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留有下人一直打掃宅院,又有白老爺一家照看,所以房屋都還好。
他們回來前便早早寫信回來,所以房屋都是重新打掃過的,被褥等也都是新的,主人們一回來,熱水飯食都是現成的。
回來前,劉老夫人便讓人把正院收拾出來,不過白善和周滿不愿意住進去,還是堅持讓劉老夫人去住。
倆人則住在以前白善的小院子里。
周滿洗漱好,頭發還濕著便撲到了床上,大嘆一聲道:“總算可以休息了。”
白善拿了布巾上前給她擦頭發,“我們今晚早些睡,明日還有很多人要見呢。”
周滿不在意的揮手道:“沒事兒,都是熟人,大家坐在一起說說話而已,而且這次回來的人多,問到我們兩個的話肯定不多。”
白善一想也是,周家可是能回來的人都回來了,別人且不說,周六哥和周立重的媳婦都是第一次回鄉,加上帶回來的一串孩子,那能問話的人太多了,他們低調點兒,村里的人多半想不起他們來。
村里的人,尤其是年長的那一撥都是這樣,只要有人跟他們說話就行,并不會介意說話的人是誰。
周滿坐起來讓白善幫她擦頭發,“人太多了說話吵鬧,不然明天我叫上二哥或者三哥,我們上山去?”
“上山干什么?”
“看一看這些年村里種的藥材和果樹唄,也順便看看我們的小莊子。。”
周滿和白善白二郎小時候經營的那個小莊子到現在都還在呢,周滿和白二郎的田地依舊混在一起,一直由白家的下人和長工管理著,每年都有一筆進項。
雖然這筆進項在現在的他們看來不多,但單獨拿出來,對比他們的生活花銷,還是很可觀的。
“行,那明天我們上山。”白善道:“叫上殷或和白二他們一起。”
殷或就住在他們隔壁院子里,他體弱,雖然走水路時間短,比走陸路輕松,但依舊累,所以一住進院子里便洗漱用飯睡下了。
這會兒已經去夢周公。
睡得早起的便早,第二天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就醒了。
他又躺了一會兒才起床,長壽打著哈欠給他端來熱水洗漱,“少爺,您怎么不多睡會兒?”
殷或擦了擦臉問,“白善他們起了嗎?”
“沒有,隔壁安靜得很。”
殷或出門,抬頭看了一眼霧氣蒙蒙的遠方,深吸一口氣后笑道:“這兒氣息干凈,水汽豐沛,山林疊嶂,的確是個好地方。”
他又轉頭看了一眼房屋背后不遠處的山一眼,頷首道:“這塊地方尤其好,靠山面水,風水極佳呀,難怪白老爺會選在此處定居。”
白家的主子都沒起,殷或也不打攪他們,拿了一把折扇便道:“走,我們出去走走。”
“少爺不用早飯?”
“不急,走一圈回來再用也不遲,”他道:“到時候和白善他們一起用。”
白家的大門正對著一片田地,邊上是一條河蜿蜒而過,過了橋往左手邊走一點兒就是學堂和村子。
這時候天剛亮沒多久,但村子里已經有不少人在走動,甚至田里已經有不少人。
全是趕著要收割稻谷的人。
殷或站了一會兒便找了有人的地方走過去,卻并不靠近,而是遠遠的站著看。
長壽知道少爺不喜與陌生人說話,所以老實的站在他身后等著。
殷或默默地看了一會兒,轉身要走,遠處田里的人也來回看了他好幾眼,見他轉身要走,便大聲呦喝道:“哎,那后生,你是哪里來的?”
因為周銀的原因,七里村的人對陌生人都很警惕,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養成的習慣還在。
殷或停下腳步,看了長壽一眼。
長壽立即上前高聲回道:“我們少爺是白善少爺的同窗,一塊兒回來的。”
田里的人一聽,放下心來,低頭繼續割自己的水稻去。
殷或帶著長壽轉身正要走,有三個人拿著鐮刀從后面過來,也聽到了長壽的回話,便在他們身旁停住腳步,笑問:“郎君是白家小少爺的同窗啊,那現在也是官兒了?”
殷或見他年長,便行禮道:“晚輩并沒有做官,只是閑云野鶴四處亂逛而已。”
“咦,可周二郎不是說,在京城讀書的人都能當官嗎?”
殷或一噎,一時不知怎么回答。
長壽立即道:“我們少爺是因為身體不好才不出仕的。”
“身體不好啊,那得找滿寶治,不行就去找陸大夫和山上的道長看一看,滿寶小時候身體也不好,就是吃陸家和道長的藥好的。”
“爹,你不是說滿寶身體好是因為天尊老爺保佑嗎?”
“天尊老爺保佑,但也得吃藥啊,”他理直氣壯的道:“不吃藥治一治,天下人那么多,萬一天尊老爺救不過來這么多人怎么辦?”
殷或:……他竟然都覺得有道理。
他輕咳一聲,問道:“周滿小時候也體弱嗎?”
“可不是,跟只小貓崽子一樣,哭聲都細細小小的,周家嬸子都擔心她站不住,后來細細的養著,還是給養大了。”
殷或見他們不急著上工,干脆也不急著走了,攏著手問:“我聽他們說過,他們的學堂就在河邊,不知是在哪一處?”
“就在對岸,看到那三間房子沒?那就是。本來只有兩間的,但這兩年村里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女娃們也鬧著要讀書,所以老周家和白老爺又出錢修了一間,這樣招的學生就更多了。”
殷或看向對岸,見那邊靜悄悄的,便問:“學生們幾時上學?”
“他們現在不上學,”他道:“要收稻谷呢,所以學里放五天田假,下一旬才上學呢。”
“你是不是想找學里的先生看書?”他覺得殷或既然是白善的同窗,那愛好應該和白善一樣的,一臉慈愛的看著他道:“要想和先生借書,那也得等下旬。”
殷或好奇,“白善他們經常和先生借書嗎?”
“反正他們小時候經常跑去找莊先生讀書,是我們村里最勤奮的人了,”他想到了什么,回身一巴掌拍在另一個兒子頭上,“你要是能有他們一半勤奮,說不定也能混個官兒回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