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  第五十八章、將軍因何發笑?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勒胡馬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勒胡馬  更新時間:2019-05-01
 
偷襲劉粲的,乃是晉將郭誦。

郭誦自入呂氏塢堡,便即受到呂家上下盛情相迎,甚至連呂鵠老頭兒都顫顫巍巍的,由兩名美婢扶著,來跟這位少年將軍見了一面,感謝相救之德。有子弟就建議老族長,咱們是不是把韋忠獻給郭將軍啊?呂鵠卻搖搖頭:“沽之哉,沽之哉,且候關中來人,方可獻出。”

韋忠主要是得罪了裴家,那咱們自然要獻給裴大司馬的部下啦;小郭將軍是從洛陽來的,給他的話,恐怕賣不出一個好價錢去。

子弟躊躇道:“韋忠既被縛,即絕食,水米不肯進。若不急急獻出,倘其死了,尸首怕沒有活人值錢吧……”

呂鵠橫了那名子弟一眼:“我不許其死,彼焉敢就死?這般小事,汝等都辦不成么?”

呂家那也是一縣之霸,又當亂世,建了塢堡,自然地牢、水牢俱,各種私刑的工具齊備,拷掠手段層出不窮。往常是怎么收拾那些泥腿子的?今天碰上一個士人、官僚,難道你們就手軟了不成么?他不吃飯、喝水,你們不會捏著鼻子硬塞硬灌嗎?弄死人容易,吊著口氣讓他求死不成,又有什么難的?

子弟領命而去不提,且說郭誦一方面分派士卒,助守塢堡,一方面也請呂家撒出人去,探查縣內各方面的情報。呂氏盛宴款待郭誦,郭誦卻說戰事方熾,不肯飲酒;又安排好舒適的臥房,請郭誦安歇,還特意送了一名美婢去暖席,卻也被郭誦推搡了出來。郭誦心說,這仗還沒打完呢,誰有這種心情?我的精力怎么可以浪費在女人身上?

且說劉粲兄弟白日遁歸河東,當即便有呂氏族人探查到了,急報郭誦知曉不過他們并不清楚渡來河東的究竟是誰,只知道靳康開城相迎,應當是位大人物。郭誦便命繼續探查他在城中,我不敢往攻,若然出城,那我或有機會去殺上一場了。

夜半之時,劉粲、靳康出城前往渡口,消息傳來,郭誦當即點集兵馬,離開呂氏塢堡,潛行而至蒲津。當時胡兵逃得漫山遍野都是,劉粲、靳康等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正面河橋,就沒有注意到一支晉兵摸著黑從側后方悄悄抵近。郭誦眼見火光照耀下,兩員胡軍大將立馬陣中,其中一人屢屢于馬上躬身,另一人卻只是左右扭頭,絕不低首這必是重要人物了!

他怕再近一些,便驚了胡人,終究對方勢大,自己麾下只有五百人,未必能在亂軍陣中,斬殺大將。因而悄悄取出弓來,瞄了一瞄,不顧尚在百步之外小年輕倒也有這個自信便即狠狠一箭射去。

劉粲正在注目河橋,突然耳側金風響起,他倒也是久經戰陣的宿將,危急之中,本能地就把脖子一縮那箭正中盔纓。

劉粲這一驚非同小可晉人怎么已經過河了么?而且啥時候繞到我身后去的?哦,對了,呂家塢堡中還有一支晉寇……

他促然遇襲,還在發愣,旁邊兒靳康反應倒快,趕緊伸手一撈劉粲的馬韁繩,叫道:“且護殿下急歸蒲坂!”扯著劉粲,朝來箭相反的方向便急奔而去。

那邊郭誦見狀,當即指揮士卒高喊著掩殺過來,胡兵本來就只是倉促收攏,見狀無人敢擋,都跟隨劉粲、靳康而逃,一路上人相踩踏,死傷無數真正被晉兵所殺的倒并不是太多。

郭誦一直追殺到蒲坂城下,見胡將已然入城,城門隨即緊閉,把落在后面的胡卒也都不顧了,散得四野都是。他這才止住部眾,返身又再殺回蒲津來。

此時晨光熹微,天色將明,就見橋上逃躥的胡兵已不甚多,卻有一員晉將,騎著高頭大馬踏橋而來,率領麾下士卒,趕殺敗胡。郭誦迎面大叫道:“我乃祖驃騎麾下督護郭誦,來者是大司馬麾下哪一營的將軍?”

那員晉將聞言微微一愕,注目郭誦,卻不說話。反倒是他身前一人猛然間躥過來,大叫道:“老爺便是甄隨,汝可知我名么?!”

郭誦聞言,不禁一愣,心說馬上這個不是甄隨么?原來步下這個才是……

其實馬上之將乃是陳安。昨夜甄隨離開胡軍大帳前,直取渡口,途中見到胡人,便是狠狠一刀劈去,若遇晉兵,就喊:“甄某在此,休得阻路!”倘若避得遲些,也是一刀背拍翻在地。就這樣一往無前,直抵渡口,進而奔過了河橋,不論晉胡,無人膽敢攔擋在他身前。陳安倒是跨著馬,率兵緊隨甄隨,輕輕松松也抵達了河東。

且說郭誦聽得甄隨報名,急忙上前見禮甄隨的名位比他高得多啦,與其舅李矩同列甄隨也不問他帶來多少兵,開口便是:“汝可見了劉粲么?”

郭誦聞言,略略一愣,隨即回答說:“甄將軍所問,得非偽太子么?末將并不識得此人,也未見他旗幟。”甄隨道:“彼之大纛,仍留河西,我卻遍尋不見其蹤影,想是遁來了河東……汝在河東,可曾見其他胡軍大將?”

他這一晚上斬胡殺將也不在少,但基本上都是督護一級的偏裨,說實話連陳安生俘的路松多,都比甄隨砍下的腦袋含金量要高……所以心中實在不爽啊,一見郭誦,便問他有無見過胡軍大將,可以給老爺殺的。

郭誦答道:“末將昨夜至此,見有兩員胡將立馬渡口,收攏殘兵,被末將一輪沖殺,已皆遁歸蒲坂城去也。”

甄隨聞言大喜,一伸手就抓住了郭誦的膀子,連聲問道:“蒲坂在何方向?汝速領路,老爺去取那兩個胡酋的首級!”

可是話音才落,突然有一騎快馬自浮橋上疾馳而來,馬上騎士高呼道:“大都督有令,暫緩追敵!”甄隨、陳安等聞聲,俱都轉頭望去,正好見到馬失前蹄,一跟斗把那傳令兵從鞍上翻了下來……

河橋本不牢固,照道理來說,昨夜晉胡雙方無數只腳縱橫踩踏,早就應該毀爛了……還幸虧劉粲既奪渡口,在河東立營,為了保障后路,遣兵將臨時伐木修補、加固過,才能夠支撐那么長時間。可是昨日晚間,就已經有多處橋板被踩碎啦,一道四里多長的浮橋,若從空中俯瞰,就如同被野狗啃過似的,到處都是缺口好在大多不寬,縱躍可過。如今這名騎士急來傳令,跑得實在急了一些,結果馬蹄落下,又將一塊橋板給踩裂了,坐騎長嘶一聲,腦袋朝下,一跟頭便即栽入了洶涌激流之中……

傳令兵身手還算敏捷,及時抓住橋索,堪堪逃得了性命。附近晉兵趕緊過來救護,然而才把這倒霉的傳令兵扯將上來,忽聽一聲裂帛般響動,南側的浮橋大索猛然間繃斷,連著附近十多塊橋板,一并拋入了黃河怒濤!

傳令兵伏在橋面上,扭頭后望,不禁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橋上晉兵急忙拖起他來,一并朝東岸急奔誰知道這橋還會不會再塌一段啊!岸上甄隨、陳安等人也不禁面面相覷咱們這算是……跟西岸的聯系斷絕了?

還是甄隨反應快,為了撫慰東岸將兵之心,他竟然仰天大笑起來:“哈哈哈哈~~”郭誦年紀雖輕,倒會湊趣,拱手問道:“甄將軍因何發笑啊?”

甄隨伸手朝河上一指:“倘若老爺過此橋時橋斷,豈不要翻覆入河,尸骨無存么?”實話說甄老爺會水,問題他老家就根本沒有這么寬厚的河,更沒有這么湍急的水流啊“可見老爺實得……”好在他并沒有太過得意忘形,一想不對,及時改口:“此乃上天護佑大都督,要使老爺來河東擒殺劉粲以獻首軍門哪!”

隨即笑對陳安:“我早說大都督有天命,汝還不信,今見此橋,豈非天意么?”

陳安心說你別空口白牙污蔑好人,你啥時候說過大都督有天命來著?我若聞聽此言,又怎可能不加以附和,反倒說不信?正要解釋,還是郭誦久在洛陽,政治敏感性比較強一些,急忙糾正道:“甄將軍失言了,此是天命在我晉之兆也。”

說話的功夫,那名傳令兵也終于被兩名晉卒架過來了沒辦法,他后怕,腿軟甄隨便問:“大都督因何不使我等追敵?”傳令兵長吸一口氣,穩定一下情緒,這才拱手回復道:“大都督有令,過河將兵嚴守渡口,以防胡寇反擊,是否追敵,再待后命。”

甄隨笑道:“胡寇皆已四散遁去,怎能還有反擊之力啊?大都督太過多慮了。”陳安道:“即便如此,追敵不可過遠,此亦兵法之要。且大都督既有命,我等豈敢不遵?”

甄隨說好“如此,便委卿護守渡口,不得有失!”一扯郭誦,咱們還是趕緊殺奔蒲坂城去吧,以防胡將遁逃。

昨夜之戰,主戰場還是在河西胡壘。對于擁擠在渡口的胡兵,由數名晉將指揮部眾,列陣圍困,長矛在前,步步緊逼。胡兵有那擠不上河橋的絕大多數都是如此被迫返身來斗,卻被嚴陣以待的晉卒矛刺、箭射,紛紛斃命,其余的多被逼入河中,翻覆起幾點浪花來,便即沒頂不見了。

最終大部胡卒被迫跪地求降,各營晉將都忙著捕捉俘虜,搜殺將領呢,一口氣跟著敗兵通過河橋,追殺至東岸去的,其實也就只有甄隨、陳安兩部而已抑且不。

其后清理戰場,點撿出胡兵尸體(包括重傷后被補刀的),不下七千之數,生俘兩萬有余,估計逃歸河東的也就一兩萬眾,墮河而死的倒是大頭河面上都是浮尸,翻覆十數里,直至渭……

俘殺胡將也不在少,但胡軍主要將領卻大多落網,只從大帳余燼里拖出幾具焦黑的尸體來,據俘虜指稱,冠威將軍卜抽、安西將軍劉雅當在其中。

劉粲兄弟早半日便即遁往河東去了,喬泰、王騰等將則是拋棄部曲,登上渡口的十幾條小船,狼狽渡向東岸是否能夠順利抵達河東,還是半道兒就翻了船,目前尚且不知。此乃情勢所迫,他們知道倘若登橋,九死一生,恐怕很大概率會被自己人給推搡落水……

此戰大獲勝,但收尾工作也很繁瑣,尤其亂戰之中,不少胡兵趁著黑夜,從晉軍間隙中逸出,逃向關中平原,很可能會對地方治安造成惡劣影響裴該急命“騏驥營”四出,搜殺河東敗胡。

再加上軍中糧秣已然不足,而繳獲胡軍之糧,不足萬斛,只能應急,難以久持。倘若繼續進擊,正如裴該前幾日自己所說的,那就必須從遙遠郡縣輸運,路途損耗實在太大了,成本過高,會影響到關中此后數年的積聚。因此他才急急傳令,命已然渡過河東的兵馬慎勿遠追,先控扼渡口再說。

隨即陶侃奉命,率舟船抵達河東,卸下來數百晉兵,助守渡口因為橋斷了,緩急間難以修復,則河東兵馬已成孤軍,設有挫敗,反倒畫蛇添足啦。

陶侃甫登岸,陳安便來拜見。兩人這還是初次相見,陶士行好言撫慰一番,隨即便問:“甄將軍安在啊?”我聽說他跟你一起到河東來了,還步行跑在你的馬前,他怎么不來見我呢?

陳安拱手道:“因有洛陽祖公遣郭誦等來擾河東,相援于我,據郭誦言,劉粲見在蒲坂,故甄將軍命其為向導,前往搜殺……”

陳安挺夠意思,還幫忙甄隨遮掩。其實郭誦也不能確定昨夜所見,后來逃入蒲坂的那兩員胡將中有劉粲在,但若說只是為了追兩個身份不明之人,就違抗軍令,事后甄隨必受責罰。陳安考慮到,我是跟甄隨一起到河東來的,他犯了錯,保不齊我也要負連帶責任雖然誰都知道,除非大都督,否則誰也扯不住甄隨這匹烈馬不如說劉粲見在蒲坂,則為了這么大一個目標,相機行事,便屬情有可原了。

陶侃略略一皺眉頭,就問:“郭誦帶來多少兵馬?甄將軍又將去多少?蒲坂城高,恐怕不易攻啊……”

搜,最全的書,請記住螞蟻閱讀網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