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萬人敵  569 崗亭制度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戰國萬人敵 | 鯊魚禪師   作者:鯊魚禪師  書名:戰國萬人敵  更新時間:2020-01-12
 
房鐘邑的東西兩側,除了溝渠之外,還有跟溝渠平行的道路,土路并沒有夯嚴實,只是勉強能看出來是道路,因為地面要高于南北兩側的土地。

李解一行人主要都是騎馬,唯有李解自己因為體重太重,一般的馬無法承載,也就只能駕車。

在車上反而方便李解視察房鐘邑的土地狀況。

“這條土路也要翻修,之前學生們監工的是哪一條路?”

“是往慎邑的那一條,組織了兩千力夫,借用舟船之利,這才修了四十里。從房鐘邑往西過了中溪澤,就能看到。”

“中溪澤沒有填埋?”

“要蓄水。”

“嗯。”

在車上,李解點著頭,又用望遠鏡繼續觀察道路的延伸狀況。

“已經設有崗亭?”

“五里一崗,十里一亭。”

“能管住多少人?”

“一組崗亭,能管住十里范圍內的聚落,夷人、野人,現如今也都乖順服帖,不曾又躁動跡象。”

“崗亭之間有沒有三不管?”

“沒有,都確認了邊界。”

回答的鱷人指了一個方向,“首李請看,前方插有柳枝的溝渠,便是附近兩個崗亭的邊界。以此為界,各分轄區,這都是根據附近聚落的土地爭斗情況,幾近琢磨之后,才劃分好的。”

“嗯,很好!”

崗亭是有編制的,不過都是由負傷退役的鱷人、勇夫充當。雖說是殘疾人,但因為待遇高,一個亭長可以養活最少兩個小隊的義從。

以鱷人、勇夫的在地面上的威望,加上兩個小隊的義從,足夠震懾本地的土著。

夷人、野人的聚落,在江淮地區都不大,雞零狗碎、密密麻麻,拉一派打一派,也足夠讓亭長們穩住鄉村局面。

李解治下的熱點、爆點,無非就是那幾個,去掉夷人、野人這一塊,剩下的,也就是列國遺族。

對諸侯們來說,列國遺族如何對待,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

但對于李解來說,剛好想法,夷人、野人才是他要拉攏的,列國遺族反而不是。

所以諸侯們殺夷人、野人比較堅決,但李解殺諸侯貴族反而比較堅決。

反正大部分貴種都不愿意為他所用,能被他用的,一般也就是在老家被邊緣化的倒霉蛋。

至于夷人、野人,也不是李解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純粹是這些才是人口的最大組成部分,他那么多工程要實施,那么多工坊要開工,那么多礦場要挖掘,總不能用列國遺族去吧,那才多少人?

李解算過一筆最簡單的賬,光淮北的土地開發,灌溉渠的土方量,少說也要三百萬立方。

這還只是灌溉渠的量,算上建筑、工事、河堤、工坊等等等等,土方量、石方量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定的。

不僅僅得有符合淮水伯府的官僚團隊,還得有足夠的人口基數。

要說人口質量,姑蘇王畿地區的那是真的好。

可不能為他所用,又有毛用?

他現在置身事外,由著姑蘇王畿地區的山頭們打生打死,也是想著一切穩定下來之后,一波必殺,直接將這些渣渣們帶走。

到時候,整個江南地區的精華人口,就算是落在他的手中。

和淮水兩岸的土鱉們不同,因為老妖怪的存在,江南各城邑不管國人野人,都有非常豐富的河工經驗。

為了增加土地產出,吳國在水利設施上的投入相當驚人。

可能單體規模不是很大,但是總量卻是這百年來第一。

有過經驗和沒經驗,就是天差地別的兩種人。

前者定下規章制度來執行,效率要高得多,只要監工正常發揮,就能讓工程有序推進。

后者就難說了,因為語言不通以及信息不暢的緣故,好些淮夷一聽到吳國口音,立刻嚇得全村跑路。

幾十年前的老妖怪傳說,現在還在流行,受限于交通不暢的弊病,就在這里。

到如今,淮水兩岸,還多得是“勾陳來矣”“勾陳至矣”的恐怖傳說。

別說現在的小孩子,連小孩子的爹媽們,也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這種民間基礎,讓李解要消耗更多的成本在里頭。

所以也是沒辦法,一是為了防止淮夷騷動,二是為了防止淮夷跑路,依托人工溝渠、天然河道等等組成的水網,加上道路崗亭,才能把土著們壓制在原地別亂跑。

只能讓時間來證明,他李某人不是吃人的大妖怪。

跟勾陳是不一樣的。

效果很好,但支出也是極其感人。

五里一崗,十里一亭,也就是李總裁不差“錢”,換成陳國、宋國,就這么個崗亭系統,就足夠讓他們財政破產。

和鄉村權力下放比起來,李解的崗亭系統,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

但有一說一,效果就是要比諸夏之國的那點傳統強一百倍!

“崗亭在徐城那里沒有吧?”

“徐城?沒有。”

“嗯,那就好。”

李解將望遠鏡放下之后,又再次確認一下問道,“真沒有?”

“奉首李之命,崗亭只是布置到了鐘離北城。”

“唔……”

李解這次放心了,不過還是多了一句嘴,“亭長沒有姓劉的吧?”

“沒有。”

“那我放心了。”

要是來個姓劉的亭長,這誰受得了。

不過低頭一看自己的馬車,也不豪華,挺好,至少姓劉的亭長,肯定瞧不上這種檔次的馬車。

淮北的崗亭制度,其實就是脫胎于最早的“白沙勇夫”,各“沙野”之間,都有望樓,治安武裝力量,就是“白沙勇夫”為首,然后篩選各“沙野”中的勇士吸收進去,形成高低搭配,然后去除“百沙”的中堅武裝力量。

到如今,哪怕吳國內斗已經白熱化,“百沙”的武裝力量,終究只能依靠江陰邑的白沙勇夫。

“沙野”不是不想自己組織武裝力量,只可惜“百沙之主”不允許,擔驚受怕的倒霉蛋們,也只能祈禱白沙勇夫真的能夠保證他們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然而事與愿違,隨著地方豪族的斗爭越來越激烈,引入野人為己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百沙”中的上層人員,為了防止突發狀況,一咬牙,索性就搬到了江陰邑附近,重新形成的聚落、村邑,都是掛在了江陰邑名下,等于說就是入籍江陰邑,徹徹底底受江陰邑管理。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還無法成為城里人,只有一少部分掏出幾代人積蓄的,才能在江陰邑城內安置,因為城內顯然要安全得多。

現在的狀況,誰也不清楚姑蘇王畿的貴族們,是不是會狂性大發,直接就抄掠人口,然后在五湖之畔打出狗腦子來。

死的人又不是貴族,是他們這些炮灰啊。

所以哪怕再怎么被江陰邑宰上一刀,為了小命,為了祖傳染色體能夠繼續流傳下去,這一刀挨了就是挨了。

能忍辱偷生為什么不活下去?

死了就啥也沒有了。

也是因為“百沙”上層放棄了權力,這才讓“白沙勇夫”進一步接管了各個沙野的統治。

承諾給予各沙野安全保障的同時,各沙野顯然也要承擔其義務。

比如說每年的保護費,那是絕對不能少的。

沒有田地的沙野,捕魚打獵所得,一般就是上繳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因為可以記賬,所以往往都是集中到一年收獲最多的時刻,一次搞定。

比如說前面半年某個沙野一共還缺多少只大雁或者其它鳥類,那么秋收的時候,就按照這個額度,一次捕捉。

總量夠數就行。

不過這種靠漁獵為生的沙野,往往都是窮到沒話講,最終都是要靠出力工、徭役來充抵拖欠稅賦。

而有了耕地的沙野,就是很正常的四六分或者五五分。

豆類、麻料作物,一般就是五五分;水稻產出,則是四六分,四分是稅賦,六分是自己的實際所得。

白沙勇夫在收稅季,還要充當收稅官,其威嚴瞬間就建立了起來,不僅僅是武力值的問題。

這一整套在江陰邑的做法,因地制宜精簡之后,就是淮北崗亭系統,也叫崗亭制度。

算是一個過渡的辦法,為的就是迅速地將夷人、野人穩定在原地,不能讓他們繼續流竄。

去年大洪水的后遺癥,導致出現了大量的無人區,再不進行治理、播種,一年過后,再好的良田,也會變成草原、林地、沼澤。

甚至房鐘邑這附近的土地,之所以到現在才開發,那也是因為去年秋天以后,才能夠燒荒,郁郁蒼蒼的時候,光除草就是個讓人無比絕望的活。

去年的這個時侯,淮北大片大片的土地上,一眼望不到頭的,都是草木。

與其說是大平原,不如說是大草原,到現在為止,潁東地區的野生麋鹿群還沒有被李解殺干凈,可想而知現在的生態,對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是多么的友好。

“房鐘邑有沒有組織狩獵隊?”

確定沒有姓劉的亭長之后,李總裁心情放松了許多,關心起其他事情來。

“各亭長都有組織,夷人、野人也都出了男丁,充當仆從。”

“嗯,很好!非常好!”

組織狩獵隊,既能加深互相之間的交流,還能獲得一定量的肉類蛋白。

讓李解一直往里頭填肉,那得弄到什么時候去?

有了狩獵隊,效率高不說,還把境內的大型野生動物都清空,保護了農業生產,狩獵所得,稍微分一點出去,就能緩和關系,收買人心。

還是那個笨辦法,把一切交給時間,時間會證明李解這一方,吃相是最好的那一家。

至于說實在是有淮夷表示自己是錚錚鐵骨,那李總裁也不介意把鐵骨敲爛重融。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