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的崛起  第五百四十八章 最后一次陛見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帝國的崛起 | 九悟   作者:九悟  書名:明帝國的崛起  更新時間:2020-01-13
 
謝遷和李東陽溝通未果,悵然的離去。他還得去一趟老上司劉健那里。

謝閣老從小食堂里出來的一幕:愁眉苦臉,感慨萬分。很多人都看到。新一輪的“流言”隨即在下午就發散開。

看熱鬧是人之天性。更何況是弘治年間少有的“斗爭”。或許弘治初年劉吉劉棉花和帝師徐溥之間的不對付算一出好戲。

但人家劉棉花乃是“技術”官僚。做官能力絕對能到大明前三的頂尖人物。很多好戲其實吃瓜群眾是看不到的。那像這次這么刺激。這是擺明車馬的在較量。

李東陽在眾人或尊崇或暗中鄙視的目光中繼續回內閣當值。他這時的處境才是最蛋疼的。

說是首輔的不二人選吧,畢竟劉老首輔還未去職,事情并未塵埃落定。一半以上的人不會真把他當首輔看待。

官場從來都是風云莫測之地啊!

而不把他當首輔看待,有些話說的就不那么客氣。譬如,想要當又想要立牌坊!

熟悉李東陽的人,像劉健、謝遷都相信張昭“搞事”的奏章不是李東陽指使的。但是外界誰知道?張昭的仕途之路本就得益于李閣老的扶持。這是人所共知的。

所以,一代文壇盟主此刻承受著大量的非議。

在京中路邊社的分析中,李閣老的人設就有點黑化的跡象。而李閣老本人其實是很希望死后能謚“文正”的。搞出這種事來令他頗為郁悶。

但他偏偏又不能怪張昭。張昭給他“送”了一手好牌啊。

正所謂: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也只能如此聊以。

在劉、李、謝三閣老三個當事人都涉入此事中時,地位次一級的朝堂重臣們也在水面下蠢蠢欲動。

因為,首輔去位當以何人補入內閣中呢?

這也是八月三十日前后報社鎮中、權貴們私下聚會、中級文官們去教坊司采風、視察工作時熱議的焦點。

按照資歷其實應該由吏部左侍郎,翰林侍講學士王鏊補入。但是,但是…

謝遷曾經數次向首輔劉健舉薦翰林院掌院學士吳寬,但劉健并沒有同意。所以吳學士是理論上的第一人選。但吳學士有個致命的缺陷,他年紀過大。

而在諸多儲相之中,內心最為熱切的當屬禮部侍郎焦芳。不要鄙視我們焦侍郎。他也曾打馬御街前,也曾入翰林院。他是夠資格當閣臣的。

焦芳打發兒子焦黃中屢次往小安鎮的新秦伯府去送禮。搞得知道消息的人對他鄙夷的很。

但是,鄙視歸鄙視,卻不得不承認焦芳是真聰明,有手段。如果首輔劉健去職,張昭肯推薦的話那其說話的份量是非常重的。

其一,張昭是當今天子面前的紅人。其二,張昭是李閣老一系的干將。沒見張昭都幫李閣老幾乎把劉首輔給掀翻嗎?

在這樣的種種議論當中,京西的白馬書院對此尤其的不滿。和白馬書院有些合流跡象的文學報在社論中對張昭大加批判,“設以武臣干涉閣臣去留,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給張昭拉了很大一波仇恨。

文官集團作為一個整體時,防武勛防的和賊似的,國事根本就不讓武將們沾邊,動輒就是一本奏章彈劾。搞得英國公、成國公等人都是“家學淵源”,一個個在家讀儒學經典。

張昭現在可是公然的牽扯到文官集團最頂尖的位置:閣臣的較量當中去啊!

這其實并不奇怪,作為理學要地的白馬書院對張昭搞出來的“自然”、“數學”、“地理”等課程頗為抵觸,認為這是異端邪說。要把張昭掐滅在萌芽在。

儒家嘛,搞不定你就從上消滅你。孔子誅少正卯的事情廣為流傳,那個儒學門徒不知道?

當然,所有主流的學說對后起之學都打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神學不是還有宗教裁判所嗎?

九月初三,事情越演越烈之際。弘治皇帝在御前會議的前一天借著要和閣臣們商議會議議程的機會將三名閣臣叫到西暖閣中。

乾清宮西暖閣中陳設依舊如常。只是相比于夏季之時,軒窗敞亮。深秋的風吹拂而過。

不得不說弘治皇帝還是會收買人心的。這是他的住處。想想看,大臣們能出入皇帝家中,這是何等的禮遇?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首輔劉健在進來之后,忽而大禮參拜。李東陽、謝遷兩人趕緊跟上,跪下高呼萬歲。

帶著閣臣們進來的老太監蕭敬頓時感覺暖閣中充滿著某種氛圍。

弘治皇帝坐在炕上,白而微胖,穿著藍色的便服龍袍。神情變得有些悲傷。他顯然也意識到劉先生這個舉動所蘊含的某種意義:劉先生是準備向他辭別了。

弘治皇帝伸手示意道:“三位先生平身。”

話音才落,三名閣臣起身。時年七十一歲的老首輔劉健躬身行禮奏事,“陛下,臣年邁體衰請乞骸骨。”

弘治皇帝用力的抿抿嘴唇,道:“朕不許。劉先生這是要棄朕而

去嗎?”

這話就有些動感情。想當年,弘治皇帝的處境是何其的艱難啊!這幫東宮臣子們侍奉在他身邊,給他講那些書本上的大道理。他的儒學水平其實一般,但是他當太子時的那段歲月難忘啊。

徐老師是見證人,劉先生亦是。

劉健沒法去看天子臉上的表情,但和弘治皇帝相處這么多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了?他如何聽不出來呢?

當年太子出閣讀書,他們這些翰林、東宮舊臣們何其興奮?隨后都將性情仁厚的太子視為明君,視為大明新的希望。如今他執掌朝政,可以對前輩們說一聲,“我,劉健沒有辜負諸位的期望。天子亦沒有辜負諸位的期望。當今天下乃是盛世!當今天子是大明立國以來有數的明君!”

劉健心中種種情緒涌起,嗓子略微有些干,道:“臣得陛下信重,入閣十六年,稟持朝政五年多,臣感激涕零,牢記于心。然當今天下大勢變化,臣恐難以完成陛下重托。臣請陛下準臣致仕。”

這番話說的情深意切。

弘治皇帝從鋪著黃綢的塌椅中站起來,依然想要挽留劉健,誠懇的道:“劉先生可是因為近日的流言有求去之心?朕不依張昭的建議便是。這天下少不得劉先生。”

弘治皇帝可以說是中人之姿。真的很普通。但是他仁厚,對大臣寬容。而且知道自己水平不行,愿意信賴他的閣臣,愿意勤勉的工作,處理國事。

這樣的皇帝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

劉健聽的心中激蕩,終于抬起頭,在他仕途的最后一次陛見中直視大明的皇帝。他是那樣的年輕,就如同當年讀書之時。就如同此刻如驕陽一般的大明!

劉健眼睛微紅,喉嚨干澀,奮力的朗聲道:“陛下,這天下真正少不得是陛下,而非老臣!老臣懇請陛下恩準臣致仕,成全這一段君臣之誼,留于史書之中。”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