氏的屬下,這群拓跋鮮卑背劉而從王,其事詭譎,說不定一旦知道自己的身份,就會想要殺人滅口哪!

“拓跋先生”見他不開口,也不再搭理,轉過頭去向陶德解釋:“我等奉了大單于之命,前來幽州與王大司馬議事,完了還要前往遼東,去聯絡慕容部。棗將軍吩咐,汝等便跟從于我,一并到遼東去……”

陶德連連擺手:“小人奉了我家使君之命北上送信,既然送到了,便當返回徐州。還請先生將我等送出城外,便放我等歸去吧。”

盧志父也覺得這是最好的結果,便即睜大眼睛,緊盯著“拓跋先生”。“拓跋先生”卻一搖頭:“棗將軍吩咐,要將汝等一并帶去遼東,然后才肯放我也不知汝等做了些什么,王大司馬要派人捕拿,即便出得城外,也是幽州地界,若被擒了回去,我這不是、不是那個為德啥來著……”

盧志父忍不住插嘴:“為德不終。”

“拓跋先生”一拍大腿:“正是!故此暫不可縱放,汝等若想逃,我便命人封了汝等的口,綁了汝等的手,嘿嘿嘿嘿~~”

陶德和盧志父無奈之下,只得暫且接受了“拓跋先生”的“好意”,領了頂帳篷安置下來。陶德見四周無人,便埋怨盧志父道:“先生此番,可是害苦了我啦!”盧志父也不禁苦笑:“誰想這范陽還有識得我之人……”

當初郗鑒推薦盧志父到幽州來,一則因為他本籍就是范陽,對于故鄉的情況可能比較熟悉,相信可以利用更多的手段和渠道去游說裴憲、荀綽;二來盧志父向來膽大,又急著往上爬,應該愿意冒此風險。至于他的行藏會不會被人看破,郗道徽還真沒有考慮太多終究盧志父在臨漳只是個小角色而已,才剛升任主簿,誰會在意一個小角色呢?

再說了,盧志父雖丑,平常見慣了也便不以為異,郗鑒百密一疏,就沒想到這人的相貌竟然那么扎眼……當然更想不到,王浚親信大將祁弘竟然認得他,并且無巧不巧,當面撞見,還稟報了王浚。

陶德問盧志父,咱們如今該怎么辦?盧志父答道:“也只得暫且跟隨鮮卑人往遼東去了,等脫出虎穴,再籌對策。”隨即關照陶德:“卿可言我也是從徐州來的,千萬休提臨漳之事,拜托,拜托!”

陶德眨眨眼睛:“這是為何啊?”

于是盧志父就把劉、王兩家間的齟齬,以及拓跋鮮卑和中山劉氏的關系,擇其扼要,對陶德解說了一番。陶德皺眉問道:“先生隨我到幽州來,果然是來做奸細的么?”盧志父說倒也算不上奸細,應該說是“說客”“奉劉將軍之命,本欲勸說裴、荀二公棄暗投明,歸我劉氏,不想……唉,尚未來得及開口……”

陶德一撇嘴:“我料先生即便說得再如何天花亂墜,也難動搖二公之心啊!”“天花亂墜”本來是釋教用語,但是裴該曾經不止一次用過這個后世才有的詞兒,故此陶德便記住了,還隨口道出。盧志父聽著不禁一愣,但大致意思,他自然能夠猜得到,于是便問:“卿何以知之?”我不跟你考究詞匯,光問你的想法,你怎么知道我說不動裴憲和荀綽呢?

陶德答道:“我家使君常說什么君待臣如寇仇,臣待君如草芥……用人便當不疑,先生自外而來,才初見裴、荀二公,而棗將軍便恐此事牽累到二公,可見王大司馬素性多疑,不信任屬下。既然如此,在他麾下做官,還有什么意思啊?二公若肯相棄,早便可以走啦,何必再等到先生特意跑來勸說?”

對于王浚的脾氣,陶德本人自然是不清楚的,但裴該通過風聞其名,以及閱讀后世史書,卻大致知道這位王大司馬是個怎樣的貨色。故此臨行之前,他就詳細地向陶德介紹了一番,囑咐說王大司馬多疑、倨傲、忌刻,見面之后,他若有所問,你可千萬要謹慎應對啊。甚至于還模擬了一番對談情境,對于王浚可能會提什么問題,陶德應當如何回答,全都給出了預案。

可是沒想到王浚壓根兒就不問,直接把陶德打發出來了。陶德雖然無學,并且見識淺薄,但天生就有點兒小聰明,他在裴府中聽了裴憲和棗嵩的對話,判斷前后因果,就此得出結論:那倆位老爺都是不肯落跑的。因為王浚對他們并不好,一般人早就應該存了離開之心,既然過去不走,一定別有理由比方說沒有可落腳處,或者怕事情敗露而為王浚所害如此想來,你再怎么游說,恐怕也沒蛋用吧。

劉氏與王氏不睦,天下知聞,雙方隔得又不是很遠,裴、荀二人若想離開王氏,最好就是投奔劉氏,倘有此心,石勒還沒插在中間的時候就可以跑啦,何必等到今天?

盧志父聽了他的話,不禁捻須嘆息:“卿所言,也似有理果然是裴使君的部曲,強將之下,本無弱兵。”

二人說了大半夜的話,這才疲乏睡去。翌日清晨啟程之際,“拓跋先生”又來找到陶德,遞給他一封信,說:“這是裴公通過棗將軍,密遣人送來的,要汝送到遼東去正好順路。”

陶德接過信來一瞧,只見封皮上寫著:“書呈二兄大君足下,弟憲謹奉。”

裴該下令各級軍吏都必須要認識字,這個規矩自然也施之于身旁的部曲,乃至于奴仆,所以陶德如今已經不是文盲啦,算比較高等的半文盲。信封上全都是常用字,他自然能夠認識,而且大致能夠明了其中的含義這是裴憲讓他送信給一個叫“大君”的人,此人排行第二,裴憲稱之為“兄”。

裴憲是裴該的長輩,既然有命,陶德不敢不應,問題這“大君”到底是誰啊?也沒有本名,也沒有地址,我該上哪兒投信去才是?詢問“拓跋先生”,對方也不清楚,就只好拿回來再問盧志父。

盧志父想了一想,回答說:“《易經履卦》有云:‘武大為于大君。’此人可能單名一個‘武’字。玄菟太守名為裴武,莫非是指的他么?”

陶德聞言,不禁恍然大悟,說:“一定是了!”都是裴家人,讓自己幫忙送封信很正常啊,只是“玄菟在何處?”

盧志父苦笑道:“范陽以西是燕國,然后北平、遼西、昌黎,過了昌黎才是玄菟……”

“天爺啊,這得多遠哪!”

盧志父安慰陶德道:“此去慕容部,本就在遼東之北,等到了那里,距玄菟便不遙遠。罷了,我也隨卿走這一遭吧。”他心說從遼東折返,千山萬水,自己又不熟悉路程,可該怎么回臨漳去呢?若是能夠懇請玄菟太守派名向導相伴,或許就比較方便一些了吧。反正我肯定要被迫走得很遠的,也不在乎多走幾百里地了。

一行人跟隨著拓跋鮮卑的隊伍,離開涿縣,一路向東北方向行去。于路倒也無驚無險,鮮卑使者、部屬不下百人,還帶著戰馬、驢騾三百多匹,被他們裹脅在中間,想要半途落跑也是沒什么可能性的不過這只是盧志父的奢望而已,陶德倒沒想著逃跑,他還得去玄菟送信呢。

一千五百多里的路程,前后走了將近一個月,途中經過陶德和盧志父等人的反復窺察,套取情報,終于大致了解到了這些鮮卑人的使命。

根源在去歲王浚聯絡遼西鮮卑段部南下,攻打石勒,結果不但戰敗,段末還和石虎約為兄弟。從此以后,段氏雖然仍舊尊奉王浚的號令,但王浚一提打石勒,段疾陸眷便即搖頭拒絕。王浚心中惱恨,就卑辭重幣去聯絡拓跋部,秘密請兵,欲待攻伐遼西。

幽州東部、北部,并不僅僅只有段氏一支鮮卑部族,此外在段氏之北還有宇文部,段氏之東還有慕容部,勢力雖然比段氏為弱,也都有勝兵數萬。王浚恐怕拓跋部遠來疲憊,難以攻滅段氏,就和拓跋部前來聯絡的使者商議,打算說動慕容部相助宇文部和段氏的關系比較好,就不必前去碰釘子了。

拓跋部的使者,便是那位“拓跋先生”,名字很簡單,叫做拓跋頭。他是拓跋王族出身,和代王、大單于拓跋猗盧本是親眷,只是關系比較疏遠而已。聽了王浚的建議,拓跋頭就表態,說都是鮮卑一族,不如我去幫大司馬你聯絡吧,同族之間比較好說話,你只要幫忙出路費就成啊就此才有了這趟遼東之行。

再往深一層挖掘,為什么原本與中山劉氏相依如同唇齒的拓跋部會轉而幫助王浚呢?并不僅僅因為王浚給出了足夠的利益,更重要一個原因,是就在四個多月前,拓跋部內發生政變,拓跋猗盧為其長子拓跋六修所弒殺!

還是繼承人之爭的老戲碼,拓跋猗盧偏愛幼子拓跋比延,打算廢長立幼,于是拓跋六修便悍然起兵,把老子和兄弟、庶母全都給宰了……

拓跋部的政策因為大單于換了人而有所更改,從單獨扶持劉琨,轉而想在劉、王之爭中兩屬取利,因此王浚遣人過來,獻上大筆糧秣物資,這么一游說,拓跋六修當即便派出遠房族兄拓跋頭,帶領使團來到幽州,跟王浚約定動兵的時間。

打探清楚了這些消息,盧志父不禁慨然長嘆:“拓跋背盟,誠恐晉陽難以持久……”就此起了異心。富品中文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