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  第四章、伊于胡底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勒胡馬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勒胡馬  更新時間:2019-05-01
 
司馬鄴之所以為了如何賞賜裴該之事發愁,是因為他預見到了,此事或將動搖自己的皇權根基倘若功高不賞,必然會傷害到勛臣,導致人心背離;而若賞賜過厚,比方說真給裴該加九錫或者封王啥的,又怕對方權勢日增,最終生出了謀篡之心來哪!

梁皇后聽到這里,不禁悚然而驚,趕緊為裴該分辯說:“裴公實忠于陛下,否則豈肯歸陛下于洛,而自守關中啊?陛下切勿妄生疑忌,傷了忠臣之心哪!”

她當然會幫忙裴該說好話,一則老家烏氏,如今在裴該治下,二則入宮之前,叔祖父梁芬也曾經特意叮囑過……

司馬鄴輕輕搖頭,說:“卿其不悟也。朕今不過垂拱天子而已,政事歸于尚書,而尚書仰承梁司徒旨意;軍事則在裴、祖二卿手中。則即裴卿無異心,朕雖疑之,又能如何?若裴卿有異心,朕疑與不疑,亦皆無可奈何矣。”

說到這里,突然間面色一肅,再次壓低聲音說:“皇后,朕實與卿言,朕只求安穩度日,與卿終老而已,倘若此國不是祖宗所傳,無可輕棄,便與了裴卿或祖卿又如何?”

梁皇后聽聞此言,不禁面色大變,當即一扭腰,擺脫了司馬鄴的摟抱,然后踉蹌著跪拜在地,叩頭說:“陛下安得口出此等言語?臣妾實不敢與聞也。”

司馬鄴伸手把梁皇后拉扯起來,寬慰道:“罷了,罷了,朕亦不過一時有感而發而已。”說著話拍拍身下之榻,嘆息道:“此座登之難,欲下更難……”

照道理來說,司馬鄴本年才不過十九歲,風華正茂,青春大好,年輕人就該天不怕、地不怕,豪情無限,雄心萬丈才對。但他終究錦衣玉食慣了的,洛陽城陷后又顛沛流離,受盡孤苦更主要是精神上的無助經的事多了,難免少年老成,壯志磋磨,對未來再沒有太大的念想了。

所以說他政治才能是欠奉的,日常臨朝,不過垂拱而已,哪怕群臣把權力交還到他手上,他也根本拿捏不起來,反倒以之為苦。但若說人生經驗、政治嗅覺,終究經的事兒多了,也自非尋常少年可比。

司馬鄴預見到了,隨著裴該的功勞越來越大,名望越來越高,遲早會對皇權發起沖擊。往好了說,裴氏將總執朝廷權柄,自己要當終身傀儡;往壞了說,這個天下,說不定將來某一天就會易主。即便裴該本人不起篡意,也要考慮其黨羽眾多,會不會硬生生地把他給拱上臺啊;而且若將裴該比擬為曹操,說不定如今還呀呀學語的裴儉就是未來的曹丕……

關鍵是曹操勢成之時,已入暮年,而裴文約青春鼎盛,說不定他活得會比自己還長呢。那么若多給曹操兩年時間,再給他更好的天下形勢,魏武帝會不會實至名歸哪?自己是否會有必須退位的一天呢?還是說可以把包袱扔給還不知道跟哪兒的兒子?

好在裴該終非叛逆,更非胡虜,作為世家大族子弟、世代顯宦之后,多半是會走和平渠道來奪權的也就是所謂的“禪讓”。而自從新莽代漢以來,繼而曹魏代漢、司馬晉代魏,舉凡禪讓,必善待前朝之君。所以說司馬鄴倘若如其所言,“只求安穩度日”,以盡天壽,理論上是大可以辦得到的。

想當年孺子嬰并未正式踐祚,以皇太子的身份禪位給王莽,受封安定公,踏踏實實地從四歲活到了二十歲,最終殺他的并非王氏,反倒是劉玄。劉協四十歲禪位,受封山陽公,又活了整整十四年,死后以天子禮儀落葬,奉謚孝獻皇帝。曹奐二十歲禪位,受封陳留王,得壽五十八歲,亦以天子禮儀落葬,奉謚元皇帝。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個溫文爾雅的傳統是被劉裕打破的,登基僅一年,就遣人扼殺司馬德文,然后裝模作樣給上謚號為恭皇帝……再往后宋順帝劉準、齊和帝蕭寶融、梁敬帝蕭方智,乃至東魏孝敬帝元善見、西魏恭帝元廓,惡性循環,一個都沒有好下場。

因此,倘若司馬鄴知道后世之事,估計是斷不肯輕易妥協的妥協多半是死路一條啊但他并不知道,則依前事類推,就算自己禪位于人,應當還能夠舒舒服服地活下去,如同復歸藩王身份而已。醉生夢死,對于胸懷大志之人而言,無異于死,甚至于比死更難受,然而對于視人生為云煙,只求衣食無憂的司馬鄴來說,卻未必不能接受……

所以他才會說:“倘若此國不是祖宗所傳,無可輕棄,便與了裴卿或祖卿又如何?”

這句話,是私底下悄聲對梁皇后說的,宦者、宮人相隔都遠,無人聽聞。而梁皇后被一言便嚇得便汗透重衫,急忙拜倒央告司馬鄴,天子金口,切莫失言。雖說司馬鄴在宮中有何特別舉動,梁皇后都會尋機通報其祖父梁芳,而梁芳轉而便稟報梁芬,但今日之言,給皇后所造成的心理沖擊實在太大了,她實在不敢宣之于口,因而梁芳、梁芬,也盡皆無聞。

最終司馬鄴這句發自肺腑的話,只有梁皇后一人得聞,且其心中所想,仍然也只有自家知道。

當日晚間,祖約特意過府,去拜望二兄祖納。

祖氏兄弟分爨已久,尤其是祖納和祖逖、祖約之間,還在本籍范陽之時便不常共居一宅,及至建康,祖納住城內,祖逖、祖約卻客居東籬門外農家,平素少相往來。還是祖逖北渡之時,本慮胡勢正熾,前途兇險,因而特將幼弟祖約留在江南,怕他年輕氣盛、暴躁無謀,就請祖納多加關照。祖納這才被迫擔負起了兄長的責任,把祖約拘束得一如籠中之鳥……

祖約過往便欲逃離祖納身邊,好不容易渡江至洛,祖納卻又如影隨行,應征北上,遂使祖約被逐出了尚書省……故而祖納抵達洛陽之后,祖約只是跟隨著祖逖前去拜望過一回,此后不逢召喚,再不登門。沒想到他今日主動來訪祖納,祖士言不禁微感詫異。

雙方對坐,仿佛初識之人一般寒暄,繼而又東拉西扯,說些完全沒有意義的閑話祖約自然不會是為了打發無聊時光,才特意上門來找三哥閑扯的,但他似乎并沒有想好該怎樣開口,或者是被祖納兄長之威給震懾住了,一肚子的話不知道從何開始為好。

祖納見此情狀,反倒大致猜到了祖約的來意,于是先擺擺手,命仆役們都退下去,然后才壓低聲音問:“士少今來見我,可是為了朝上之事么?”

祖約點一點頭,趁勢就問:“今日阿兄在天子駕前,提及三事……其第三事,如何封賞裴文約,其后尚書會議,可有結果么?”

祖納面色一沉:“士少,此非卿所可以與聞也。”

祖約尷尬地笑一笑:“愚弟既已出省,確實不宜與聞……然而,阿兄對此,可有籌謀么?”

祖納還是搖頭:“此事,亦非我兄弟所可以私下相談者。”

祖約又被噎了一下,不禁氣沮。他低垂著頭,隔了好一會兒,才斟酌著重新開言道:“弟與裴文約,初會于建康城外。當時弟與三兄客居農舍,忽一日,裴文約與王茂弘、庾元規連袂來訪……”

祖約這是撒謊了,事實上他跟裴該相識,尚在祖逖之前,是頭天晚上到南塘去行劫,返回途中,恰好被裴該的馬車給堵住,旋即裴該口出“數典忘祖”一詞,把祖士少給嚇了一大跳……

祖約沉浸在了回憶之中,仿佛是在對祖納訴說,又仿佛在自言自語,把他與祖逖二人如何與裴該結識、相交,繼而定盟的經過,大致陳述了一遍,然后慨嘆道:“初會時,不過一弱冠文士耳,豐儀雖佳,別不見奇。誰想匆匆數歲,裴文約竟能與三兄并駕,恢復洛陽,繼而底定關中,得為國家棟梁之臣……

“三兄年已五旬,去日無多,則能于暮年拜公開府,柱國立朝,相信其愿已足,且必能名垂青史。然而裴文約不過三十而已,已為人臣之極,前途燦爛,更不知將伊于胡底了……”

祖納聽到這里,雙眼不禁微微一瞇,終于開口打斷祖約的話:“士少,慎言!”

祖約慨嘆,祖逖年過五旬,才能得為朝廷重臣,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年好活,估計仕途到此為止,難有大的發展啦其實也足夠了,相信即便祖士稚馬上就閉眼,也不會對自己的仕宦生涯,留下什么遺憾。可是裴該才剛三十歲啊,就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真不知道他日后還能發展到哪一步去。

然而意思是這個意思,祖約卻或有意或無意的,用了一個老詞兒,叫“伊于胡底”。此典出自《詩經小雅小》,說:“,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于胡底?”

前半句是慨嘆小人爭權奪利,導致朝政紊亂,最后說:“我看朝廷的謀劃,不知道將會淪落到何種境地哪。”所以“伊于胡底”,雖然是“不知道將會到達何種程度”的意思,但卻天然包含貶義。

祖納因此呵斥他,不得妄言,亂用成語!

祖約微微苦笑,雙手一攤,說:“愚弟之言,阿兄不以為然否?然而在阿兄看來,裴文約既復平陽,復擒諸劉,立此大功,朝廷將何以為賞?彼若更進一步,又將至于何處啊?”

祖納緊蹙雙眉,沉聲道:“然又如何,不然又如何?大司馬虎踞關中,雄兵十萬,劉粲發傾國之兵來侵,亦為所破,復以萬眾北進,即逐劉曜而復平陽。以某觀之,即便士稚所部,亦未必能比大司馬三軍。則國家方孱弱,胡亂雖平,羯奴在東,豈可止大司馬復立功么?

“君臣有份,即人臣之極,也是人臣,誰敢覬覦非份?所謂‘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不過蒯生欲說韓信反漢自立之誑語罷了,豈可真信?

“今天子沖弱,非但大司馬,及士稚,即荀太尉、梁司徒之勇略、功勛,誰不在天子之上?難道皆當‘身危’、‘不賞’么?晉室自高祖(司馬懿)撥亂佐魏以來,太祖(司馬昭)定蜀,世祖(司馬炎)平吳,遂有天下,世代之功,加于嗣君,豈人臣所可比類啊?即有蓋天之功,未必便能搖動根基。士少未免過慮。”

祖約搖頭道:“是否過慮,阿兄心中,恐怕未必如此設想。即于今日朝上,觀群臣之意,如荀太尉、梁司徒等,未必無慮,只是掩耳盜鈴,佯作不知罷了。阿兄,即便裴文約無操、莽之心,要防他成操、莽之勢啊,我等皆為晉臣,豈可不防微杜漸,預作籌謀?”

祖納教訓他:“卿言過矣!天意如何,非凡愚所可妄測;大勢所向,非卿我所可逆睹,說什么防微杜漸,預作籌謀?即卿欲籌謀,又想如何作?效周勃、陳平之滅誅呂,還是漢桓五侯滅梁冀?大司馬須不在洛陽城中!”

頓了一頓,隨即又道:“如昔淮南三叛,俱為殄滅,是何因由啊?世宗(司馬師)、世祖仍為魏臣,有功而無罪,則欲討之者,反為叛臣也難道卿欲為叛臣么?!”

祖約心說三哥你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啊,偏偏我又不能駁……誰說司馬師和司馬昭當年“有功而無罪”?難道魏帝曹芳是自己退位的?難道高貴鄉公曹髦是自然死亡的?只不過作為晉臣,是絕不敢輕易將司馬師兄弟所為惡事宣之于口的罷了。

他大致明白了祖約的意思,祖約是說,從來推翻權臣,都要靠宮廷政變周、陳滅誅呂是如此,宦官五侯殺梁冀也是如此,還有祖納沒敢舉例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搞掉曹爽,也是如此。但是可惜,裴該根本就不在都城,你怎么利用政變來搞掉他?

至于高張旗幟,發兵討伐,自古便無成事者,好比司馬氏秉政時期的“淮南三叛”令狐愚、王凌,文欽、丘儉,再加諸葛誕,全都是身死族滅的下場。而且祖納事先就說過了,我瞧著就連士稚的兵馬,都未必能夠比得上大司馬三軍哪!富品中文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