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七星飛熊陣
武吉部所面臨的是絕境,僅憑自身根本化解不了,必須要讓外力介入才行。
可是霸陵那邊離得還很遠,一旦秦軍真的追來的話,就算李率軍接應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姜尚只能盡可能的爭取時間,他命一員校尉帶領五百士兵,佯裝成主力大軍的樣子,以作誘餌向長安方向撤退。
而他自己則和武吉,率領剩余的軍隊偃旗息鼓,盡可能的消除行軍痕跡,向霸陵的方向撤退。
為了避免露出破綻,而被追來的秦軍發現,姜尚甚至親自指導大軍消除痕跡,并且還留下進行了檢查,確保不容易被看出來才帶著龍須虎又跟了上去。
幾千大軍行軍的蹤跡,想要徹底抹除掉,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姜尚的偽裝手段非常高明,公孫軒轅并沒有看出來,就向長安方向追了過去,可在半路上卻發現了破綻。
唐軍所留下的行軍蹤跡,雖確實是數千大軍的痕跡,但留下的腳印踩得有些太重,太過刻意了一點。
一支急于撤退的軍隊,節省體力行軍還來不及呢,步伐又怎么可能會踩的這么重呢?
所以,他所追的這支唐軍,必定是武吉的誘餌。
武吉所部的主力軍,并未逃往長安,而是逃往了其他方向。
公孫軒轅雖看破了武吉的詭計,卻依舊沒放過前方的百誘餌,因為他離得已經不算遠了,若是放過了,卻沒追上武吉的話,那豈不是白跑了一趟?
而且公孫軒轅也想試探一下長安城內的唐軍的態度,想看看長安城內的守軍會不會救這支誘餌。
公孫軒轅所率領的這一千鐵騎,已經孤軍深入到到京兆尹境內,長安的李世民不可能收不到消息。
長安若是出兵救這支誘餌的話,那軒轅將誘餌吞了之后,就直接撤軍,也不去繼續追武吉了。
若是不救的話,那軒轅將誘餌吞了之后,就繼續追擊武吉,直至將這一營兵馬徹底吞掉。
最終的結果是,公孫軒轅所部的一千鐵騎,只用了一輪沖鋒,就將當誘餌的五百唐軍擊潰,而后輕松將其消滅,長安那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
公孫軒轅見長安沒有派兵救援,心里基本也就有數了,果斷調轉方向,前去繼續追擊武吉,可具體往哪個方向追卻犯了難,畢竟他也不知道武吉所部從哪開始分的兵。
公孫軒轅在經過一番思索后,判斷武吉逃往霸陵的可能性最大。
李牧斬殺了準備投降的縣令和都尉,奪取霸陵城,獨立于長安之外,抵抗秦軍,這也讓他在秦軍之中名聲大噪。
武吉若是不往長安逃的話,也就只能往霸陵一個方向逃了,畢竟其他方向全部都是死路。
一念至此,公孫軒轅不在有任何猶豫,帶著一千鐵騎就全速往霸陵方向追去,他判斷以步兵的行軍速度,哪怕他現在追也應該還能追上。
不得不說,公孫軒轅不愧為頂尖統帥,判斷能力那叫個準啊,所有的一切他都猜對了,唯獨猜錯了這次所要面對的對手。
公孫軒轅以為這次對手是武吉,卻不知道實際上他這次的對手,是兵家鼻祖百家宗師的姜尚,以及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這兩人無論是誰,哪怕放在全史之中,也都是最為頂尖的存在。
公孫軒轅能同時對陣他們兩個,也不知該說他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
姜尚是不想和追擊來的秦軍交戰的,因為無論勝負,都必將削弱武吉部的戰力,而他的目的只是將這支兵馬帶入霸陵,以增強李牧所部的實力而言。
眼看著就快要到霸陵了,姜尚還以為秦軍追不上來了呢,卻沒想到還是被追上了,而且來的還是公孫軒轅這員絕世名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哪怕是姜尚也不得不承認,當今時代人才實在是太多了。
先是公孫衍,后又來了個公孫軒轅,無論哪一個,他都必須要認真應對才行,否則也一樣會有翻車的風險。
公孫軒轅一千鐵騎已經追上來了,李牧的接應大軍卻還不知道在哪,而武吉所部又無處可逃,無險可守。
哪怕姜尚是兵家祖師爺,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指揮大軍布下大陣,讓士兵結陣相抗,盡可能的拖到李牧抵達。
這要是其他秦將的話,還真認不出姜尚所布的陣法,不過公孫軒轅身為公孫家家主,而公孫家又傳承的極為悠久,本族典籍中對這個陣法有所記載。
公孫軒轅在經過一番思索后,終于認出了姜尚所部的陣法,乃是一門極為久遠的古陣,因其布局和站位與北斗七星暗合,故被命名為七星飛熊陣。
據說此陣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存在,存在時間之久已經不可考究,而經過數百年的演化,更是已經近乎于完美。
可奈何此陣對統帥的指揮能力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庸人哪怕是參悟一輩子都未必參悟的透,逐漸的也就失傳了。
直至二十幾年前,鮮卑大軍南下打草谷,此陣才在大漢南北戰神之一的姜尚手中現世。
姜尚憑借此陣,以五萬步卒,正面擊潰一萬五千鮮卑鐵騎,也因此而一戰成名,平步青云,官至驃騎將軍。
成也此陣,敗也此陣。
之后姜尚卻因不愿交出此陣而被下獄,漢桓帝劉志更是評價他心胸狹隘,不顧及國家利益,這也直接使得姜尚身敗名裂,徹底社死。直至劉宏繼位之后才為姜尚平安。
實際上,姜尚不但把七星飛熊陣交了出去,而且還親自指點了劉志最為倚重的三個親信將領,也就是段颎,張奐,以及皇甫規。
段颎字紀明、張奐字然明、皇甫規字威明,這三人和姜尚聞仲是同一時世代的將領,只不過都被兩人耀眼的戰績壓的抬不起頭來而已。
直到姜尚和聞仲,相繼被逼出朝堂之后,三人的名頭才開始逐漸響亮起來,又因表字中都帶有一個‘明’字,而被世人合稱為‘涼州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