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9章:拖雷之死中
兩年前的河套之戰,元蒙慘敗給了秦軍,不僅損失了近百萬軍民,更是連脊梁骨都給打斷了,面對秦軍開始變的卑躬屈膝起來,而且逐漸有再也站不起來的趨勢。
自此,元蒙帝國中出現了兩大派系,鴿派和鷹派。
鴿派,主張休養生息,恢復實力,和秦軍和平相處。
鷹派,主張勿忘國恥,等實力恢復之后,或遭遇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先帝報仇雪恨、洗刷恥辱。
元蒙的鴿派和鷹派,相視制衡、相互促進,總的來說,都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但隨著晉陽條約簽訂之后,元蒙又遭到滿清的入侵,傾盡國力之下雖將滿清給擊退了,卻也打空了僅剩的家底。
之后哪怕經過了長達兩年的修整。
至此,元蒙也徹底的落敗了下來,哪怕經過了長達兩年的修養生息,國力也并未恢復過來多少,也就勉強達到河套之戰前二分之一的程度。
與之相比,秦軍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不但恢復了河套之戰的創傷,實力反而還更進一步。
元蒙太子忽必烈,在秦國當人質的這兩年,親眼見證了秦國的飛速發展,并以書信將秦國的所見所聞,都悉數告知了龍城。
對此,秦昊當然也知道,但卻并未阻止,所為的就是借忽必烈之首,敲打元蒙國內痛恨秦軍的鷹派。
不出秦昊所料,元蒙朝廷得知后大為驚恐,畢竟元蒙國力巔峰之時,都尚且不是秦軍的對手,如今秦軍的實力變得更強了,這還怎么可能洗刷國恥啊?
秦軍的強大和強盛,讓元蒙的鴿派戰勝了鷹派,與秦國和平相處,成為了元蒙朝堂的主流意志。
以冒頓為首的鷹派,多為鐵木真時期的重臣,身受鐵木真思想的熏陶,發自心底的鄙視漢人。
所以,此番鷹派雖敗給了鴿派,但卻不甘心失敗,于是都蟄伏了起來,靜待良機。
終于,五十萬秦軍征戰河北,南漢四十五萬大軍兵分五路伐秦,讓元蒙中的鷹派看到了打垮秦軍一血國恥的機會。
草原,龍城,元蒙皇宮大殿內。
“陛下,如今五十萬秦軍主力身陷河北,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調回,而南漢四十五萬大軍卻攻了過來。”
冒頓眼中滿是激動之色,興奮的說道:“如今正是我大元,舉兵南下,打垮秦軍,洗刷國恥的千載良機啊。”
秦軍同時和南北兩漢開戰,不僅讓元蒙鷹派意圖舉動,哪怕是各派也有些蠢蠢欲動,只是鴿派中人都被秦軍給打怕了,別說現在秦軍還沒有陷入頹勢,哪怕真的已經危如累卵,他們也沒有對秦軍亮劍的勇氣。
冒頓的這番誤國之言,自然是遭到了一眾各派的反對,不過冒頓對此卻毫不在意,在他眼中這些人的看法并不重要,只要元帝拖雷支持他就行了。
拖雷心中則無比的糾結,身為大元皇帝,他當然也想打敗秦軍洗刷河套之敗的國恥,但身處于他現在的位置,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拖雷不可能僅僅因為秦國陷入兩線作戰,敗局還未顯現的情況下,就貿然的上去也踩秦國一腳。
這樣的話,贏了固然好,可萬一要是再輸了,那等秦國緩過來氣之后,元蒙也就真的要亡國了。
除此之外,最讓拖雷難下決心的,還是被他視為元蒙的希望,還在洛陽當人質的兒子,忽必烈。
元蒙若實施撕毀合約的話,忽必烈必定會被秦軍殺掉祭旗,而他可是拖雷唯一的兒子,下一任的元蒙皇帝,拖雷自然是舍不得。
所以,在忽必烈回國之前,拖雷是決定不會輕啟對秦戰事的。
“王弟所言有理,如今卻是一個大好時機,但是……”
聽到拖雷這么說,冒頓頓時露出了笑容,可緊接著拖雷的一個但是,頓時讓他的心中生出一些不好的預感。
“秦軍畢竟還未戰敗,兵力也并未折損多少,萬一北漢要是扛不住,我軍卻出兵了,豈不徹底得罪了秦軍?”
說著,拖雷眼中閃過一道精光,淡笑道:“此時出兵的話并不穩妥,依朕之見,不妨先坐山觀虎斗。
秦軍與兩漢這一戰,秦軍若勝,我元蒙就繼續蟄伏、積蓄力量,秦軍若敗的話,那我元蒙再上去補一刀,洗刷國恥,也完全來得及,此方為兩全其美之策。”
“這,可是……”
冒頓想要反駁,話還沒說出口,滿朝文武都齊聲道:“陛下圣明。”
見此一幕,冒頓也知道此時不可為,只能安奈下來靜待時機。
拖雷見此,給下方的慕容恪使了個眼色,慕容恪當即會意,站出進言道:“陛下,為預防大戰開始之后,秦軍用為質的太子來要挾我大元,末將提議立即將忽必烈太子給接回來。”
拖雷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大將軍所言有理,既然如此,耶律楚材,就派你前去出使洛陽,向洛陽朝廷陳明利害。
就說我大元皇后病危,讓忽必烈回國探病盡孝,大漢以仁孝治國,向來應該不會拒絕。”
“諾。”耶律楚材應道。
因秦軍同時與兩漢開戰,讓元蒙蠢蠢欲動起來,一面積極的準備戰事,另一邊則繾使,想要接回太子忽必烈,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超出了元蒙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報……啟稟陛下,秦將李靖于北海,大敗王莽的六大諸侯聯軍。”
“報……李靖與青北殲敵超過十五萬,大勝之后現已揮兵巨鹿,趙國危矣。”
“唉,秦國名帥,何其之多也。”
拖雷無奈的嘆了口氣,他也想攻秦洗刷國恥,但元蒙實在是經不起折騰了,在秦軍戰敗之前,他實在是不敢出兵啊。
可是面對兩漢的夾擊,秦軍不但絲毫沒陷入頹勢,反而在河北戰場上大殺四方,眼看著北漢都要被打垮了,這讓拖雷還怎么敢出兵攻秦?
“報……啟稟陛下,耶律大人已經回來了。”
聽到這話,拖雷頓時露出喜色:“快快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