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章:三軍會師,兵圍長安
就在李世民返回長安的前兩天,李靖和楊戩之間的決戰正式爆發。
楊戩前腳剛離開藍田不久,黃忠就率軍接收了藍田。
不出李靖所料,司馬懿果然在藍田留了后手,而且還不止一個陰招。
黃忠的大軍才入藍田,糧庫就燃起了大火,隨即全城緊跟著燃起大火,由此足可見司馬懿的狠辣。
為了葬送黃忠的大軍,竟不惜火燒藍田,犧牲十余萬百姓的性命,簡直喪心病狂。
好在在和司馬懿的交手過程中,李靖已經了解了司馬懿的秉性,猜到他會來這么一出,所以提前囑咐過了黃忠,才讓萬余大軍免遭火海,并救下了全城的百姓。
司馬懿的這把大火,沒燒到秦軍,反而燒到了藍田百姓,進半的建筑被大火焚毀,這徹底激怒了藍田的百姓。
之后在秦軍的宣傳以及征召之下,藍田百姓紛紛踴躍報名從軍,加入到對抗唐國的行列當中來,從軍的人數堪稱關中各縣之最。
也就是說,司馬懿這次所設的毒計,不但沒成功,反而還幫了秦軍一把。
與此同時,楊戩也收到主公李世民,已從五丈原撤軍的消息,并且要他務必拖住李靖,直到大軍撤入長安。
楊戩所部只有三萬大軍,面對李靖的八萬精銳,正面交鋒只有死路一條,所以選擇了旁敲側擊,以拖延李靖的進軍速度為主。
楊戩想要拖延,李靖自然很不會讓他如意,八萬兵力直接鋪開,兵分三路,直接向楊戩所部包圍過來。
此時楊戩后方的藍田已被黃忠占據,前方李靖八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呼嘯而來,顯然是想要直接決戰,根本不準備給他任何拖延時間的機會。
現在擺在楊戩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1,以寡敵眾,正面于李靖決戰,但獲勝的幾率微乎其微,幾乎等同于送死。
2,往北撤軍,只要逃入別的縣城,依靠城池進行防守,也就無懼八萬大軍的圍攻。
當然,秦軍也不可能去圍攻一座小縣城,畢竟有那功夫還不如直接去打長安呢。
除此之外,撤退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那就是很可能會在半路被秦軍追上,畢竟秦軍的行軍速度可是出了名了快。
就在楊戩陷入左右為難之際,司馬懿提議往北方撤軍,如此既能將秦軍引走,又能拖延秦軍進軍長安的速度。
楊戩采納的司馬懿的提議,畢竟正面決戰十死無生,而北撤將秦軍引走的話,則反倒還有一線生機。
為了一以防萬一,司馬懿獻計以半數大軍為棄子,吸引李靖大軍的注意力,以確保另一半大軍能夠順利逃入霸陵城。
楊戩并不想用此計,可敵我之間相差懸殊,他不得不用舍小保大,忍痛采用了司馬懿的毒計,給李靖來了個金蟬脫殼。
楊戩親率一萬五千棄軍,打著三萬大軍的旗號,明著往新豐城撤軍,暗藏起來的一萬五千兵力卻退往了霸陵城。
就在司馬懿用計的同時,李靖也收到了霍去病,以及呂布的傳訊,知道了李世民已從五丈原撤軍,心中開始糾結起是先全力滅掉楊戩的三萬,還是兵圍長安不讓李世民回城。
李元霸斷臂后,楊戩成了唐國第一猛將,而且不同于李元霸的莽撞,楊戩卻是一員智勇兼備的儒將,其難纏程度甚至不比李世民差多少。
李靖心中更傾向于先滅掉楊戩,畢竟楊戩近在眼前,如今這么好的機會,要是都讓楊戩逃了的話,那下次可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有機會了。
于是李靖下令命呂布的五千鐵騎,以游擊的方式拖延李世民的進軍速度,而他則親率八萬大軍前去追擊楊戩。
不得不說,李靖用兵可謂天衣無縫,各方面都考慮的面面俱到,但也正是考慮的太過于周全,所以難免的會出現紕漏。
就比如說這次,他就沒想到呂布會因李世民親自參戰的緣故,沒有繼續游擊戰術,而是選擇了和唐軍一戰,最終戰敗而讓李世民逃回了長安。
呂布大意了,李靖也大意了,結果中了司馬懿的金蟬脫殼之計。
李靖的眼光是何等刁鉆,他追到一半就發現不對勁,唐軍的軍旗、灶臺雖都三萬配置,但行軍痕跡顯然沒到三萬人。
這說明什么?說明中計了呀,前方的唐軍根本沒有三萬。
李靖反應過來之后,當即意識到中了司馬懿的金蟬脫殼之計,連忙下令命趙云領四萬大軍,向霸陵方向前去追擊。
李靖的反應不可為不迅速,可惜最終還是晚了一步。
當趙云抵達霸陵城下時,司馬懿已經率軍入城了,于是在城外陳兵耀武揚威,興兵挑戰,可司馬懿也不予理睬,無奈之下暫時先圍城,同時派人去向李靖匯報。
李靖這邊要比趙云順利的多,楊戩的一萬五千大軍,幾乎沒有任何反抗之力,就被李靖的四萬秦軍擊潰,而秦軍的總傷亡連一千都不到。
戰后經過統計,秦軍傷亡七百,共計殺敵三千,俘虜一萬,只有兩千殘軍逃回了新豐城,而唐軍楊戩則孤身突圍下落不明。
收到趙云的傳訊后,李靖不由陷入了反思,他發現接連不斷的大勝之下,連他也變的輕敵大意了起來,以至于小看了司馬懿,這實在太不應該了。
反思過后,李靖重新調整心態,隨即率八萬大軍往長安而去,而當他抵達長安時,霍去病的騎兵已經先他一步到了。
另一邊,從風陵渡攻入關中的張遼,先后擊敗了宇文泰和殷開山之后,強勢占領了離風陵渡的最近的夏陽城,徹底在關中站穩了腳跟之后。
至于損失慘重的宇文泰和殷開山兩部,則合兵一處,退守臨晉城,再也無力阻止張遼向長安進軍。
張遼攻陷夏陽城,并沒有趁勢攻打正南方的頜陽城,而是選擇了繞道,直接率軍往長安而來,并于五日后順利抵達長安。
自此,李靖八萬大軍,霍去病四萬,張遼三萬,三路秦軍,共計十五萬大軍,正式于長安城下完成會師。
長安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