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薇扶了小符后一下,說道:“皇嫂,此時一定要穩住陣腳,千萬不要慌亂了。皇兄不在京中,萬事還要你拿主意呢。”
小符后臉色大變,嘴唇不住地抖動。
幼薇對內官道:“如今紫宸殿情形如何?”
內官道:“已驚動了禁軍首領,如今紫宸殿被重重包圍。”
幼薇道:“你先下去吧,且等著皇后娘娘的旨意。”
內官連忙碎步退下。
小符后對著身邊的宮女開口說道:“你們,你們也退下。”
眾人退下后,小符后一把扯住幼薇的手,說道:“這,這可怎么辦?李淑妃是吳越國進獻的,她雖然平時不愛言語,也不得皇上喜歡,可畢竟牽扯到外邦。據說她也是身在名門望族,就這樣被人害死在宮里,只怕干系甚大啊!”
幼薇心想,這么看來,皇后仍是庾遙口中那個跟在姐姐身后的幼女樣子,當了皇后之后裝出的架子,這么快就散了。
殿門從里面緊鎖,按理說只有自殺這一種可能。
可是李淑妃被人反綁著雙手吊在半空,必然不會是自殺,只能是他人所為。
究竟是何人所為呢?兇徒為什么要將殿門從里面反鎖,又為什么要將淑妃娘娘吊起來呢?
對了,那一日的無名血書!會不會是李淑妃在求救呢?
正在幼薇思索之時,小符后又道:“現在四下無人,我們也不必拘禮了,永安姐姐,你救救我!不管是先皇、皇上還是我那苦命的姐姐,都曾夸贊過你聰慧機敏,你教教我該怎么做?如今只有你能幫我了!”
幼薇道:“你先別急,出了這么大的事,不能張揚,須得先按下來。不管你心里有多怕,看來我們還是得去紫宸殿一趟。”
小符后眼中泛著淚光,說道:“好,我都聽你的。”
幼薇道:“你先仔細與我說說,這李淑妃的來歷以及平日里的性情,還有她喜歡些什么?和什么人有來往?”
小符后道:“李淑妃和杜貴妃是前后腳進宮的。皇上即位之后四海臣服,天下歸心。遠在大周東南的吳越國和清源國為表忠誠,先后送來兩個美人。皇上接納了他們的美意,都收在后宮,給了妃子的尊位。”
幼薇道:“杜貴妃是先來的?所以搶先一步成為了四妃之首的貴妃?”
小符后道:“不錯。不過后來的李淑妃姿色更為出眾。吳越之地盛產美人,果然是名不虛傳。貴妃雖然是四妃之首,可是你瞧瞧這宮里冷冷清清的,哪有什么四妃?若不是姐姐在世之時一力勸諫皇上收了幾個潛邸的丫鬟,只怕就更冷清了。皇上好武,本來就少進后宮。所以無論出身尊貴還是低賤,樣貌美艷還是平淡,通通不過是這太微宮里的擺設罷了。不僅是幾個月也不見召幸一回,甚至連皇上的面兒都見不到。”
幼薇嘆息道:“她們千里迢迢、離鄉背井到大周來,結果每日獨守空房,也真是可憐。”
小符后繼續說道:“誰說不是呢?也許是同病相憐吧,那杜貴妃和李淑妃走得挺近,還算是說得上話。至于張婕妤那幾個,并不見她們有過什么往來。這兩個外邦來的妃子想必早有人教過禮數,從不多言語,也不抱怨,一直恪守本分。李淑妃更是如此。她雖然貌美,卻從來沒見她在皇上面前邀寵。”
幼薇道:“聽著倒像是十分溫婉純良。可是既然她遠道而來,并無仇家,又不爭寵,不會樹敵,為什么會無緣無故地被人殺害呢?”
小符后道:“這件事若是瞞不住,被吳越的人知道了可怎么好?涉及國政,皇上肯定會怪罪本宮!”
幼薇道:“不錯,這件事千萬要先按下來,查清楚真相之前切不可貿然讓吳越得到消息。否則只怕會有禍患。”
小符后點點頭,然后突然高聲道:“進來回話!”
方才報訊的內官從殿門外走了進來。
小符后對他說道:“你去向禁軍首領傳本宮懿旨,今日紫宸殿之事,切不可泄漏出去,若是外面得到了消息,禁軍一干人等盡數治罪!”
內官道:“遵旨。”
小符后道:“安排軟轎,本宮和長公主即刻起駕前往紫宸宮。”
不出多時,兩頂軟轎載著小符后和幼薇到了紫宸殿門口。
紫宸殿果然早已被禁軍重重包圍。
眾人見到小符后和幼薇,盡皆下跪行禮。
她們無暇他顧,徑直來到李淑妃的寢殿門前。
推開殿門,只見李淑妃已經被宮人救了下來,平放在床上。
只是她身子已經僵硬,所以還保持著方才吊在半空的姿勢。
雙手被反綁在身后,雙腳也是被綁住的。
腳心向后,兩腿也向后彎曲。
嘴角留有血跡,衣衫整齊,沒有外傷,看起來像是中毒而死。”
小符后已經被嚇出一身的冷汗,口不能言,站在殿門口不敢進去。
幼薇道:“淑妃娘娘的近身宮女何在?”
兩個小宮女從人群中出列,低著頭說道:“奴婢在。”
幼薇道:“抬起頭來。”
兩個宮女抬起頭來,幼薇仔細端詳了片刻,但是卻絲毫認不出是不是那日送血書的宮女。
幼薇道:“你們可是跟著淑妃娘娘從吳越來的?”
一個宮女回答道:“啟稟長公主殿下,我們是打小就伺候娘娘的,后來就跟著娘娘進了宮。”
幼薇道:“那平日里都是你們兩個近身服侍娘娘了?”
兩個小宮女回道:“正是。”
幼薇道:“淑妃娘娘最近的行為舉止可有什么特別之處?或者淑妃娘娘最近幾日可見過什么人?”
兩個小宮女面面相覷,片刻之后其中一個說道:“我家娘娘最近思念家鄉,茶飯不思,已落下了病。御醫來開幾副藥調理仍不見好。我家娘娘本就深居簡出,不愛交游,病了之后就更少出門了。平日里除了去給皇后娘娘問安,便只有貴妃娘娘常來常往,這幾日也是如此,并沒有什么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