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411節 鎮蠻號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旅明 | 素羅漢   作者:素羅漢  書名:旅明  更新時間:2019-07-04
 
“鎮蠻號”鐵肋木殼機帆炮艦,嚴格來說,是一次大躍進的產物。

早在年初的時候,海軍為了建造未來的主力戰艦,便開始了一系列驗證工作。

一艘最新的有光級炮艦“監視號”首先被改造,船上安裝了18磅海軍長炮,用來測試重炮對西式戰艦的毀傷效果。

為此,海軍還專門花錢從荷蘭人手中買下了一艘二手武裝商船,并加裝20厘米厚的柞木船殼,用來模擬風帆時代的西洋主力戰艦。

首次測試的結果并不能令人滿意。

事實證明,即便是利用后世先進冶金工藝生產的18磅海軍長炮,在面對“夾心熱狗”,也就是用雙層厚橡木船殼夾著一層密集船肋的西式主力戰列艦時,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畢竟鐵球的侵切力也就那樣,炮彈出膛后動能損失得很快。

最終的測試結果是,在海軍理想的2000米炮擊距離內,炮擊有效穿透率并不高,只有60;直到測試雙方的距離拉近到1000米,甚至是800米距離后,18磅炮才能有效穿透對方船殼。

這個結果海軍是不能接受的。

因為帝國海軍目前走得是精兵路線,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沖突中,一艘主力戰艦很可能要遭遇優勢數量的西洋戰艦圍攻。在這種局面下,火力的重要性就被大大提升了:戰艦必須要迅速令敵人失去作戰效能才可以。

雖說歷史上在東亞這邊,殖民者并沒有布置類似“海上君王號”,“勝利號”那樣的一級戰列艦,但是現在既然有了一個巨大的變數穿越眾,那誰也不敢保證未來的歷史走向。

所以海軍必須料敵從寬,從一開始就將敵人有可能達到的最高戰斗力都計算進去。

這樣一來,18磅炮的方案最終就被PASS掉了,24磅炮隨即閃亮登場。

付出了巨大的總重代價后,新戰艦的武器系統終于令海軍感到滿意了:2000米距離內,24磅海軍長炮可以穿透這個位面任何一艘風帆艦。

最重要的武器系統確定后,“海軍1629年驗證型主力艦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由于年初的風向不大妙,軍隊被告知要忍耐,所以當時海軍在無奈下放棄了“小步快跑”的多艘驗證艦藍圖,把有限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這艘驗證艦身上。

這就導致了原本設計為800噸的驗證艦被拉皮,一夜間開始大躍進,被硬性增加到了1200噸。

這個數字對于一直以來都操作著500噸以下戰斗艦艇的海軍來說,還是有一些挑戰性的。

問題的難點倒不在于駕駛,而是在于設計。

關于駕駛行船方面,現在的海軍已經非常熟悉風帆船和機帆船的操作了,在這方面海軍有充足的經驗和人手,放大的機帆船并不是難題。

真正的難題在于設計。

如果按照原本800噸計劃來搞的話,那么船廠的幾位穿越眾還是有信心將有光級拉皮,照葫蘆畫瓢,自行搞定新艦。

但是一夜間將新艦放大到1200噸,火炮改成24磅后,船廠那幾位就縮了卵。要知道任何機械一旦放大到某種程度,那么必定會冒出各種問題,這就不是幾個非專業設計員能搞定的了。

最后還是按照老辦法,海軍將新艦的各項參數要求交給了曹皇帝,然后由皇帝回后世找設計公司,先設計,再用大型電腦模擬海況找問題,最后出圖。

所以海軍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硬盤。

按照硬盤里那成T的圖紙開工后,海軍整整等了八個多月,這艘計劃中要被命名為“鎮蠻號”的驗證艦才得以開始了海試。

而這個時間點,已經是曹將軍從廣東返回,準備勤王事宜的節骨眼上了,所以鎮蠻號的海試計劃安排得很緊湊,最終險險趕上了這次來上海港的任務。

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內維持帝國霸權的核心武力,鎮蠻號在首次正式出航之前,得到了一個簡短的命名儀式。帝國皇帝曹川當時蒞臨了鎮蠻號,并在船頭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

而鎮蠻號也沒有令穿越眾失望。無論它威武的外觀,還是強大的戰斗力,這艘戰艦都符合了大眾的“社會期待值”,成為了新一代的鎮國利器。

由于十七世紀無需考慮低能見度,隱身反雷達這些問題,所以這個時代無論是陸地軍官還是海上戰艦,外觀都是極其張揚,以備在混亂的戰場上被自己人看到。

鎮蠻號也不能免俗:藍金兩色的船體涂裝,再配上潔白的三桅風帆,不但令整艘船的顏值爆表,而且辨識度極高,只要看過一眼,就沒人能忘記這樣一艘修長漂亮的戰艦。

說到修長,來自后世的設計,自然不會將穿越眾的戰艦設計成十七世紀那種低長寬比的粗短外型。

事實上包括小型護衛艦在內,穿越眾的戰艦一慣都是走大長寬比的路子——優秀的設計和先進的船體結構,保證了船體的橫搖被控制在許可范圍之內。

整艘鎮蠻號標準排水量為1200噸,滿載排水量為1680噸。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同期英國佬的海上君王號戰列艦。

雖說君王號船重1683噸,看上去比鎮蠻號還重一點,但是由于自重的關系,事實上君王號的有效容積差鎮蠻號很多。

要知道木材的承重能力和屈服度遠不如鋼鐵,一艘看似“薄皮大餡”的鋼鐵戰艦,無論是在堅固程度,還是載貨體積上,都遠高于貌似厚實的木船。

像君王號這種風帆戰列艦,雙層船殼的總厚度通常都在40——46厘米左右。這個數據再加上船肋,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半米的厚度。

如此厚重的木質外殼,再加上船身其他部位全得用木料,就使得戰艦自重遠遠超過了同體積的鋼鐵戰艦,航行時便顯得十分笨重榔槺,操控性非常低。

而像鎮蠻號這種機帆戰艦,由于內部結構采用了大量鋼鐵,所以不但更加固度,有效容積同樣提高了很多。

鎮蠻號和風帆戰列艦另外一點不同的地方是:這艘船只有兩層炮甲板。

通常來說,大型風帆戰列艦都有三層炮甲板。

而為了降低重心,口徑最大的炮會布置在下層炮甲板,輕炮布置在上層。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一個風帆戰艦的通病:在海浪高企時,下層甲板無法打開炮門,否則海水會倒灌入炮口。

而鎮蠻號由于秉承了一慣的“全重炮理念”,因此舍棄了全部輕炮,整艦只配備了40門24磅長管重炮。

這樣一來,加上底艙的煤炭和發動機這些順便維持了重心的設備,所以鎮蠻號只設計了兩層炮甲板,海水倒灌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關于火力方面,40門炮看似數量不多,比起君王號那夸張的104門少了很多,但作戰效率可是要遠遠高于后者的。

首先,由于近身射擊(如果有的話)的任務都交給了火槍,僚艦和輕易不動用的重機槍,所以鎮蠻號上的24磅重炮數量,其實是超過風帆戰艦的。

現在是17世紀,西方超過24磅的海軍火炮,都還是短管臼炮,射程很短,根本威脅不到射程2000米的鎮蠻號。

其次,在先進的冶金技術和機械裝填設備輔助下,這40門長管重炮可以做到長時間精準齊射,毀傷效果根本不是原始火炮能比較的。

另外還有一點:鎮蠻號上這40門炮,是可以左右舷同時射擊的。

傳統的風帆戰艦,炮位要除以二——左右舷各布置一半。這種情況在海上大混戰時能起到作用:左右開弓,反正四面都有敵人。

然而多數時候炮艦還是只用一面舷窗來射擊。如果需要長時間轟擊陸地目標的話,風帆戰艦有時候甚至還要原地轉圈,以便調用另一舷的火炮來保證射擊安全,防止炸膛。

這樣一來,像君王號那100門炮,其實單舷只有50門,算上各式輕炮的話,每次齊射的炮彈總重是遠遠低于鎮蠻號的。

鎮蠻號由于有先進的滑軌系統,再加上因為結構先進和材料先進共同帶來的艙室空間增大,所以這40門炮可以很方便得在左右兩舷來回調動,時間用不了一分鐘。

總之,由科技帶來的優勢是方方面面的。鎮蠻號無論是船型、武器、防護、還是動力,都遠遠超過了十七世紀的蓋倫船,某些方面甚至還超過了清末的機帆炮艦——除了需要“進口”一些動力部件外,漂亮的鎮蠻號確實是一艘完美的“理想型戰艦”。

這一次去上海港執行任務,以鎮蠻號為旗艦的北上艦隊,是在12月5號出發的,和錦衣衛馬百戶犧牲是同一天。

在這之前,由10艘新閘船組成的“勤王運輸船隊”,已經于5天前提前出發了。

而戰艦編隊在一路上演練了各種軍事科目后,于出發的第七天夜間,順利和運輸編隊在上海港外海匯合。

然后就在第二天清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艦隊中負責運載一營步兵的幾艘炮艦已經開始進港,準備卸下士兵,跟圍在港外的王游擊講講道理。

所以當王游擊看到長江口那艘巨型藍金色大艦時,他其實漏掉了更重要的信息......碼頭上有一些細小的黑點正越來越多。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