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那個傻子,若是服個軟,卻是不會死的,但是他卻選擇了與年輕的崇禎對杠!
這個才十七歲的少年皇帝,哪里忍受的了,能夠容忍毛文龍兩年,甚至暗中默認了兵部克扣皮島的軍餉,就是對毛文龍的敲打。
這個時候的毛,只要是向崇禎服個軟,必然是不會有事的。
要知道自身并沒有政治派別的毛文龍,不像袁崇煥這樣,因為身上帶有東林一系的標簽,使得自身的榮辱已經與東林一系綁在了一起,東林完蛋,袁崇煥唯有死路一條。
他毛文龍可是沒有政治派別的啊,雖然東林一系打壓,但是只要是投靠了皇帝,誰能真的動得了他。
這廝倒好,硬嗆皇帝,得罪東林的軍方代表人物袁崇煥,然后就悲劇了。
袁崇煥可不是一個大肚的人,自然是先附和毛文龍來試探皇帝的心,見到皇帝對于毛文龍提議的后金繞道之說、加強薊鎮長城之說都不置可否,瞬間明白了皇帝厭惡毛文龍的心思。
而張書堂當著眾人的面,直接揭穿了袁崇煥將要采取的行動,這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是,直剖崇禎的內心,自然是讓年幼的皇帝承掛不住,甚至數次喝退張書堂,都不能止住張書堂作死的節奏。
于是崇禎打了張書堂的板子。
作為一個親眼目睹了皇兄當政時期,魏黨與東林一系的爭斗,崇禎自然是知道似張書堂這樣臣子的可貴。
于是在打完了張書堂之后,陳奇瑜與王在晉聯手的說和之下,借坡下驢的崇禎當即給了張書堂一個從五品武略將軍的勛職。
但是在實權上面,卻是只給了他一個正六品的千戶,雖然又讓他以千戶的身份,成為了鄖陽守備,但是崇禎的意思很是明顯——他老人家給予張書堂的只是鄖陽縣的第一武將!
可是這廝倒好,以鄖陽縣守備的身份,直接越過鄖陽府,竟然想要做鄖陽撫治守備!
天啊,這可是不亞于一個小一點的省道的地盤啊!
此時的鄖陽撫治可是名義上管轄著九府七十余縣的,實際上鄖陽撫治的管轄權,也已經是掌握著八府七十二個縣的地盤的,其中一個府因為流民的肆虐,已經算是戰區了。
可是就算是這樣,崇禎依舊不曾懲治了張書堂,追根究底,就是因為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后,他當即就后悔了!
崇禎在第一時間開始補救,立刻提拔毛文龍的兒子,派船運送他前往皮島,繼任毛文龍的總兵職務!
哪知道后來發生的事情,讓崇禎在心底開始忌憚袁崇煥起來,這廝竟然使得毛文龍之子無法繼任,然后自己任命了毛文龍的岳父作為皮島的總兵。
甚至緊接著又寫信給自己,本來年費十幾萬兩的皮島,竟然軍費漲到了一百余萬兩,還信誓旦旦的告訴他——本大都督已經給朝廷省了一百二十萬兩銀子了。
崇禎更是將對袁崇煥的好印象全部都給丟棄了!
控制了皮島之后,袁崇煥猶自不滿足,竟然提起了毛文龍以前的提議,連上兩道奏章,說達子會繞關,從薊鎮方向侵犯大明。
關鍵是東林一系還立刻表示了對袁崇煥這個提議的支持!
天可憐見,當初毛文龍連上十四道奏章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們在干什么?
甚至,就在他崇禎還沒有下決斷的時候,袁崇煥更是派了兵卒,搶奪薊鎮地城防!
天啊!
薊鎮本有四五萬的兵馬,是袁崇煥說是汰兵減額給減到了一萬多人,然后還直接將一萬人調去遼東關外了。
此時的薊鎮只剩下近萬人,這可是您袁大人一手造就的,當初與毛文龍對著干的那份勁頭去哪了?
至此時,自皮島開始計算的話,袁崇煥手中已經掌握了大明北方九邊一半的邊關了啊!
若是袁崇煥聽指揮,崇禎自然是不懷疑他的,但是遍觀袁崇煥坐下的事情,這怎么讓崇禎放心啊!
等到達子犯邊的時候,距離袁崇煥不過是幾百里錦州,卻在山海關趙率教戰死之后,還不曾動身。
等他到了關內之后,崇禎還強壓著自己,既然寧錦每年耗費乃是整個大明軍費開支的大半,那么應該是最為精銳的吧,既然如此,就只有將指揮權交給袁崇煥了。
薊州乃是北方的門戶,越過了此地,在朝南方就是一馬平川,是以在薊州攔住達子,才是正事。
袁崇煥一邊說:“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一邊卻是調走劉策所部,然后又龜縮城中,放任達子在薊州城下繞路越過薊州。
此后甚至直朝南方而去,抵達河西務,甚至還逗留此地,說是督辦河西務事宜,若非是滿桂等山陜諸部先一步趕在達子前面到達了京師……
可是不管是袁崇煥在進入京畿之前,還是進入京畿之后,調動別部軍卒的動作,都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廝甚至直接玩垮了山陜的三支勤王援軍。
崇禎忍了!
等到廣渠門外大戰的時候,遭遇了達子主力的滿桂所部,戰場慘烈的可怕,甚至城頭的守軍都只能在沒有把握的時候,開炮援助滿桂軍,雖然最終有炮彈落入滿桂營內……
但是,遭遇敵人不過兩千的袁崇煥所部,這個號稱最為精銳的寧錦軍,竟然遲遲不能解決敵人。
要知道寧錦所部可是有著九千騎兵的,他們若是早點解決了當面的達子,然后援助不過是八里之外的滿桂軍,滿桂軍又豈能全軍覆沒了!
崇禎只得打碎了牙齒,合著血一起吞了。
后來,崇禎特意讓滿桂殘軍在甕城修整,這袁崇煥竟然大言不慚的要崇禎打開城門,讓寧錦軍進入京師修整!
崇禎恨不得給他巴掌,讓他反思反思了!
忍無可忍的崇禎直接將袁崇煥捉拿下獄,這時候的崇禎實際上還沒有起了殺心的,可是接下來祖大壽的做法,徹底的判了袁崇煥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