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御花園里,坐在涼亭里的女子身穿一襲鳳仙紫色的衣服,側臉容顏姣好,白嫩的臉蛋細滑如凝脂,叫人忍不住想上前摸一下。安寧托著腮一頁一頁看著畫本兒,時不時抬眼照看下正在不遠處玩耍的三個孩子,思朝和擁城下了學,正帶著暮想在園子里捉蟋蟀。
康映珠遠遠看見安寧,恨恨翻了個白眼,自語道,“都生了兩個了,皮膚還那么好,她是吃了什么靈丹妙藥了么?”
身側的宮娥不敢回話,她家主子最近樂衷于打扮自己,每晚臨睡前都要給全身撲上香粉,早上起來也是,除此之外,頭油,香膏,胭脂.....幾乎堆滿了整個妝臺,麗正殿的所有月例銀子都叫她用來買這些東西了,就差把從前的簪子拿出去賣了。
款款走了過去,康映珠慶幸自己封了貴嬪之后還有些首飾頭面,不然之前做美人的時候,那可是分文不剩,窮酸得很的。
但當她占到了戚安寧對面的時候,還是自慚形穢,皇后殿下不但生的貌美,身上的穿戴更是奢華,荀域大概是把全天下的好東西都捧到她跟前兒了,怎么寵愛都不夠。
從前她在宮里的時候,也沒發現他心里最愛的竟是戚安寧,不然那些避子藥真該送到朱鳥殿去。
安寧見她打量著自己,不禁有些奇怪,“康貴嬪有事么?”
康映珠這才反應過來,搖頭笑道,“沒什么,就是許久沒見到殿下了,今日一見覺得殿下氣色還不錯,想來是已經不難過了。”
邊說邊坐到了安寧身邊,一點兒不見外,“前幾日本是想去看望殿下的,但陛下不許,說什么天象有異,本還以為是我妨著殿下了,現在看來許是殿下流年不利吧。”
很想直接讓映日給她掌嘴,但是安寧還是忍住了,對方的意思分明就是替她背鍋了,說她自己倒霉還要怪罪旁人,不講理。
“既如此,康貴嬪便應該離本宮遠一點,省的也妨著你,”安寧把話本放到一邊,慢條斯理地說到,“你阿爺可是在前線拼搏,你若是如本宮一般流年不利,阿爺也有個好歹,康家可怎么辦。”
一句話堵的康映珠臉都綠了,只是二人身份有別,她想發作也不敢,過了會兒才道,“康家已經沉寂許久,想來厄運應該盡散了,不會如皇后殿下所言那般。”
“何況前線頻頻傳來捷報,也是我康家的功勞。”
“哦,是么?”安寧笑笑,繼續道,“難道不該是陛下用人得當,韓家派兵有利的緣故么?康大人如今可不是掛帥出征,只是陣前一小將而已,康貴嬪縱然想仗著母家的優勢長長自己在后宮的威風,也要先確定這功勞是不是真是你家的。”
“陛下是希望康家將功折罪,可不是讓康家再仗勢欺人的,如今這威勢還不到從前千萬分之一,康貴嬪便又似以往那般底氣十足了,別怪本宮口冷,本宮也是為了康貴嬪好,提醒你切不可太過得意,小心忘形,尾巴翹到天上去,是要引雷的。”
“殿下左一句右一句地咒家父,難道是想我北國吃了敗仗,叫人笑話么?”
“殿下貴為皇后,怎么這點度量都沒有,竟惦記著損人不利己,若是北國失利,殿下沒了母國依仗,那才真真是流年不利。”
安寧被她氣笑了,康映珠不是傻子,不過是如今被人一個勁兒打壓才沒有機會行惡,不然以她的性子,斷不會只跟自己耍嘴皮子。
換句話說,她并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給安寧添堵,不能背后放冷箭也要當面嘲諷幾句,就是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性子,從前在冷宮里吃的那些教訓,什么不爭不搶只求安穩度日的說辭轉眼就都忘了,這才出來沒幾日,便惦念著要作威作福了。
“本宮阿爺雖然駕崩了,但好歹還有兄長繼位,我阿兄待我親厚不次于父親,甚至還要更寵我些,嫂嫂和善,定是教育得侄兒也要向著姑姑的,所以你瞧,本宮的依仗那么多,可是康貴嬪卻只有康大人一個,康家的兒子們都沒有指望,不然你們也不會去拉攏韓家。所以康貴嬪有這時間出來勸本宮節哀,倒不如回去一頭扎進佛堂里,好好給家父祈福誦經,保佑他無往不利,戰無不勝,長命百歲,才能保住你安安穩穩地長留后宮。”
“就好比從前,康云天有空中飽私囊,還不如好好教育下自家兒子,別做些那等混賬事,興許現在陣前搏命的還多一個幫手。”
康映珠無言以對,戚安寧說的沒錯,除非南國改了姓,不然她身為南國的三殿下,先帝和太后的掌上明珠,永遠都不會被國所棄。但自己不同,自己家里已經沒人了。
兩個人正說著,忽見一個小內侍急急跑過來,一進亭子就跪下了,“皇后殿下不好了,前線傳來戰報,咱們吃了敗仗,連損兩座城池,陛下龍顏大怒,田總館叫您快去瞧瞧,能幫忙說說情也是好的。”
安寧心驚,她不清楚前線的情況,但看著來人那焦急的樣子,也忍不住害怕起來。
看了眼旁邊的女子,方才還口若懸河的康映珠現在呆若木雞,一句話也不敢說了。
“康貴嬪,你要和本宮同去么?”安寧問了一句,還未等她回答,那個跪著的小內侍便連忙擺手。
“娘娘還是別去了,陛下正大發雷霆,您去了恐怕要火上澆油,萬一引火燒身,可就不好了。”
“我.....妾身先行告退。”
福了福身子,女子轉身就走,恨不得用跑的,好盡快逃回麗正殿躲起來。
安寧看著那個背影,冷哼了一聲,“光想著升官發財,怎么,她阿爺是戰神么,就沒有吃了敗仗的時候,到時候拖累得她連美人都做不成。”
想起荀域那句話,康家果然是秋后的螞蚱,康映珠以為他們是時來運轉,實則不過是回光返照罷了。
“走吧,去長信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