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艾道:“王上,伐戰之勝,不如計謀之勝。其計也,離間。昔日秦昭襄王受范睢之蠱惑,賜死白起,使秦失一擎天巨柱;趙幽繆王中離間計,聽信讒言,殺害李牧,罷免司馬尚,終使趙國失去了李牧這個最后的定海神針,敲響了趙國的喪鐘!”
“是故,臣以為天底下最犀利的武器,是為讒言,為離間之計。”
“卿欲對石虎、石閔用以離間計?”
“不錯。”
謝艾微微頷首道:“用計離間石閔與石虎,使二人反目成仇,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也。石閔為漢人,父親石瞻、祖父冉隆都曾經是乞活軍的將領,祖上世代牙將,而臣聽聞,石閔胸懷大志,不服胡人欺辱漢兒,故常被石虎鞭笞、責難,所以石閔必定懷恨在心,而石虎心懷忌憚。”
“如今石閔拜大將軍,高居魏公,在趙國之顯赫一時無兩!王上,要知道石虎諸子尚且是郡公,而石閔卻為一字國公,這不是耐人尋味嗎?據說石虎在平定石宣之亂后,要將大功臣石閔立為儲君,后者推辭了,這足以說明,石閔與石虎已經貌合神離了。”
“謝艾,你打算怎么做?”
“此情此景,何其之相似也。王上,你可知道戰國時的武安君白起是怎么死的?”
“是被秦王嬴稷賜死的。”這個是家喻戶曉的事情,張駿不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通曉經史子集的他,對于這些典故和歷史人物還是略知一二的。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秦昭王手下的大將,曾經為秦昭王征戰四方,威名遠播,他最后被秦昭王下令自刎而死。
白起生于楚國,長于秦國。秦惠文王在繼位后,決定向統一天下的方向努力,制定了陸續攻占各國的戰略,秦國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武器,急需有才能的將才,秦惠文王繼續推行商鞅變法的國策,提拔平民為官,白起就在這個機會下進入軍隊。
秦昭襄王時期,白起在上任后的第二年就采取了避實擊虛、先弱后強的戰法,取得了伊闕之戰的勝利,斬殺了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使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這位將領一鼓作氣,在次年又為秦國拿下了魏國六十一座城,秦昭王對白起視若珍寶,將其封為大良造。
秦國意在消滅各國自己稱霸,在打擊了韓魏兩國之后,楚國主動示好,但還是沒有逃脫被滅的命運。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王派白起領兵奪去了楚國大部分的領地,將楚國的國都變成了自己的一個郡。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被進封為武安君。
后來白起率軍攻打韓國,一路攻到了韓國上黨地區,這時候白起已經斬殺了韓國士卒二十余萬。韓國為了禍水東引,將韓國國土送給了趙國。趙國收下了土地并派大將廉頗駐守長平,抵御秦軍。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國力不支,派出了急功近利的趙括代替了廉頗,想要快點結束戰爭,但是趙括兵敗,趙國四十余萬士兵成了俘虜。白起為了避免日后這些趙軍形成隱患,就趁夜坑殺了這四十余萬人。
趙國這么多人命葬送在白起手中,趙國人對其恨之入骨,所以后來秦王命令白起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白起稱病不起,邯鄲的戰事不順,秦王遷怒,命令白起帶病上路。
白起走到杜郵的時候秦王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的死因其實不難琢磨,不外乎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
當然了,當時的狡兔沒死,但是秦昭襄王卻把白起這個走狗烹了卻是為何?
因為他怕后繼之君駕馭不住白起這個大殺器,正如越王勾踐殺文種,劉邦怕劉盈駕馭不了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一樣,劉邦用了許多方法,將這些諸侯王一一消滅了。
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便是趙國的離間計,還有應侯范睢的讒言。
謝艾認為,白起之死,并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問題。白起死的時候,東方六國都在,而且趙國首都邯鄲也尚未被攻克(邯鄲保衛戰還重挫秦軍),可以說趙國、楚國這些強勁的對手都在,不存在兔死狗烹的問題,因為兔子還遠遠沒有死。
白起之死,個人感覺就是一樁冤案,名將不得善終的典型,主要的責任人應該是范雎和秦昭襄王。
一般認為,白起悲劇始于將相失和。
其實,白起和范雎很早就有梁子,后來對于戰略的分歧使得兩者之間矛盾日益惡化。白起的發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魏冉的舉薦,魏冉是秦國的外戚,是宣太后的親戚,秦武王舉重意外死亡,沒有子嗣而兄弟爭位,權勢極大的魏冉此時出面,立秦昭襄王為秦王,并因此權傾朝野。
此后,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范雎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幫助秦昭襄王剪除了魏冉,罷免了其的官位,令其前往關外的封地。
相當于范雎在政治斗爭中損害了白起的恩人,這為日后兩人失和埋下伏筆。長平之戰后,白起主張乘勝進攻邯鄲,滅趙國。
趙國派蘇代見范雎,勸說他上奏秦王暫緩進攻,原因是一旦白起破趙、滅三晉,功勞將遠遠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之后,由于兩人不和,很有可能對范雎不利。
范雎于是勸說秦昭襄王進行修整,于是滅趙良機被錯過,白起開始和范雎關系進一步惡化。之后,攻趙受阻的時候,白起不肯受命,接到強制命令后,不情愿地帶兵出征,走到半路的時候,范雎勸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心有不甘,久必生變,于是促使了白起的自殺。
秦昭襄王在這個冤案過程中負有更加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聽信了范雎的主張,使得趙國在長平之戰后獲得喘息的時機,導致自己錯過了滅趙繼而統一六國的機會。
其次,邯鄲一戰損兵折將后,白起對于秦昭襄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失敗表示嘲諷,被秦昭襄王知道后非常生氣,嚴重影響了君臣關系。這是秦昭襄王的問題,明明就是戰略失誤,被白起指出反倒惱羞成怒。
此后,還有一個星象的說法,說天象中有”太白食昴“的星象,昴星宿的分野是趙國,太白星是將軍星,意味著有天兵助趙,秦昭襄王開始猜忌。
后來,令白起前往邯鄲指揮,白起死活不受命,秦昭襄王的猜忌更加嚴重了,強令白起出師后,又得知白起非常不情愿前往,加上范雎的話,最終賜死了白起。
據記載,秦昭襄王也很后悔。
其實,白起不赴任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長平之戰后,白起成為趙國人民的公敵,如果由白起指揮邯鄲之戰,只會引起趙國上下同仇敵愾,抵御秦軍,可能對于秦軍是最不利的情況,然而秦昭襄王確不解其意(白起也沒有明言),冤殺白起,應該負有主要責任。
這不是主要原因,此案應該算是冤案,但是白起個人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處理得很好,畢竟如此功勛卓著的大將,若是謹小慎微還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
第一,和范雎的關系。
從史書上看,白起從未挽回過自己和范雎的關系,即使在雙方關系尚未完全惡化之前,這是不明智的,將領領兵在外而得罪在皇帝身邊的文臣之首,后果不言自明。
第二,缺乏基本政治素質,比如在邯鄲之戰秦軍戰敗后,君主正是苦惱、尷尬、無顏面對自己的時候嘲諷君主的失誤,只會令君主惱羞成怒。
第三,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知道白起臨死前,還非常不解“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自以為軍功卓著不會被殺,但是正是功勞大的人才會更加危險,而他自己確沒有自知,這也是促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于一員馳騁沙場的大將而言,能夠百戰百勝已屬難得,至于政治思維這些都是奢求,然而駕馭將才是君主的本職工作,所以說這個冤案的責任必須由范雎和秦昭襄王承擔。
謝艾坦然道:“王上,現在石閔就是羯趙國的白起!”
“那何人為范睢?”
“趙國侍中申鐘、中謁者令申扁,乃至于燕公石斌皆可為范睢。”
“如何運作?”
“申扁、申鐘父子有寵于石虎,皆受其器重,臣聽聞,趙國九卿以下,望塵而拜。唯侍中鄭系、王謙、常侍盧諶、崔約等十余人,與之分庭抗禮。而石斌是石虎之子,有成為儲君之可能。此三人者,倍受石虎信重,皆可為范睢。然則,王上,臣認為申鐘可以忽略。”
“為何?”
“申鐘為侍中,石虎不理朝政,大興土木,百役俱興,申鐘曾屢加勸諫,石虎均不納。這足以說明申鐘的為人。申鐘其人,剛正不阿,公忠體國,斷不會在此時陷害石閔的。”
“這么說,我們要籠絡的是申扁和石斌?”
“正是。”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石閔這般的年紀輕輕,便高居魏公,拜大將軍,豈能不讓申扁、石斌這些同齡人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