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  第四十一章、變局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勒胡馬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勒胡馬  更新時間:2019-05-01
 
裴該在見到祖逖之前,正在展讀東路軍謝風派快馬傳過來的報告。這報告書寫滿了半卷紙,足有四尺多長,駢四驪六,文采斐然,不用問,肯定又是王貢代謝風寫的。

裴該一目十行看過,心說應該宣布一條新的軍令,凡軍中公文往來,一律都要用散文,且文辭必須通俗易懂,不準再用駢文!

文言文在后世被很多人目為畏途,但在這個年月,其實和口語距離并不太大,也就如同后世書面語和日常俗話之間的差別而已,倘若平鋪直敘,條理清晰,裴該手下那些才剛脫盲的軍頭應該都能讀得懂五六成。問題自漢代以來,士人作文逐漸吸納了很多詩賦的要素,講究對仗、押韻,終于在魏晉之際產生出了駢文,那就不是誰都能夠讀得明白的啦。

究其實質,這是士人自我炫耀,以期有別于庶民百姓,從而造成的特殊文體,形成的綺麗文風。文多四言、六言,故又名“四六文”,或稱“駢四驪六”,為了符合格式,展現文采,往往不惜以辭害意,把明明很清楚的事情寫得云山霧罩,莫名所以。駢文中也有散句,一般占兩到三成分量,但真正的內容其實大多蘊含在散句之中,駢句對于敘事基本無用,純起抒情之效。

好比說王貢這篇報告書,倘若抽出其中散句來,再將駢句之意加以精煉,估計兩千字到頭了,根本不必要寫那么長,那么花哨……

報告中所言之事,其實很簡單,歸納起來可為三事:其一,王貢按照原定計劃,孤身前往廣固,去游說曹嶷,其間各種驚心動魄、唇槍舌劍,占了報告書七成篇幅。最終曹嶷被他說動了,答應即刻遣使南赴建康,去向瑯琊王司馬睿上表稱臣,背漢從晉。

曹嶷本是王彌的左長史,跟隨王彌降漢,其實對于胡漢政權的忠誠心非常薄弱;加之此人又素無大志,只想割據青州,所以在原本歷史上,他就曾經主動遣使建康,被東晉政權封拜為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廣饒侯。所以對于說動曹嶷反正,裴該原本就具備著一定信心,并非天馬行空的妄想。

在舊有時間線上,曹嶷后來基本上并吞了整個青州,乃與河北的石勒結盟,商定河東屬曹,河西屬石。一直等到石勒自稱趙王,根基穩固后,才派石虎渡河南下,一舉伐滅了曹嶷勢力。

在這條時間線上,石勒提前跟曹嶷交過手,兩家多少結下些怨仇。如今石勒在河北,不定哪天就會南下攻打青州,在這種情況下,曹嶷也頗有與南方的徐州交好,以期將來得到增援、策應的想法。故此王子賜前去舌燦蓮花,當即就把曹嶷給說服了。

王貢報告書中所言第二件事,是說石勒率兵南下,攻打三臺劉演,劉演獨木難支,不但向厭次邵續求取救兵,還派人渡河而南,向兗、徐二州求救。兗州方面,祖逖親率主力北伐,自然沒有余兵去救劉演——否則以他跟劉琨的關系,是肯定會救的——而在徐州方面,謝風自作主張率部西進到青州的著縣,以為呼應。

只可惜距離太遠,緩不濟急,這邊兒謝風還沒找著合適的地方渡河呢,那邊就傳來三臺陷落,劉演敗逃厭次的消息……

第三件事,是說蘇峻率部來歸——既然曹嶷承諾歸晉,蘇子高也就坦坦地從掖縣通過曹嶷領地,抵達了東莞。這次拖家帶口的大遷徙,一共投來士卒四千余、平民上萬,王貢即將其大部安置在東莞各縣,奪占失主田地耕種。謝風和王貢要求蘇峻從征,蘇子高倒也曉事,自將親信七百余人與“劫火左營”共同西向。

王貢在報告中也說了:吾觀蘇峻,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輩也,形勢所迫,不得不從,還望使君千萬留意——當然啦,他用的是駢文,還套了一堆故典,以多名古人作比,就這么點兒意思,硬生生扯出六組對仗句來……

徐州并不瀕臨黃河,既已說降曹嶷,那么黃河下游的渡口就可以交給曹嶷防御了——相信曹嶷不會輕易放石勒過來,而且王貢預估,石勒既得臨漳,還需要時間消化,今冬不大可能揮師南渡——中游的防務,自有兗州方面負責。由此東路軍算是基本完成了使命,謝風就打算帶著蘇峻,從泰山以北折而向西,支援洛中。

裴該按查地圖,掐指算算,估計這會兒謝風大概走到了濮陽境內,再有個十天左右,可入河南。

他才把報告書交給陶侃覽閱,軍士來報,說祖豫州快要到了。裴該趕緊整理衣冠,親率眾將,出營相迎,祖逖一見面就問:“文約何來之速也?”言下之意,你這算違背昔日承諾吧,干嘛不在成皋多守兩天呢?

裴該趕緊拱手致歉:“人心若流水,順之易下,逆之難行,是該未能料其機先,有負祖君——慚愧,慚愧。”我承認是自軍中驕氣所致。

祖逖笑一笑,擺擺手:“軍心若浮云,易見而難轉——文約既知其中之弊,我也就放心了。”就怕你不清楚自家的情況,“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既然承認是軍心士氣的問題,那也就不必要我再多說啦。

于是二人并轡歸營,攜手入帳,開始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在此之前,祖逖先大致介紹了一番汜水之戰的經過,得出的結論是:“此番劉粲所領,皆胡軍精銳,我以兩倍兵逆之于平野之上,止小勝耳,文約亦不可輕忽。”裴該說我知道了,隨即便向祖逖介紹了從七星堡之戰直到偃師城下對敵劉敷的各戰經過,說:“劉勛所部三千,為我軍急襲而敗;劉敷所部亦三千,與我‘厲風營’激戰,亦止小敗耳——則胡軍精銳之勇,我已知矣。”

隨即又說:“然呼延晏來援劉粲,所部三萬以上,料胡軍必無如許精銳。我等可在此迎戰,力破賊勢!”

商量定了布陣位置,豫州軍在南,而徐州軍在北,建造營壘,專等胡軍上門。考慮到豫州軍遠來疲憊,而胡軍方面也必須得要重整軍勢,估計今天是打不起來啦,或明日,或后日,大決戰就要爆發。

可是隨即哨探來報,卻使二人驚愕不已。探卒說了,偃師城西門洞開,陸續有胡軍開入,估計總數比三萬還要超過很多,但同時也有不少胡軍出城直向西去,不知何往。

祖逖對著地圖端詳了老半天,皺眉問道:“得無欲抄襲我軍之后乎?”

裴該也想不明白,只是猶猶豫豫地反駁說:“若欲抄襲我后,何不自南北二門出,而要西去?”我們只是堵在城東啊,你又何必兜那么大的圈子?“且一馬平川之地,若欲襲成皋,或救緱氏,我等豈能不知?如此抄襲,有何益處?”

祖逖籌思良久,猛然間一拍桌案,說:“我知之矣!”他說一定是長安方面得著消息,發兵東進,打算與我等前后夾擊胡軍,所以劉粲才被迫分兵前去堵截。裴該心說就索巨秀那票軟蛋,有這個膽量,或者說有這個動力嗎?可是除此之外,也實在想不到還有別的可能性啦……

難道說,索綝實在被劉曜逼得無路可走,打算奉著天子往東方突圍,到弘農、河南來?考慮到劉曜已下馮翊,距離長安咫尺之遙,據稱司馬保還斷絕了隴上的糧道,那么司馬鄴被迫到東方來投靠咱們,也并非說不過去啊。

雖說長安政權向來與建康政權貌合神離,索綝也肯定不希望天子落到瑯琊派手里,但此前裴該和祖逖遣使入關,請求授節,就很有想與建康切割之意。或許索綝覺得裴、祖是可以拉攏的對象,所以才保著司馬鄴往東跑吧——裴該心說,倘若確實如此,歷史可真是大變樣了!

心中既有些對前途未知的茫然,又不禁產生了一絲對創造嶄新歷史的憧憬。

祖逖建議,說咱們應該分出一支兵馬來自南側西進,嘗試去接應天子。裴該對此連連搖頭:“不可。今賊勢雖分,亦與我相當,我若再分兵,恐正面難以與賊相拮抗也。且若賊假意以此來調動我軍,則分兵正中彼等下懷。”終究咱們還沒能得著長安方面的確切消息啊,全是靠猜的。再者說了,就長安那些弱兵,萬一遭遇胡軍堵截,直接縮回去了呢?那咱們派出去的部隊不是很危險嗎?

關鍵在裴該心目中,就沒太把司馬鄴當回事兒,反正按照原本的歷史,司馬鄴被俘也并沒有給晉朝畫上終止符,沒有使得胡人盡占中原,南邊兒不還有個司馬睿呢嘛。雖說王導之流無意北伐,還每每掣肘我等,終究司馬睿本人還算是個忠厚君子,勉強可以奉之為君。再者說來,王導可惡,難道索綝就不可惡了嗎?

兩相權衡,其實裴該更愿意跟王導打交道,一則雙方都是中原大姓,裴、王兩家素來關系不錯,二則王導為人還算寬厚,故此腳底下雖使絆子,表面上勉強還算和睦,事情不至于做絕。索巨秀就不同了,那關西漢坑殺起同僚來,一向眼睛連眨都不眨啊!

然而在祖逖心中,卻把天子的安危擺在了僅次于國家社稷的高位上,所以執意派兵。最終二人達成妥協,祖逖派自己的兒子祖渙與司馬張敞,率騎兵五百、步卒三千西進,去打探弘農、長安方面的消息——分兵不多,不至于對戰局產生影響,至于你兒子是不是會陷身險地,你本人都不在乎,我又何必多言呢?

晉軍在偃師城東屯扎了整整三天,其勢日厚。一則劉粲倉促而歸偃師,留在緱氏和延壽城的兵馬不多,而且人心惶惶,結果被樊雅、魏該順利攻破,隨即樊、魏二將也率部前來會合;二則甄隨接到裴該的書信后,當即率部出了成皋,百里急行,一口氣便攻占了孟津渡口,隨即書報裴該,說他打算留一個新編營(另一個仍駐守成皋)鎮守,自與陸和率兩營正兵南下首陽,威脅偃師側翼。

然而偃師城中,卻偏偏偃旗息鼓,不見胡軍有絲毫出城來戰的意思。

判斷胡軍留在河南的,少說也還有三四萬人,與晉軍基本相當,不可能全都長期窩在偃師城中,專等晉軍上門去攻打。那你們為啥不出來呢?究竟有何圖謀?

祖逖遣人送戰書入城,結果在城門口就給堵回來了,戰書收下,卻左等右等,不見答復。

晉軍眾將吏在聚在一處商議,陶侃明確指出:“誠恐劉粲已不在偃師也!”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