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對高句麗厭煩之極,早就要興討伐,始終沒有一個最佳借口,這一次,不得不抬到朝會明面上來。網
高句麗盤踞東北一帶依舊,最早見于《漢書》,在東漢、三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與中原政權時戰時和,由于地處中原腹地偏遠,所以中原朝廷,始終沒有徹底消滅這個國家。
東晉五胡亂華之后,高句麗利用中原混戰之機,不斷侵襲幽州一帶,與后來的北齊、北周也都有戰爭。
即便大隋建立之后,也曾動幾次侵襲,只是實力不足以攻入中原,每次折戟而歸,但是對邊疆造成一定隱患。
“牛仆射,你學識淵博,為眾臣講一講高句麗的起源,還有朝政形式吧,讓眾卿心中有個數。”
仆射牛弘站出來,已經年過花甲,六十三四的年紀,從文臣列中站出來,先朝著隋煬帝雙手虛什一禮,然后轉身環顧文武大臣,開口道:“[高句麗]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后被記錄于《漢書》中,但只是地理詞,并非一個國家。據《三國志》載,西漢末年,扶余王子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東南,建立高句麗;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
“后來高句麗崛起,擴大疆域,逐漸吞并扶余,向西吞了遼東之地,向東侵占部分朝鮮半島,與漢朝對立,并且爆戰爭,漢軍勝利,使高句麗被迫向東遷都到丸都城。西漢亡國后,曹魏朝廷與高句麗同樣生戰爭,也取勝了,奪回遼東,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不過,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后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沒有繼續追擊,很快就撤軍了,僅過數十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并開始襲擊遼東、樂浪等郡縣,展壯大,與朝鮮半島的土著人建立的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
“開皇九年,我大隋統一南北,要求周邊邦國依附為臣屬國,并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不以為然,還不到派兵滋擾我大隋東北邊界。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竟先制人攻打遼西,引第一次兩國之戰,但當先帝準備興重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這些年中,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北齊遺族,突厥,契丹,室韋,靺鞨等游牧部落,都暗中跟高句麗有往來,實乃我大隋東北邊關一大患!”
朝中文武百官聽完之后,臉色各異,頻頻點頭,如此說來,這高句麗的確是大隋北邊的一個禍患。
不過,興兵之事,關乎國之根本,能不動兵,最好不要大規模動,否則,再強的國力也支撐不住,當年西漢鼎盛時候,漢武帝曾喊出‘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口號,不斷作戰,頗有窮兵贖武的架勢!
雖然西漢大軍擊敗不少番邦,整治邊患,但西漢連年征戰,消耗過多的國力,戰死百萬壯丁,漢朝從此由盛轉衰,在漢武帝晚年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功業得失,并對子孫叮囑,輕易不要動兵,國之興亡之大事!
所以說,動國戰,一定要考慮得失,慎重分析,不但打仗是否能勝,還有看動多大規模,是否有必要,作戰的方式如何等等?
朝中武將如周法尚、楊義臣、郭衍、于仲文、樊子蓋、麥鐵杖、魚俱羅等人聽到將有戰事,輪到武將出頭,自然摩拳擦掌,暗自期待。
但有文臣卻覺得剛平完吐谷渾,又開鑿運河,修長城等,步調太快,不利于大隋的穩定。
如內史侍郎辛公義,剛正不阿,曾查處過豫章王楊暕的親信,絲毫沒有給楊暕面子,從而被后者記恨,卻并不在乎。
辛公義站出來道:“陛下,高句麗地處偏遠遼東之外,要對其用兵,調動中原軍隊恐怕數目龐大,兵力、糧草運輸、作戰消耗等都龐大無比,高句麗不同于吐谷渾,經營那里數百年,扼守遼西走廊,易守難攻,東面又是茫茫大海,天然屏障,所以,對高句麗用兵,微臣覺得,當三思后行,萬分慎重!”
“哼,小小彈丸之地,也需萬分慎重?與我大隋疆域和人口相比,不足十分之一,何懼之有?吐谷渾地處高原地帶,苦寒之地,游牧部落,尚且都能被我大軍橫掃滅國,更何況一個半島小國?辛公義,你的言辭未免太保守了。”
“陛下,古人又云,兵……”
“行了,朕不想聽那些古人廢話,時勢不同,國力不同,那些古人辦不到的事,朕都辦到的,何用聽他們的言論?”
辛公義被堵住了嘴,臉色憋得通紅,有氣憤,也有焦急,剛要反駁,就被隋煬帝一揮手喝斥道:“退下吧,朕不想再聽勸言,不過,諸位卿家不必過濾,朕的決策,絕非一時沖動就兵,會精心謀劃,不打無把握之仗,再說,我大隋人才濟濟,猛將如云,兵強馬壯,所向披靡,打一個彈丸小國,必會馬到功成!”
羅昭云就站在武臣的第二排,職位顯赫,但是,他不想言,因為不論如何規勸,他都無法改變隋煬帝的決策,他沒有那個影響力,如果此刻站出來,反駁隋煬帝,認為攻打高句麗會使大隋亡國,估計下一刻,就會被一些政敵攻擊,然后被楊廣下詔賜死了。
這一戰,也許歷史注定,不可避免了!
ps:終于要寫到高句麗了,這個國度,絕非演義和民間小說、后世老百姓稱呼的高麗棒子,它除了跟高麗名字接近外,其實并沒有多大關系。高句麗的百姓,并非朝鮮人,也不是后世的韓國人,它是由東北吉林一帶游牧和當地少數民族人組成,只是后來此國攻打入朝鮮半島,才吸取了少許朝鮮人進來。但高句麗從本源上叫,不是朝鮮、韓國的祖先和舊古國,而是我大中華土地上的少數民族建立,從根本上,還是屬于中國文化里的小邦古國,絕非韓國歷史專家所說的,是韓國舊古國。
在中國歷史界,目前最新的研究定論,也是認為高句麗與高麗絕不是一回事,更不是韓國的文化,因為高句麗很早用的都是漢文字,崇拜也是女媧文化,并非唐朝之后,韓古國來中原學習漢文化的傳播才過去的高麗。(真正高麗,是元代時期的高麗王朝!)
所以,高句麗人不是高麗棒子,請所有看到的人,能夠知曉這個歷史知識點!雖然許多隋唐小說都混淆了,但筆者本人還是希望,把這個知識點說出來。因為在我們鄙視它為高麗棒子的時候,反而也默認了它屬于朝鮮古文化了,這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