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狠人  第771章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最后一個狠人 | 大明第一帥   作者:大明第一帥  書名:大明最后一個狠人  更新時間:2020-05-23
 
消失了幾百年的傳國玉璽一出現,立即引起了滿朝震動,各地百姓也開始議論此事,互相普及傳國玉璽的傳說。

一千八百多年前(天武朝往前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稱皇帝,并造了一方傳國玉璽。

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作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史載傳國玉璽最后一次出現在后唐時期,距天武朝七百年,后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于洛陽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不過世人皆知,平常大火是無法燒毀玉石的,后來宋太祖趙匡開始尋找傳國玉璽。

明太祖朱元璋也找過,以為傳國玉璽在蒙元那,于是派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北元,最終無功而返。

雖然后來藍玉在捕魚兒海一鍋端了北元,俘獲了大量王公貴族,但一直沒有找到元朝皇帝的玉璽。

到了崇禎年間,傳聞玉璽傳到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手里,林丹汗被八旗軍擊潰后,又到了皇太極手里。

崇禎十二年的遼東大戰,尚是太子的天武帝率明軍攻克盛京,忠武侯李廷表找到了那所謂的“傳國玉璽”,交給天武帝。

經過天武帝辨別后,確認其為贗品并當場打假,將之摔的稀碎。

眾人由此斷定蒙元傳下來的傳國璽就是贗品,真的傳國玉璽只怕就是在后唐時期丟失了,還在洛陽一帶!

僅僅數日,傳國玉璽出現在朱慈烺的龍案上,他第一個上手,不停翻看這塊傳說中的玉璽。

只見這塊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拐角處果然有一個鑲金的角。

傳聞這是當年王莽篡漢時導致的,當時玉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罵之,并擲璽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雖然已經初步判斷這玩意就是真的,但朱慈烺還是召開了朝會,召見學識淵博的文華殿大學士、翰林院學士等數十名官員鑒定。

論古玩收藏,在古典文化上的造詣,這些大佬隨便拉出去一個,都比后世的專家牛多了。

或許他們治國不行,但詩詞歌賦,引經據典,鑒定寶貝卻是他們的看家本事!

為什么找這些人鑒定呢?

因為歷史上出現過兩次這種情況,都說傳國玉璽現世了,由農民獻給朝廷。

第一次是在宋朝哲宗時,有個叫段義的農民在田里耕地,發現了傳國玉璽,上交到了朝廷,

經過十三位大學士的考證,說是真的,但朝野有識之士懷疑這是贗品的人更多。

宋哲宗不管這些,不僅賞了挖寶獻璽的農民,價值后世三十萬人民幣的財物,還封了個小官,類似于后世連級干部。(戊午,宴紫宸殿,庚申,詔獻寶人段義為右班殿直,賜絹二百匹。)

封賞之后,宋哲宗又昭告天下,搞了一個天受符寶儀式,表示自己受命于天,還把年號給改了,叫元符。

到了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期,皇帝沒事又增刻了印璽十方,明顯是這位鑒寶皇帝鑒定出了那個傳國璽是贗品了,有意淡化傳國玉璽的地位。

傳國玉璽第二次現世是在明孝宗時期,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世界模范丈夫。

弘治十三年,陜西省戶縣大王鎮兆倫村村民毛志學,在泥河里挖得一方“傳國玉璽”,由陜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認定其為贗品而未采用,連根毛都沒獎勵給姓毛的村民。

現在天武朝,同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都是在泥河里發現的,會不會也是假的呢?

這件事很多大臣十分的關注,他們踴躍參加鑒定,順便賣弄下自己的學識,在同僚面前展現自己的文化水平。

鑒寶大會開始了!

奉天殿中,殿中中央放著一個大方桌,一群自以為學識扎實的大佬趴在那里開始鑒定,有的官員還戴著老花鏡。

不多時,太上皇也匆匆趕來,掏出女婿孫云球為他新配的高精度老花鏡,加入了鑒寶大會中。

太上皇的到來,并不影響群臣們才藝的發揮,大明的學術交流沒有階級障礙。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禮部尚書朱繼柞抑揚頓挫的念了一句,極為肯定的說道:“這八個篆字確是秦丞相李斯的筆跡,本官十分的熟悉!”

朱繼柞喜歡臨摹百家書法,對李斯的書法更是有過專門的研究,他的話讓不少大臣信服。

也有在玉石方面擅長的專家對材質進行了分析點評,認為這塊玉確實是罕見的上等玉質。

根據玉璽上的沁種情況分析,沁成時間在一千七百年以上。

推算秦始皇時期到大明天武朝,時間正好卡的上!

而且這塊傳國璽沒有嚴重的包漿,說明是長期埋在土里。

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

聽著文官們侃侃而談,朱慈烺不得不佩服,這些大佬確實牛逼!

什么叫專業?這就叫專業!

這塊玉璽經過知識淵博的文官們辨認,最終確認無疑,此玉璽是真貨,正是秦朝時的傳國玉璽!

“陛下,傳國玉璽現世,實乃可喜可賀,普天同慶!”

“吾皇,天命所歸,玉璽,國之重器,天下之幸!”

奉天殿中,群臣看著龍案上的傳國玉璽,一個個就像打了雞血一般,表達著激動的心情。

太上皇也激動的面色潮紅,這枚傳國玉璽是皇帝“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雖然大明得國最正,但一直沒有獲得傳國玉璽,太祖皇帝朱元璋找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抱憾而身。

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只見太上皇朱由檢緩緩拿起龍案上的傳國玉璽,捧在手中端詳了好一會。

“陛下,如今天下一統,國泰民安,政績顯赫,臣建議陛下赴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并將此事昭告天下,以慰天下黎民!”

楊士聰的聲音很大,在大殿中回蕩良久。

沉浸在激動中的太上皇被驚醒了,他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太上皇,這事目前好像跟自己的關系不大......

他抬眼掃視了周圍,果見一些大臣用異樣的目光看著他。

太上皇雙手端著傳國玉璽,走到朱慈烺身邊,將之遞了過去,并說道:“挺沉的,你拿好了。”

朱慈烺含笑雙手接過,隨后將這個一千八百年的老古董一手托在掌心。

最終,朱慈烺將傳國玉璽舉起,一臉正色道:“我大明,黎民長壽,國運永昌!”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大臣躬身行禮。

朱慈烺從前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但是從他到了大明的那一刻開始,他的思想就徹底轉變了。

楊士聰再次提議,希望朱慈烺去泰山封禪。

朱慈烺直接否決了,道:“泰山封禪就不必了,禮部準備一下時日,朕要去神烈山孝陵祭祖!”

自從宋真宗泰山封禪后,再也沒有哪位皇帝在泰山舉辦隆重的封禪大典,原本的一鍋好湯,卻摻了宋真宗這個沒有多少干貨政績的“冷水”,嚴重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

其他皇帝不屑,朱慈烺更是不屑。

泰山封禪有什么意思?有本事去太平洋封禪!

傳國玉璽現世的消息傳的很快,不過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因為歷朝歷代皇帝都努力的搜尋此物,每次都是乘興所致敗興而歸,只怕這次也是一樣。

直到朝廷貼出告示,官方宣布傳國玉璽是真的,是經過數十位文官仔細鑒定后的結果,又宣布了天武帝數日后要去神烈山祭祖,這才徹底坐實了這一消息。

孝陵的祭祀是有嚴格禮制的,沒有特別大事,平時不是想去祭祀就能祭祀的。

百善孝為先,皇帝總不會因為忽悠民眾,故意跑去騙祖宗,況且他年輕時就摔過一個贗品,實在沒必要造假!

民間輿論再次爆開,不論遼東還是廣東,天南地北的人談論最多的就是傳國玉璽。

皇明一統,玉璽現世,消失了數百年的傳國玉璽,在天武皇帝統一天下后恰好現世。

這意味著什么?用屁股想都能知道!

各地茶樓酒肆之中,說書唱曲的更是把此事編成了一個個故事,廣為傳頌。

百姓認為這世上天的眷顧,天武帝的一系列新政也真正讓勞苦大眾得到了實惠。

不僅民間如此,軍隊和官場上也在私底下談論此事。

傳國玉璽的意義非凡,皇帝天命所歸,必有大的作為,只要堅定的緊隨其后,在明朝的史書中也許就會出現自己的名字。

想到這里,文武官員,乃至大頭兵們,更加堅定了自己忠君愛國的信念!

此事最開心的莫過于王大喜,他得到了最大的實惠:一萬兩白銀的賞賜!

這些白花花的銀子實在太晃眼了!

王大喜不由自主的在家中供奉起了大明天武皇帝的長生位,每日跪倒在長生位前磕頭謝恩。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