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年輕人有自己的選擇,我們尊重他們就好。”于夢菲的母親吳麗紅勸說趙興民說道,“現在是自由開放的新時代,年輕人的選擇都是自由的嘛。”
馮春秀也跟著說道:“這個小女嫁大男,自古就有嘛,古代還有七八十的老頭娶十幾歲的小姑娘呢。”
馬忠國也笑著念出了那句流傳甚廣打油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扯蛋!”喝的有點醉的趙興民拍了一下桌子,有些怒氣的說道,“你們說的倒是輕巧,因為這事那是沒攤在你們身上,攤在你們身上試試,就……就青梅……”
趙興民指著劉青梅對馮春秀說道:“劉青梅今年十七八了吧,她嫁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你這當媽的你愿意不?你告訴我你愿意不。”
馮春秀的母親猶豫了一下說道:“嫁個二十多歲的還合適,四十多歲就有點大了……”
說著,馮春秀看了林平一眼。
而林平視而不見的默默的吃著飯,他靜靜的聽著幾個人的發言,但自己卻沒有說一句話,他包容大家的每一種觀點,也不想去闡述自己對這些事的看法,林平心中清楚的知道,他只需要的是做好他自己,堅持自己而不是要去反對別人。
林平能理解趙興民,也能理解趙興民的女兒和兒子,但他更明白這個社會每個人最需要的不是去理解別人,而是去理解自己。
“不支持,不反對。”
這是林平認為自己對某些事物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和態度。
社會發展的太快,新潮的思想層出不窮讓人難以捉摸,就連林平這個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有時候都感覺在思想上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他知道堅決不能落伍的就是要堅持馬列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識。
十二點的鐘聲響起,除夕夜一過,便是中國農歷新的一年。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年四季的輪回在中華大地又回到了起點。
大年初一,忠國希望學校熱鬧的不得了,正在學校就讀的、已經從忠國希望學校畢業的學生們紛紛從苦山的各個村落趕到忠國希望學校給林平和各位老師拜年。
忠國希望學校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把吳麗紅嚇了一跳,她從來沒想過一個新年能過的如此熱鬧,看著學校里的孩子們,吳麗紅忍不住笑著說道:“我從來沒見過一所學校能出現這幅景象,林校長,一所學校可以辦成這個樣子,讓學生們對學校產生如此強大的歸屬感和發自內心的敬愛,就意味著這所學校已經成功了,你認為呢?”
林平目光看著孩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笑著說道:“我覺得還不夠,只有這群孩子取得了成功,那一所學校才能意味著成功。”
吳麗紅問道:“那你認為這群孩子們怎么樣就算取得成功呢?”
林平沉吟了一下然后說道:“衣食無憂,利人利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便是成功了。”
吳麗紅笑著說道:“那我認為他們以后都會是成功的。”
林平發呆的看著學生們說道:“但愿如此吧。”
這時吳麗紅從包里拿出了一張銀行卡遞給林平。
林平一愣問道:“吳老師,這是什么意思?”
吳麗紅笑了笑說道:“這是悅君這半年來的演出費,我權當是她的經紀人了。她自己也不好打理,我都給她存到這張卡上了,一分沒動。之前悅君說希望能把她賺來的錢交給林老師打理,我還總擔心,現在覺得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林平看著這張銀行卡,笑了笑說道:“算了,吳老師,還是你幫悅君拿著吧,悅君今后還要時常托你照顧,你拿著這張卡方便,給悅君好好留著吧,這是悅君以后的生活保障。”
吳麗紅笑著說道:“但悅君的意思可是希望她的林老師來保管啊,她呀,比起她的吳媽媽,她更信任她的林老師。”
聽到這話,林平回頭看向在和青梅他們開心的嬉笑的趙悅君,然后笑著說道:“我太忙了,事情很多,還是勞煩吳老師幫我分擔一下吧。”
吳麗紅見林平如此堅決和信任自己,便不再勉強,收回了自己的包里,然后笑著說道:“那好,我先收著,等我再和悅君商量一下。”
經過吳麗紅和趙悅君商量過后,兩人找到了林平,吳麗紅說道:“我和悅君商量過了,把錢分成三份,一份保存在我這里,留著給她當嫁妝,一份給她的爺爺和弟弟,另一份捐給忠國希望學校。”
不等林平回答,吳麗紅笑著說道:“但是,學校得保證無論以后發生什么,都至少能讓悅君回來有一個安居無憂的地方。”
林平笑著伸出手摸了摸趙悅君的腦袋,堅定地說道:“當然,從學校收養悅君的那一刻,學校就是悅君永遠的家,即使以后忠國希望學校不在了,我和學校里的老師們還有青梅他們也會好好照顧悅君的。再說了,我可以答應悅君的爺爺,要幫悅君找個好人家,無論怎樣,都不會虧待悅君的。”
趙悅君乖乖的站到那里感受頭發傳來的林平手心的溫暖,微笑著一句話都沒有說。
下午,林平騎著電動三輪帶著吳麗紅和趙悅君去趙悅君的爺爺家,即將回到熟悉的地方,趙悅君顯得很激動,從出發的那一刻趙悅君就開心的說個不聽。
“吳媽媽,林老師,我們是不是要過橋了啊?”
吳麗紅蹲下來輕輕理了理趙悅君的衣服笑著說道:“對啊,悅君是怎么知道的?”
趙悅君的開心的回道:“因為我聽到水聲了啊!是水流的聲音吧?我沒聽錯吧?”
吳麗紅笑著說道:“對,悅君沒有聽錯,媽媽都沒有聽到呢。”
趙悅君開心的回道:“那是因為媽媽和林老師可以看得到,自然就不需要用耳朵聽了。”